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齊聚一堂
字數:3749 加入書籤
梧州城西北,原本荒蕪一片的廢地,如今卻是煥然一新。
經過工匠們三個月不間斷,日夜趕工,複旦學院終於拔地而起。
複旦學院占地二十餘畝,教室、食堂、宿舍等等一應俱全,儼然縮小版的大學校園。
議事大廳內,宋應星正忙著接待遠道而來的友人,從早上開始,他臉上便一直掛著笑容。
此次應宋應星之邀而來的既有早年時的同窗好友陳弘緒、徐世博、廖邦英等人,也有他遊曆時結識的誌同道合之輩。
議事大廳內,來者都是宋應星的友人,自然不乏相熟之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好不開心。
忽然,宋應星瞧見一位精神矍鑠的青衫老者,在仆人的攙扶下,緩緩走進議事大廳。
“安友兄!”宋應星失聲叫道。
宋應星快步上前,望著眼前白發蒼蒼,但雙眼仍炯炯有神的徐驥,淚水像嗚咽著的溪流似的從兩人臉上的皺紋裏滾滾流下。
過了片刻,兩人才止住淚水,又是相視一笑,徐驥率先開口道:“長庚,你我自上次匆匆一別,已有五年多了吧!”
宋應星不禁回憶起五年前兩人相聚時的情景,感歎道:“是呀!五年了,不過安友兄精神一如當年!”
徐驥擺擺手,笑道:“不行了,老嘍!”
不遠處,陳弘緒放下手中茶杯,望著失態的宋應星,在他印象中,還未見過宋應星如此失態,疑惑道:“徐兄,可知那老者是何人?竟令長庚如此?”
徐世博抬頭朝兩人望去,思索片刻,搖頭道:“我也不知!”
一旁的廖邦英,這時開口道:“我倒是想到一人,應該是他無疑。”
“哦?何人?”陳弘緒急道。
廖邦英緩緩開口道:“若我沒有猜錯的話,那老者應當是長庚口中引為知己的徐驥。”
“徐驥?”
陳弘緒與徐世博兩人麵麵相覷,不知這徐驥是何人。
宋應星的博學多才,身為同窗的陳弘緒、徐世博自然一清二楚,能被宋應星引為知己,學識自然差不了。
可是兩人為何不曾聽說過這個徐驥是何許人。
廖邦英若不是這幾年時常和宋應星探討學問,可能也會和兩人一樣,不知徐驥是何許人物。
廖邦英看著還在苦思冥想的兩人,提醒道:“兩位可能不知徐驥,但是他的父親,你們一定知曉,宋兄可是對他父親推崇備至。”
宋應星一生推崇的人不多,少年時推崇北宋關學的張載,後來因為《本草綱目》一書,對李時珍也是敬佩有加。
這兩人顯然與徐驥不相幹,再聯想到徐驥的姓,陳弘緒與徐世博同時脫口而出道:“玄扈公!”
廖邦英點頭道:“不錯,徐驥正是徐少保之子。”
陳弘緒和徐世博顯然想不到,在他們印象中籍籍無名的徐驥竟然會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啟之子。
“不對呀!”陳弘緒從震驚中回過神,疑慮道:“徐驥既然是徐少保之子,那為何從未在士林中聽說過他?”
廖邦英猜測道:“這大概和徐少保的家教有關吧!我曾聽宋兄無意中提過幾句,徐驥如今不過是鬆江府生員,而他的四個兒子,也均都止步於生員。”
“什麽?生員?”陳弘緒再次失聲道。
陳弘緒驚訝於徐驥的生員的身份,他倒不是因此就會看輕徐驥。
徐驥身為徐光啟之子,而且被宋應星引為知己,要說學識不行,打死陳弘緒他都不信。
隻是陳弘緒怎麽也想不到,曾經位居朝堂高位,當過禮部尚書,而且還是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的徐少保,他的兒子竟然還隻是區區生員身份,說出去,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廖邦英理解陳弘緒的震驚,起初廖邦英也不理解,不過後來,他漸漸有些明白了,徐家子弟可能是受到徐光啟對入仕的態度。
徐光啟雖然最終位居高位,但他的科舉道路並不平坦。從萬曆十年{1582年}到萬曆十九年{1591年}的九年間,他曾三次鄉試未第。而在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得中舉人之後,又隔了七年才考取進士。所以徐光啟曾自嘲“爬了一輩子科舉的爛路”。
可能因此,徐光啟的子孫淡泊名利,不重科舉,也無心出仕。
廖邦英也曾在科舉的道路上苦苦煎熬,他深知科舉之弊端,並非你學識淵博,就一定能中進士,宋應星不也是如此,五試不第,最終還是絕了科舉之念。
他拍了拍陳弘緒的肩膀,道:“我想玄扈公正是看透了大明科舉,所以不想讓他的子孫將大好的青春年華消磨在科舉上麵。”
廖邦英說完,指了指三人早已花白的頭發,又道:“你、我,徐兄以及宋兄,哪個不是在科舉道路上蹉跎了幾十年,值得嗎?”
陳弘緒半晌才道:“是呀!早就應該放下了。”
三人說話間,宋應星已經將徐驥安排在上座。
議事大廳內,宋應星環視四周,放眼望去,足足有二十一人。
其中顧炎武、方以智赫然在列,經過多日相處,宋應星對兩人的學識與為人也十分認可,沒有年輕人的輕浮,學識也十分紮實,見識更是不俗,硬是讓兩人來學院擔任老師。
不多時,眾人分坐兩旁。宋應星站在最前方,望著一張張熟悉的麵孔,不禁有些感歎,他想不到有生之年竟能和眾多誌同道合之輩齊聚一堂,他更加想不到能得朱由榔看中,資助他辦學。
宋應星在眾人注視下,彎腰感謝道:“宋某感謝諸位不遠萬裏,不辭辛苦來此相助!”
眾人如何承受得起宋應星如此大禮,正要起身時,宋應星製止道:“諸位不用多說,此乃宋某肺腑之言,你們當的起宋某一拜。”
眾人見宋應星把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也不好再言語,隻得靜靜聽著。
宋應星繼續道:“相信諸位都知道宋某邀請諸位來此的目的,如今大明正處於危亡的邊緣。宋某不才,承蒙永明王看重,建造了諸位眼前的複旦學院,此學院誌在為我大明培養真正能經世致用的人才,宋某願與諸君共勉!”
“共勉!”諸人皆拱手起立,高聲道。(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