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雨後地耳賽珍饌
字數:3392 加入書籤
那巨龜被月亮仙子降服以後,化作一座土山堵在河流中間,河水流淌不出,此處旋即形成一個池塘,從此河流改道。月亮仙子笑問劉秀:“此龜形成的土山像不像塊疙瘩?”劉秀連連稱是,以後此處丘陵稱為疙瘩嶺。
劉秀答謝仙子救命之恩,月亮仙子道出上次劉秀上次相救之事,劉秀才知道原來是月亮仙子,但見月亮仙子如此高貴典雅,冰清玉潔,一時傻傻的站在原地。
月亮仙子飄回了九霄,那婀娜多姿的身影迷的劉秀神魂顛倒,久久仰望長空。許久,玉娘才從恍惚中回過神來,腦海裏一片空白,隻記得與劉秀在栗子林裏卿卿我我,後麵記不清發生了什麽;看見劉秀在那裏發呆,連續招呼了幾聲哥哥,劉秀才從茫然裏記得,玉娘還在地上坐著,便去扶起玉娘,沒有說話。玉娘以為,兩人互吐真情後,劉秀靦腆,也不再過問,一時兩人無語。
黎明時分,天空淋淋漓漓下起了雨。
草屋裏潮濕,讓人感到不舒服。今天周氏起的特別早,可能是年齡大了睡覺少了;老婦人歎了口氣,望著刷刷的雨點,心裏不是個滋味。自從女兒救了劉秀領回家之後,除了在家做點女紅外,幾乎天天和那秀兒在外麵,不知道幹什麽,也不知道男女有別,讓人家笑話。女兒大了不由娘,女兒遲早都是人家的人;女兒也乖巧懂事,不用擔心出嫁之後不孝順。可是這秀兒來曆不明,雖然不像壞人,但是畢竟是不知底細。看到出來這些日子兩人朝出暮歸彼此愛慕,但是婚姻大事豈可兒戲,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怕的是兩人私定終身,那才叫人家戳脊梁骨!
周氏坐在門口唉聲歎氣,玉娘不知什麽時候站在身後;看見母親這樣,才想起這些日子沒有好好陪陪老母了,不僅眼睛一酸。輕輕摟著周氏的脖子,撒嬌的問:“娘,你怎麽了?”周氏揉了揉眼睛,看見女兒卻不知從何說起,思量半天才說:“娘這不是擔心你嘛。”
玉娘不解:“娘啊,女兒不是好好地,你擔心我什麽?”
“女兒,你年齡尚小,娘怕你所托非人!”
“女兒不解,請娘明示。”玉娘感覺周氏的話中有話。
“你和秀兒有沒有私定終身?”周氏心想,既然女兒都問了,還是直接了吧。
玉娘臉頰一紅,問道:“娘啊,你問這個幹什麽?”
“娘看到出來,你兩人這些日子朝出暮歸,必然心生愛慕,長久說來並不是好事!”
“那又是為什麽?”玉娘一陣緊張。
“秀兒來曆不明,遲早一天會害了你。”周氏說。
“不會的,娘,他是個好人!”玉娘暈眩。
“女兒不要激動,我知道他是個好人,出身還是名門望族,既然被王莽士兵追殺,必然不是將領也是武官,可是女兒啊,咱攀不起這門親!”周氏一頓,繼續說:“秀兒現在傷口已經痊愈,不久就要走了,此去必然凶險無比,有可能一去不還。”
玉娘哭泣:“娘,他待我好,女兒不怕。”
“女兒,不是你怕不怕的問題,而是他是否家有妻室,再說他的高堂能否認咱這門窮親戚?”“隻要他願意,女兒情願做小。”玉娘哭成淚人。
周氏搖了搖頭:“女兒啊,娘是怕你以後受委屈!”說完,自己竟也淚流滿麵。
劉秀在裏屋聽見母女講話,聽的是一清二楚,猶豫半天,來到外麵雙膝跪倒在周氏麵前:“伯母,我與玉娘是真心相愛,望老人家成全。”周氏慌了,急急去拽劉秀:“公子有事起來說話。”劉秀不起:“伯母不答應,侄兒長跪不起。”
周氏更加慌張,招呼玉娘趕緊扶劉秀:“你這樣做折殺老身了,伯母答應,起來再說。”
劉秀聞言起身,周氏正了正身說:“公子一直不肯說出自己的身世,老婦知道你有自己的苦衷;你應該出身名門望族,身世高貴,怎麽會看上我們這山野村婦?”劉秀正色回道:“並不是侄兒有意欺瞞伯母,隻是告訴你們身世為時過早;但我和玉娘是真心相愛,望伯母明察。”
周氏歎了口氣:“我怎麽不知你們彼此喜歡,隻是我們小戶人家怎麽敢高攀你們大戶?”
“伯母放心,我絕不會因此對玉娘不好,再說以後成了一家人還分什麽大戶小戶!”劉秀說。
“既然如此,老婦要是再阻攔的話,就顯得不明事理,但是”周氏欲言又止。
劉秀急了:“伯母有話請講,需要聘禮多少都不是問題。”
“不是聘禮多少的事,老婦不是嫌貧愛富的人,但我們畢竟是良家婦女,正正經經的人家,在你沒有回去正是提親迎娶之前,我絕不允許你們苟合私奔,否則你們的事免談。”
“多謝伯母成全,我答應便是。”劉秀說道。
雨後,田園空氣清新。
遠眺群山雲蒙霧罩,田野幽幽蔥翠。
劉秀與玉娘歡快的奔跑,天空漂下的毛毛細雨,猶如情絲一樣纏綿。
岩石上,草叢間,空地裏,長出了許多褐色的東西。如雲彩一樣可愛,和木耳一樣晶瑩,像蘑菇一樣鮮美!
劉秀從沒有見過這種東西,笑著問:“玉娘妹,這是什麽東西?”
玉娘便撿邊說:“這東西啊是地耳,可好吃了!”
“哦,”劉秀來了興致,“怎麽吃啊?”
“這地耳洗淨之後,加入雞蛋,放點蔥花鹹鹽,放入油鍋中煎至成形,倒山適量泉水燒開,即可美美食用,那味道鮮美妙不可言!”
“如此說來,這地耳真是美食珍饌!”劉秀已是垂涎欲滴。
玉娘莞爾一笑:“回去讓我娘做給你吃。”
說話間,隻聽見一陣馬蹄聲,兩人望去,隻見一隊人馬奔向兩間草屋。
劉秀臉色登時煞白,心想吾命休矣!
欲知後情,請繼續關注第十七章:指山為證東漢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