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

字數:4876   加入書籤

A+A-


    第七百二十九章楊廷和之死三

    嘉靖說道:“去待朕看看楊廷和,代朕問幾個問題?”

    陸炳說道:“是。”

    詔獄之中,

    似乎詔獄並不如傳說之中那麽恐怖,牢房是一個單獨的單間,其中有桌有床,床上的居然不是稻草,而是鋪蓋。

    一般百姓都住不起這樣的房間。

    可惜這樣的房間都有幾件,都是用來安置大有來頭的客人了,畢竟成祖的時候,常常有大臣在詔獄待了好幾年,十來年之後,繼續當大官。

    所以這些獄卒們都學乖了,不到蓋棺定論,從不敢對這些大有來頭的人怎麽樣,從來不會將他的請到隔壁去。看看隔壁到底是一個什麽樣子。

    但是一旦結果下來,這位大有來頭人翻不了身了,他立即就會從所有人尊重的對象,一下子變成了所有的銀子,會活動的銀子。必須讓家裏拿錢過往這裏填,有錢有好的生活,沒有錢,就讓他嚐嚐詔獄的滋味。

    陸完就在這樣一個牢房之中。

    陸炳在楊廷和的牢房之外站定,看著楊廷和,身後立即有人將椅子放在陸炳身後,陸炳說道:“楊閣老。”

    楊廷和此時正在打坐,他緩緩的睜開眼睛,看到了陸炳,說道:“原來是陸大人啊!”

    聽上去親切,但是實際上卻疏遠的很。

    陸炳將一個龍形玉佩拿過來,說道:“我是代皇帝來問話的。”

    楊廷和立即跪倒在地說道:“問吧。”

    陸炳說道:“陛下,問你為什麽一定要跟他作對?”

    楊廷和說道:“臣從來沒有想過與陛下做對,不過臣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大明好,絕無虛假之處。”

    “你當初,為什麽要放棄雍王,選陛下?”陸炳繼續問道。

    “國之大好戰必亡。”楊廷和說道:“我國雖然是大國,但是先帝不修政治,東征西討,耗資太大,當鎮之以靜,修養生息的時候。而雍王如果登基,則天下永無寧日。”

    “那麽你現在覺得,陛下與雍王誰畢竟適合當皇帝?”陸炳說道。

    “當然是陛下了。”楊廷和說道:“雍王多謀足以拒諫,想法太多,很多地方都不切實際,如果在大明來實行,定然是天下大亂的局麵。故而雍王絕對不能承擔大統。”

    陸炳也不知道楊廷和說的是不是真話。不過陸炳也不必知道了,他的立即回宮,將在詔獄之中,問出來的所有話,全部說給嘉靖聽。

    嘉靖聽完,久久不能平靜。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應該怎麽處理楊廷和啊?

    殺,還是不殺。

    正在嘉靖思考的時候,忽然有人傳來,張璁求見。

    嘉靖將張璁給傳進來。

    張璁行禮之後,直接切入正題說道:“陛下,將楊廷和置於詔獄之中,想如何處置?”

    嘉靖說道:“先生想如何處置?”

    張璁說道:“楊廷和有大功有國家,有大恩於陛下,還請陛下放楊廷和還鄉。這樣與家國兩便。”

    嘉靖冷哼一聲,說道:“外麵都是怎麽說的?”

    張璁說道:“外麵群情激奮,商議在明日早朝,當麵向陛下求懇。”、

    嘉靖說道:“明日早朝嗎?”嘉靖冷哼一聲說道:“傳令下去,明日免朝,從今開始,朕身體欠安,那一位大臣都不見。”

    張璁還準備為楊廷和求情,但是看這架勢,張璁就知道求情也求不下來,他鬆了一口氣,心中暗道:“楊廷和,你也就今天?”

    今天楊廷和罵他的那一句小人,恐怕要哄傳天下了,張璁豈能不恨楊廷和,不過張璁作為嘉靖的謀主。他必須到此拉攏人。

    楊廷和的死對嘉靖的威望並沒有什麽好處。

    但是嘉靖恨意難消,勸說也沒有什麽用處,張璁也自問已經盡力了。為了楊廷和這個仇人,得罪嘉靖,根本不值得。

    第二日一早。

    楊慎就在宮門之外等候著。

    楊慎昨日一夜都沒有怎麽誰,當楊廷和下詔獄的消息傳來,他要安撫家裏,楊廷和不在家楊慎就是楊家的主心骨了。

    除此之外,他還去了一趟詔獄,詔獄自然不允許探視,但是楊慎還是留下兩三封銀子,要他們善待楊廷和,有什麽需要,快馬來報,家中一定滿足。

    然後就是串聯了。

    楊慎在翰林院很長時間了,也算是老翰林了,他立即鼓動了一大群人,上書營救楊廷和。隻是一封封奏疏,送上去之後,好像是石沉大海一樣,一點反應都沒有。

    楊慎往宮裏送了好幾封銀子。才探聽到一些宮中消息,這還是楊廷和關係,他們才肯為楊慎探聽消息。

    所以關於楊廷和的奏折,全部被留中了。

    楊慎一咬牙決定,早朝一定要勸諫陛下。

    隻是他們等了好一陣子,沒有聽到靜鞭響,而是一個小太監出來說道:“陛下旨意,陛下偶感風寒,今日免朝。”

    “什麽?”楊慎大吃一將,說道:“今日不開宮門嗎?”

    “正是。”小太監說道。

    楊慎說道:“臣翰林院編撰,求見陛下,這是我的名刺。”

    小太監說道:“陛下已經紛紛過了,不允許任何進宮,陛下要靜養。”

    楊慎立即感受到一股寒意從腳底直接衝到太陽穴之中,如果這個時候楊慎還判斷不出來,嘉靖是一個什麽態度,他就不是楊慎了。

    “怎麽辦?”楊慎想道。楊慎陷入沉思之中。

    詔獄是什麽地方?楊慎一想起,這個名字,就覺得渾身發抖,心如刀絞,他暗暗後悔,沒有勸父親急流勇退。以至於現在的局麵。

    不過,現在說什麽都晚了。他眼睛掃過所有人,這些有翰林院的,有低階官員,心中暗道:“我一個人是救不了父親,必須借助這些人的力量,但是怎麽讓他們和我一起冒險,不能用救父親的名義。”

    楊慎大腦急速旋轉,忽然想道:“對了,必須有禮儀之爭。”

    楊廷和之所以堅持續嗣,是因為這個說法,符合理學,符合道統,這才有這麽多人響應,這是所有讀書人的主流價值觀。

    所以楊廷和有這麽多人支持。

    楊慎說道:“諸位。國朝養士百五十年,仗義死節,盡在今朝。”

    有時候語言的力量非常強大,本來還猶豫的百官,停了楊慎的話,一個個好像打了雞血一樣,對他們來說,很多時候名聲比性命重要。

    為什麽,因為有名聲,即便別罷官,回到家鄉也會被人尊崇。有了名聲,幾乎就有了一切。

    這樣的特殊文化之下,才有了爭廷仗之說。

    大約有二百多人,一起跪倒在宮門之外。有人高呼高皇帝,有人高呼孝宗皇帝,一起一伏,好像是哭喪一樣。

    嘉靖正在靜修,忽然聽到遠處隱隱約約傳開的嘈雜之聲,皺起眉頭,他吩咐過,他靜修的時候,是絕對不能讓人打擾的,誰敢這樣大聲喧嘩。

    “陛下,不好了。”黃錦跌跌撞撞的闖了進來,說道:“百官哭門。”

    “什麽?”嘉靖絕對渾身一冷,他咬牙,說道:“怎麽回事?”

    黃錦說道:“百官在宮門之下,對續嗣之事,不滿意,正在哭喊高皇帝,孝宗皇帝。”

    嘉靖渾身顫抖。

    中國其實是一個道德社會,評價一個人,一般來說,都說的是不是一個好人,甚至說如果人不是好人,他的事業,也不是正確的事業。

    而這一件事情鬧大了,嘉靖很可能被扣上一個不孝的名聲。對嘉靖的政治聲望打擊非常大,本來嘉靖就是旁支入主紫禁城,如果再沒有威望,恐怕廢立也不是不可能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