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陰符經之下篇

字數:4806   加入書籤

A+A-


    安寧聽完這前麵的部分,問:“這五指的會不會是五種相互作用啊?”

    陳靜坐在虛擬的講台前,“什麽相互作用?”

    “就是物理學中五種作用力啊,萬有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呃,少了一種。”安寧看起來是把數量記錯了。

    “你沒有記錯,這四種力都是由幾種粒子來傳遞的,但是這幾種粒子之中都包含有另外一種微粒子。。。這就是金木水火土中,土也存在於其他四種之中的原因。”

    安寧自動略過了中間聽不懂的地方。。

    (隻是一點有趣的猜測)

    安寧看著陳靜,這完全就是陳雪的雙胞胎嘛。。

    他也不清楚為何給她起了個靜的名字,或許是想讓她安靜一點。。

    或許一個人平靜的狀態下更具有智慧。

    有的時候,人可以欣賞滔滔不絕口若懸河。

    有的時候,人可以欣賞入木三分鞭辟入裏。

    動有詩意,靜有禪機。

    動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展現,靜是我們回歸自己的修行。

    休息了一會兒過後,陳靜穿著道士袍,拿著教鞭那光線,直指安寧。

    陰符經的下篇相比比較複雜。陳靜也很有耐心的做了講解。

    隻見陳靜言道: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瞎子有目不能視,卻擅長於聽;聾子有耳不能聽,卻擅長於視。不能聽或不能視就杜絕了外界的種種yòu huò,勝於眾人十倍;如若再能晝夜反省自己,則就勝於眾人萬倍了。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心(人的思想)來源於客觀事物,並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滅亡而滅亡,其機關就在於目(目是“三要”之首)。

    心如主人,目如門戶。

    陳靜停下了踱步,嬉笑的問道:“徒兒,有什不理解的?”

    安寧:“陳靜師傅,感覺這是教人如何集中精力。這機在目什麽意思?”

    “上篇不是講過三要嗎?這眼睛就是三要之首。”

    陳靜看安寧略微思考了一下又繼續。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製在氣。

    這句是講,天本空空洞洞,無識無知,毫無施恩之意,而其行四時,育萬物,大恩遂生焉。迅雷烈風受其驅使,而蠢蠢然不能自主。此乃大道隱含之力量,不可思議,修真悟道之士,當由此參證之。至樂的人,心胸坦蕩,性有餘閑。至靜的人,心性收斂,廉而不失。修煉的人悟到虛靜之時,心忽開朗,舒適暢快,妙不可言,就是達到至樂至靜的境界了。

    天道驅風使雷,運行四時,看似至私,而作用於萬物生化,卻無偏無倚,一視同仁,實為至公。猶天性降之於人,雖為個人所私,實際賢愚皆同,人人均有。天性與太虛等量,大公無私,若至私而實至公也。zhì fú的訣竅在於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一氣上升,萬物皆隨之生長,一氣下降,萬物皆隨之斂藏,生長斂藏,總是一氣擒製之,一本散而為萬殊,萬殊歸而為一本。私而公,公而私,非私非公,即私即公,一氣流行,循環無端,活活潑潑的也。”

    安寧聽著有點頭大,隻好在她停下來的問:“至樂,就不會有什麽心思雜念,那樣就可以在內心中空出來思考大道了,是這樣理解嗎?”

    陳靜:“小子愚鈍。”

    “至廉,就是指清廉沒有枝蔓吧?”

    “是也,孺子可教。”

    安寧看著陳靜氣人的樣子,就想像陳雪一樣拉出來鬧鬧。。

    陳靜繼續講課: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這句是講,萬物有生必有死,則生乃死之根源;有死必有生,則死又是生的根源。人間社會也是如此,無害則無恩,因救害而有了恩;若知恩不報,則害又生於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安寧感覺有點難懂,“這個恩害是幹什麽的?”

    “恩害就如同生死一樣,生死是萬物的終極道理,恩害就如同平時的道理。”陳靜師傅指點了下安寧。

    安寧還是不太明白,“恩生於害,害生於恩究竟何解?”

    “給的過多,對方就不珍惜,奪取的多了,突然不要了,對方就會感恩。”

    “奧,有點明白了。”

    陳靜繼續講: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

    這一句呢,愚蠢的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無形的,是不可知的神聖之物;而我卻認為,天地萬象都是有形的,是可知的。有的人用愚蠢的辦法揣測、預料天地的表麵現象,以為自得,自稱為聖人;我卻認為,聰明智慧,能體察萬物之理的人為聖人。人們以為能夠推度出神奇事物的出現是聖人;我卻認為,能體察天地、成就萬物“不奇期”者是聖人。

    天地神道不可見,因物以見之,觀於物之生死有時,而天地神道之明哲可知矣。聖人也,所參天地之化育,而德配天地者也。”

    陳靜停下來等著安寧發問。

    安寧高興的說,“我明白了,參化天地之理為聖。聖人來自於平凡。在平凡中顯示,成就萬物。至於德配天地,我感覺生死恩害都是造化的兩端,不用特別在意。”

    陳雪於是繼續: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這句是講,追求愚虞和奇期的,如同於投於水火之中,自取滅亡。

    人之慳貪恩愛,如水淵也;酒色財氣,如火坑也。一切常人,不窮天地造化之道,不究聖功性命之學,自暴自棄,以假為真,以苦為樂,沉於水淵而不知,入於火坑而不曉,自取滅亡,將誰咎乎?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這句話中的浸,指浸潤,充滿。勝呢,指的是主宰。

    自然之道,主靜立極,空空洞洞,無中生有,天地之道充滿其中,天為陽,地為陰,因此陰陽之道主宰於萬事萬物之中。靜極生動,陰極生陽,陽極消長,互資互根。如此相推,則天地萬物生生化化,順其自然,不失其序也。”

    陳靜看了安寧一眼,示意是明白?安寧順從的點點頭。

    於是陳靜師傅繼續: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而不可違,因而製之。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這句是指,聖人知道天地自然規律是不可違背的,人應該與天地合,順其道而行。至靜之道是無形的,而天文曆法是有形的,卻無法揭示和包括無形的“至靜之道”。於是,聖人就發明了一種神奇的東西,用以昭示天地萬物之象,這就是陰陽八卦和六十甲子,神之申機,鬼之屈藏,無不包括在內。陰陽相生相克之術,與天地之道暗合(陰符),故能昭示天地之間的萬象。

    這樣這陰符經就講完了。”

    陳靜還是停下來等安寧發問。

    “原文比較艱澀,但是你講的挺好懂的。”安寧對陳靜師傅報以微笑。“我感覺是在講天道,成聖之理,不過,究竟該如何成聖?”

    陳靜略微作一思考,言道:

    “聖人不違自然之道,因而製之,觀天道,執天行,從後天中返先天,在殺機中盜生機,顛倒五行,逆施造化,以陰養陽,以陽化陰,陽健陰順,陰陽混合,由觀竅而至觀妙,由神器而入至靜,由勉強而抵自然,有無一致,功力悉化,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色象之外矣。要知此術非尋常之術,乃竊陰陽、奪造化之術,乃轉璿璣、脫生死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