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字數:3567   加入書籤

A+A-




    蔡豫行的一番話立刻得到了他手下一幫人的喝彩。

    尤其是孫泰手舞足蹈,興奮道:“先帝被逆賊逼得殉國,大明如今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我等怎能把時間浪費在這上麵!”

    “說的不錯!”

    .......

    大明如今的情況確實不容樂觀,雪花般的消息從京師傳到江南,無一例外全部都是某某地官員投降李自成,或者是傳言李自成兵鋒正盛,不日將進攻江南。

    有良知的士子們這時候更想做的是出仕,報效朝廷,挽救大明。蔡豫行的話確實說道他們的心坎上了。

    宋應星不急不慢,並沒有因為眼前的狀況而慌亂,坦然道:“那老夫倒要問一問在場的各位,你們為何讀書?”

    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讀書當然是為了做官,但是你不能明說,說出來必定落人口實,指責你貪圖功名。

    蔡豫行麵露不屑,心道屈屈雕蟲小技也想難道他,挺胸抬頭,麵朝北方,拱手道:“我等讀聖賢書,自然是為了上報君王,下恤黎民,為了一展胸中所學,匡扶社稷。”

    蔡豫行說得是鏗鏘有力,不卑不亢,站在眾人前,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儼然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宋應星繼續問道:“那老夫問你,你讀的什麽書,學的又是什麽?”

    蔡豫行聽得宋應星問得如此愚蠢的問題,哈哈大笑道:“讀的自然是四書五經,學八股文,難道老丈還要我將四書五經一一列出來嗎?”

    “可還讀算學、律法、農學?”宋應星又道。

    蔡豫行不屑道:“此乃雜書,與科舉何幹?也隻有老丈這樣的人才會讀吧!”

    陳上庸怒道:“無知!”

    宋應星卻處之坦然,不理會蔡豫行的嘲諷,眼神一一掃過眾人,沉聲道:“那你等可通農政、懂水利、能否理財?若是爾等有朝一日金榜題名,為政一方,不懂這些,你等又憑什麽為政一方?”

    蔡豫行反駁道:“這些事交由下方官吏處置即可,我等隻要潔身自好,公正廉明,自然能管理好地方。”

    “果真如此嗎?”宋應星眼神犀利,盯著蔡豫行道:“假若下方官吏欺上瞞下,中飽私囊,胡亂作為,你不懂這些,還不是任其愚弄?”

    蔡豫行一時詞窮,急得額頭冒汗,結結巴巴道:“我等還可以曆練學習,誰天生就懂這些?”

    宋應星厲聲道:“這關乎國計民生,關乎百姓生死存亡,豈能拿老百姓的生死當做兒戲!曆練要多久,一個月?一年?還是三年?那這些日子老百姓該怎麽辦?”

    孫泰見蔡豫行被逼得節節敗退,冷哼一聲,道:“大明的官員哪個不是讀四書五經,經科舉而登上朝堂,然後才熟悉政務。”

    “不錯!”蔡豫行一聽孫泰的話,反應過來,又不是我們如此,人人如此,我有何不對。

    宋應星搖頭道:“老夫從未否認讀四書五經無用,不過若是爾等想要治理好地方,就必須通農政、懂水利、能理財。”

    蔡豫行不服氣道:“不熟讀四書五經,不習八股,通不過科舉這關,說得再天花亂墜也無用!”

    宋應星道:“那你告訴我,大明又有多少讀書人能通過科舉?”

    蔡豫行當然清楚能通過科舉,入朝為官者,百裏挑一,揚聲道:“科舉誌在為朝廷選拔賢才,在精不在多!”

    “那落地的讀書人又該如何?”宋應星問道。

    蔡豫行毫不猶豫道:“技不如人,自然是發奮努力,重新來過!”

    宋應星搖搖頭,語重心長道:“你等不妨聽聽老夫的故事,老夫萬曆四十三年舉於鄉,那年老夫二十七歲,第二年會試名落孫山,之後老夫四次入京,四次落榜,那時老夫已是四十五歲。屈指算來,老夫將人生最好的年華全部落在了科舉之上。”

    這時,孫泰嗤笑道:“這隻說明老丈自己不適合科舉之路罷了!”

    不是所有人都有孫泰如此想法,宋應星二十七歲中舉,已經比這裏的很多人強了,他們中有不少人甚至連鄉試都沒通過。宋應星的親身經曆更讓他們看到了科舉路上的殘酷。其中不少人,此時都有些不知所措,不知是不是應該還在科舉之路上一熬到底,直到白發蒼蒼。

    孫泰見無人響應,感到尷尬萬分,不再言語。

    宋應星道:“老夫隻是想告訴你們,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科舉這條路,適合當官。能考上進士,金榜題名當然值得高興,但是如果考不上呢?是否隻有這條路?”

    人群中的劉進聽完宋應星的話,讓他深受感觸,他已經兩次參加鄉試,可卻始終不能通過,不免心灰意冷,當下站出來,躬身拜道:“還望先生告知我等,還有何出路?”

    宋應星緩緩開口道:“那要看你等是否真心實意想要為百姓做事!”

    “當然是!”

    “老夫以為你們也可以放下身段,走由吏到官之路。”宋應星說道。

    宋應星的話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時候士子向來看不起吏員,即使吏員擢升為官員,還是被他們看輕。

    底下眾人開始議論紛紛,有的開口直斥此言大謬,和劉進有同感的人卻靜待宋應星的下文。

    宋應星不為外物所動,繼續道:“吏員做的多是事實,無論是收稅,還是農桑,他們都是親身經曆,更能與老百姓接觸,清楚朝廷所施行的政策,哪裏好,哪裏不好,我朝自神宗皇帝,已經放開由吏員升官的通道,此路更能鍛煉一個人。隻要聖天子在位,吏治清明,你等也能施展胸中一腔抱負!”

    宋應星在紫竹林寺的一番言論,一經傳出便引起了軒然大波,公然鼓勵士子從事吏員之職,想不引人注意都不成,連帶著宋應星的背景也被人找了出來。

    這一查,驚掉了眾人的眼珠子,宋應星原來曾擔任鳳陽亳州知府,更誇張的是他主動辭官了。這還不止,他的曾祖竟然是宋景,嘉靖朝時曾擔任京師都察院左都禦史,死後被追贈太子少保,吏部尚書。

    而且連帶著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也火了一把,不少讀書人找來,開始細讀,想要看看這個大放厥詞之人寫的書究竟寫了什麽。(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