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初見

字數:3608   加入書籤

A+A-


    宋應星和顧炎武等人聞聽朱由榔駕到,紛紛離座恭迎,見到朱由榔進來,跪道:“拜見殿下!”

    朱由榔詫異地看向屋子內的幾人,他沒想到除了宋應星之外,還有這麽多人,都是一副生麵孔,抬手道:“先生不必多禮,快快請起!”

    待落座後,朱由榔來回打量下首的顧炎武三人,好奇道:“先生,不知這三位是何人?”

    宋應星指著三人,一一介紹道:“回殿下,這位乃是當今禮部尚書之子陳上庸,還有這兩位乃是複社方以智、顧炎武,都是大明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

    朱由榔心頭一驚,竟然能在這裏見到大名鼎鼎的顧炎武,就是他喊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的口號。

    朱由榔心情略微有些激動,盯著他看了許久,見三人還站著,擺手道:“你們也坐!”

    “謝殿下!”

    這時,宋應星開口道:“殿下,老老朽正好有事想要與您相商,沒想到這麽巧您就來了!”

    “哦?不知先生要與本王商量何事?”

    宋應星正色道:“如今學院已經落成,隻是不知何時開學招生?”

    朱由榔笑道:“本王今天來找先生也是為了此事。”

    “殿下已經有了主意嗎?”宋應星問道。

    朱由榔點頭道:“主意倒是有了,不過之前還想和先生討論下教學內容的具體事宜。”

    說著朱由榔吩咐一旁的陳進忠,道:“將本王寫好的學院章程遞給先生。”

    “是,”陳進忠躬身道,他從身上掏出一本冊子,交給了宋應星。

    宋應星接過冊子認真看了起來。

    方以智、顧炎武和陳上庸見朱由榔和宋應星有事相商,三人對視一眼,起身拱手道:“王爺既然和宋先生有事相商,我等先行告退!”

    朱由榔還沒和這些曆史名人好好談談呢,怎麽能讓他們走呢,阻止道:“不用,你們都是我大明的棟梁之才,等下也提些建議。”

    “這……”

    朱由榔都這麽說了,三人總不能還走吧,齊齊道:“是!”

    椅子上的宋應星一口氣看完朱由榔寫的章程,長籲一口氣,道:“殿下思慮周詳,老朽不及也!”

    “先生過謙了,本王也隻是胡亂塗鴉罷了,關鍵的還得靠先生!”朱由榔謙虛道。

    宋應星搖頭道:“老朽說的乃是實話,殿下寫的這章程,非一般人能想出來,確實令老朽大開眼界!”

    顧炎武三人不知宋應星為何如此推崇朱由榔,隻不過一份辦學章程罷了,一頭霧水。

    宋應星將冊子遞給三人,道:“你們也看看殿下寫的這份章程吧!”

    “是,先生!”三人湊到一起開始看了起來。

    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朱由榔規劃的學院確實與眾不同。

    朱由榔的章程中將經義、漢語、農學、算學、曆法、天文、輿地、軍旅等學術分門別類,由單獨的老師授課。

    其中漢語、算學乃是必修之課,其餘課程根據是否想要走科舉之路,自由選擇。

    顧炎武三人看完後,也震驚於朱由榔的大膽革興。

    雖然儒家也提倡禮、樂、射、禦、書、數,然而如今的讀書人早就將這些拋諸腦後,專注於四書五經,隻為了通過科舉,忽視了其他本事,結果科舉出來的讀書人,不知民生,不知兵事,不知水利。

    顧炎武歎服道:“殿下大才!”

    方以智心中尚有疑慮,躬身道:“殿下,學生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朱由榔道:“你但說無妨!”

    方以智直言道:“我朝向來以科舉取士,然科舉考試乃是以四書五經為主,殿下想要士人學習經世致用之學固然是為他們好,但是學有所成之後又有何用武之地?或許其中有聰慧者,能通過科舉,然而大多數人即使精通經世致用之學,也無法通過科舉,又該如何為國效力?所以學生以為根源在於科舉內容。朝廷隻要一日不改變科舉考試內容,始終無法真正為國家選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朱由榔聽完後點頭道:“你說的不錯,本王也深以為然。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口吃。”

    朱由榔說完環視屋內眾人一圈,深吸了一口氣,擲地有聲道:“本王相信在做的諸位都明白這個道理,當大明大多數讀書人都這麽想的時候,科舉必然要改革!這個時間不會太遠的。”

    陳上庸憂心忡忡道:“哎!也不知我等現在能做什麽?”

    朱由榔道:“本王以為即使你們現在不在朝廷為官,也仍能夠為大明盡一份力。”

    “願聞殿下高見!”陳上庸道。

    朱由榔緩緩道:“大明如今正值內憂外患之際,本王以為當務之急應該在於探索國家治亂之根源在哪裏?又該如何解決生民之根本?你們博學多才,更應該深入民間,尋找解決之道,他日入得朝堂,才是你們施展抱負之時。”

    顧炎武點頭道:“殿下說的是,大明之弊端在於土地兼並和賦稅繁重不均等。學生曾遊曆多地,親眼見到舉數十屯而兼並於豪右,此等情況在大明比比皆是,乃至於出現了有田連阡陌,而戶米不滿鬥石者;有貧無立錐,而戶米至數十石者。賦稅不均,導致富者愈富,貧者欲貧。朝廷賦稅又多源於貧窮者,加之底下的貪官汙吏橫征暴斂,才有了李自成等流民造反。

    朝廷當務之急應該重新厘定賦稅,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內,朝廷有了錢,才能訓練軍隊,收複失地,為先帝報仇!”

    “哈哈!說的好!”朱由榔朗聲道,“若是大明的官員都有你們如此見識也不至於落得如今這副田地。本王希望從學院出來之人都如你們這樣,這才是大明之福!”

    宋應星聽朱由榔說起學院,這才想起學院還沒有起名,開口道:“殿下,如今學院還未取名,還請王爺賜名!”

    朱由榔摸摸下巴,心裏琢磨應該取個什麽名字才好,梧州學院?這個肯定不行,梧州已經有個梧州書院了,兩者名字太相近了。應該叫什麽好呢?(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