第二十五章 寄雪
字數:5922 加入書籤
讀著此詩的前兩句,我忽然覺得有些耳熟,反複吟了幾遍,猛然想起來了,這不就是表姑爹的那首《春居西陽寨》嗎?
至此,全書已接近尾聲,我繼續往下讀:“苦瓜和尚離去了,行癡則留在西陽寨,定意於此間終老。忙時,他與寨民一同勞作,閑時,便讀讀書頌頌經,聽高山流水、鳥叫蟲鳴,觀花開花落、雲卷雲舒,無紛無擾無牽無掛,日子過得飄飄然悠悠然,二十年彈指一揮間。
期間,嘉珍、尚簡、烏雲相繼離世,尚簡之子愛新,被寨民選為西陽寨寨主。
康熙二十二年,山上突然來了一名朝廷大臣,特意拜見行癡法師。此大臣白發蒼蒼,年紀足有六十歲,見了行癡卻雙膝跪地,涕淚交流。行癡將他扶起,叫他不必對一個和尚行此大禮,囑他往後不要再來了。
大臣走了,卻又去而複來。遵照行癡的囑咐,大臣沒有再上山,卻將白愛新傳下山去,交與他聖旨一道,金銀若幹。聖旨封他世襲鎮國公,賜西陽寨、西陽山為其永久封地,又命他好生侍奉行癡法師,並在寨中修建寺廟一座,供行癡修行起居。
此後,常有王公大臣、地方大吏來西陽寨拜見行癡。行癡閉門謝客,對此類人等一概不見,倒是白愛新熱情好客,俱以禮待之,以酒食饗之。
與官吏打交道多了,愛新漸漸染上官癮。他思想,西陽寨是皇上賜予鎮國公的封地,鎮國公是理所當然的首領,還要寨主、知寨做什麽?於是,愛新依旨行使藩權,廢除選舉製,取消寨主、知寨職設,寨中大小事有他一人說了算。愛新獨斷專行,自然招至寨民反對,然而每逢有人不服,他便搬出聖旨來,欲以抗旨罪相加。
漸漸地,白家子孫把持了寨內各項事務,他們管錢、管糧、管治安,成了西陽寨的特權階級。
與此同時,白家殷勤伺候行癡和尚,端茶倒水洗衣送飯,噓寒問暖無微不至。誰知行癡並不領情,臉色越來越黯,話語越來越少,後來竟至啞巴一般,整日不發一言。一日清晨,天剛蒙蒙亮時,行癡來到寨門處,叫守門的人開門。守門人躬身問他要去哪裏,他隻說了“下山”二字,守門人不敢阻攔,開門放他去了。
行癡這一去,從此再未歸來。有人說他北上去了五台山,有人說他南下去了普陀寺,也有人說他雲遊四方,坐化於遊方途中。
話說白家人掌控著全寨命脈,雖不勞不作,卻能多吃多占。相反,普通寨民辛勤勞作,分得的錢物卻有減無增。寨民感覺受了欺騙,久而久之,便無人下苦力幹活了。大夥隻出工不出力,瓜片產量較往年少了數倍,收入銳減可想而知。當年入不敷出,便拿往年節餘來彌補,年年虧年年補,再加上管事的中飽私囊,終至山窮水盡,溫飽不保。
鎮國公見此情景,隻好廢公變私,將寨內茶園山場分給各戶,讓大夥自謀生路。如此一來,寨民各顧各家,不管他人死活,十數年下來,有人家資萬貫,有人家徒四壁,有人錦衣玉食,有人衣食無著。ài rén若己的寨訓雖然還在,卻早已淪為一句空話,沒有一個人去遵循。
有人發現,玉蝶久已不來了。山上的茶葉,也逐漸失去獨有的香氣,變得普普通通了。
這年夏天,大雨下了半個月,洪水漫過溪岸,淹沒了千畝茶園。一日午間,人們正在午休,一陣驚天巨響自寨西傳來,刹那間大地顫動,山河搖擺,腳下抖個不停,屋內簌簌落灰。人們不知發生了什麽事,紛紛從屋裏跑出來,驚魂未定地左右張望。此時,一股滔天水霧彌漫開來,嗆得人們出不動氣,睜不開眼。待到水霧散去,人們發現山洪奇跡般退得無影無蹤。
原來連日暴雨洪水,造成山體滑坡,西山被撕開一個幾十丈長的大豁子,硬生生地將溪流切斷,跌落進豁下的萬丈深淵。
溪水斷了,寨民們隻好繞過陡峭的崖頂,去斷崖對岸挑水吃。
屋漏偏逢連夜雨,西陽山茶葉品質退化,茶民們又魚目混珠,以次充好,使西陽寨瓜片這塊耀眼的牌子蒙上灰塵,漸漸失去光彩,繼而一蹶不振。
西陽寨越來越不宜居,人們便考慮遷移。最先遷走的,是寨內的白姓人家。此後,有錢人陸續往山下搬遷,隻留下無力搬遷的窮人,守著這片山高水寡的破落村寨。
二百年後,白尚簡十四代孫白文興,任暖州青河區中學校長。不久,文化大革命暴發,文興被迫害致殘,流放至省外農場勞改。後來,文興輾轉逃回家鄉,卻發現家破了,人亡了”
讀到這裏,已經是最後一頁,最後一行了。這不像是結尾,後麵一定還有,餘下的文稿應該就在西陽寨山洞裏。記得當年表姑爹說過,有個白校長寫了一部名為《西陽寨》的長篇,此處提到的白文興,莫非就是他?我手中的這疊手稿,是不是《西陽寨》的再稿呢?若果真如此,此稿又怎會出現在山洞裏?
帶著這麽多疑問,我時隔十一年再上西陽山。與我同去的,是初三年級的五名大個子男生。此時山上住的四人都已作古,西陽寨完全荒無人煙了,上山的道路多處被灌木擠占,增加了攀爬的難度。我們帶著幾把柴刀,一邊走一邊開路,上到寨址時,已是正午時分。
與十一年前相比,寨中的樹木更密更高了,我即使爬上那塊巨石,也很難看見四周的景象了。我們在林中摸索前行,找到了那條幹涸的溪床,沿著溪床一直向西,越過崖頂,經過瀑布,又沿溪而上數百米,終於摸到了山洞門前。
我站在洞口處,向洞內扔了一陣石頭,又拿出礦燈往裏照了照,確認洞內安全,才帶領同學們進去。洞內的陳設沒變,石桌還是那張石桌,石灶還是那口石灶。石桌上當年存放手稿的地方,灰塵比別處厚一些,依稀留下一塊長方形的突起——果然遺落了最後一頁紙!
我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拂拭紙上微帶潮氣的灰塵,誰料紙張早已高度腐化,在我手掌下化為一撮粉末。
“啊咿喂!方老師你快看!”一名學生驚叫著說。
我順著他手電筒的燈光看去,石洞深處赫然躺著一具白森森的骷髏!
我不敢擅自處置,立馬下山向派出所報案。派出所民警上山後,對屍骨進行了一番檢視,確認死者亡於幾十年前,從遺骸倒臥的姿勢、生前的居住環境等方麵分析,很可能是因病致死。民警又在洞內搜出一些遺物,包括一枚私章,據此推斷死者就是當年青河中學校長白文興。
至於那本手稿,派出所認為無關緊要,複印了最後一頁後,允許我繼續保留。末尾失落的那一頁已化為粉塵,我不禁想在開首之頁找些線索。首頁的字跡模糊難認,我借助放大鏡,聯係上下文,終於連辨帶猜地複原了此頁文字:
玉蝶翩翩飛,拂去貪婪,顯明無私
玉蝶翩翩飛,拂去欺謊,顯明誠摯
玉蝶翩翩飛,拂去冷酷,顯明愛慈
玉蝶翩翩飛,拂去權謀,顯明公義
反複吟詠著這幾行字,我止不住熱淚盈眶。一個受盡迫害、避居山林的隱士,竟能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孜孜不倦地寫書,宣揚愛,宣揚真,宣揚無私與公義!這著實感動了我,感化了我,我忽然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將白校長的這本手稿公之於眾,否則,他的一番良苦用心便白白地湮沒了。
接下來的半年時間,我除了代課,便是聯係各個出版社,請他們幫忙出版白校長的這本遺作。經曆了無數次的失敗,見過各種無興趣、不看好、愛莫能助、甚至不屑一顧的表情,這年冬天,我終於說動了一家出版社,他們初步同意免費出版這本書,前提是按照他們的意見先進行修改。
這一日,我正在辦公室修改白校長的手稿,學校傳達室遞過來一封信。看著信封上熟悉而又久違的筆跡,我的心頭一陣狂喜,繼而又隱隱有些不安。我猶豫著拆開信封,展開信紙,吳慧娟秀的字跡暖暖地呈現在眼前,一如她暖暖的麵容:
“錦魚,見字如麵。大半年時間沒見了,你現在過得怎樣?今年春天的一別,好像是生離死別,從此斷了音信,直到昨天,我從老家久已廢棄的廚房窗縫裏,無意中找到兩封纏滿蛛絲的信件。我想,可能是郵遞員見家中無人,隨意找個窗戶塞進去的。
在此之前,我寫了幾封信給你,卻無一例外地石沉大海(其中的失落感,我想你定然同我一樣深有體會)。我終於從這兩封信的信封上發現了問題所在——臨別時你留的地址可能是錯的,它與你寫在信封上的地址完全不同,甚至不是同一個縣。
我現在三閩市的一家外貿企業上班,離老家一百多裏路。我們公司附近,有一家兒童福利院,我報名做了一名義工,業餘時間去給孩子們上上課,講講故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想,個體的力量雖然很渺小,若是人人都能奉獻自己的愛心,或許有一天,真會像有首歌唱的那樣,‘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
錦魚,我同你一樣,非常懷念在港東一起學習、一起工作的美好時光,我想,我們完全有可能重溫那段時光。
我還在等著你的那三個字。”
仔細回憶別時的情景,我猛然想起來,當時留給吳慧的地址,是我的**複印件,而我的**當年是由職高統一辦的,自然是學校的住址。
我一遍又一遍讀著吳慧的信,欣喜激動之餘,不免有些後怕,人生往往因為陰差陽錯的小疏忽,讓我們與所愛的人、向往的事失之交臂。
天快黑了,窗外不知何時飄起了雪花,它們乘著北風,一片接一片,一片又一片,在空中你追我趕、飛舞嬉戲,嬉戲得累了,便去屋頂上駐足,去枯樹上歇腳,去田野中酣睡,去灌木叢中竊竊私語。
我一宿沒睡,用十二分的熱情,給吳慧寫一封長長的回信。可寫來寫去,信紙用去厚厚一遝,還是覺得言之未盡,言之未切,沒能準確表達我此時的心情。
天微亮時,我打開房門,望著空中依然飛舞著的雪花,和屋外厚厚的積雪,突然間來了靈感,提筆嗬成小詩一首,作為信的結尾:
《寄雪》
昨夜北風吹
漫天飛雪
灑落一地相思
願飛雪化作鴻雁
帶去我深深的思念
又恐南國的天空
過於溫暖
令雪雁躊躇不前
思念無處安放
不如寄於這皚皚瑞雪
昨天,當雪花還未覆蓋大地
我悄悄播下一粒種子
這種子已然發芽
經過融雪的潤滋
定會成長
開花
結實
或許重逢
會在收獲的季節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