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第56章 河流

字數:13759   加入書籤

A+A-




    v章購買低於50%的72小時內隻能看防盜, 買夠了的清緩存試試

    就算真的要分, 那也要等他們自家商量好了之後,再拿出一部分來作為酬謝。

    回到火爐邊,安氏才總算回過神來, 開口時聲音還有些發顫, “他爹……”後麵還有許多話, 但她一時竟說不出來,隻覺得心頭狂跳, 念頭亂竄, 無法將之分說清楚。

    齊老三掃了眾人一眼,這才沉著的開口,“這恐怕是祖上不知何時攢下來的,埋在地裏,傳於後人。咱們能找到,這是祖宗保佑!”

    石頭聞言, 不由古怪的看了周敏一眼。什麽祖宗保佑, 這銀子分明是阿姐藏的。

    但周敏眼觀鼻鼻觀心,好像自己跟這件事全無關係,石頭也隱約知道她為什麽要這麽做, 因此隻好低下頭不說話。

    卻不知他的神態表情, 都被齊老三收入了眼底。

    齊老三心裏正盤算著這件事該如何處理。從地底挖出了祖宗留下的銀子, 這自然是好事。但即便這是祖上留下, 但到了如今, 也等於是一注天降橫財, 難免會惹人眼紅。若是處理不當,說不定還會出事。

    雖然之前沒有過這樣的先例,但齊老三很快就做出了決定。他銀錠握在手裏,對石頭道,“石頭,你帶著你娘去請你大伯公和九叔公,還有你老費叔到家裏來一趟。就說我有事要說。”

    說到這裏,他頓了頓,臉上露出一抹複雜的神色,又道,“再把你四叔也請來。”

    石頭麵色微變,下意識的轉頭看了周敏和安氏一眼,然後才不情不願的答應了。

    齊老三雖然行三,但其實上麵兩個兄長是沒了的。真正養活下來的,隻有兄弟兩個。但兄弟倆從小關係就不好,長大後各自娶妻生子,更是矛盾重重,早早就分了家單過。這些年來,幾乎沒多少往來走動。石頭年紀雖然小,但也知道這其中淵源,對這所謂叔父,自然沒多少敬重。

    齊老三又道,“回來時再把你冬叔也叫上,做個見證。”

    “他爹……”安氏聞言,心下不由生出一股不安,立刻開口道,“這是要做什麽?”

    “這銀子咱們不可能都留住。”齊老三也沒有隱瞞的意思,“不如請了德高望重的族老來主持,看看究竟如何處置。”

    安氏便不說話了。且不說齊老三的話她本來也不會反駁,單說她自己心裏,也覺得請了宗親族老來處置此事,是最妥當不過的,自然不會有異議,當即拉了石頭出門。

    等他們走了,齊老三才將視線轉到周敏身上,卻沒有立刻開口,隻是盯著她看,片刻後,又低低地咳嗽起來。

    “爹。”周敏察覺到齊老三的視線,就一直低著頭,直到聽到咳嗽聲,才擔憂的叫了一聲,上前幾步,拿了杯子給他倒水潤嗓子。

    齊老三的視線也隨之轉到了陶壺上,咳嗽聲卻一直沒有停止。見周敏倒完了水,這才輕聲道,“敏敏,這銀子是怎麽回事?”

    周敏心下立時一跳,幸好水壺已經放回去了,否則非得摔了不可。她定了定心,將被子捧給齊老三,這才強笑道,“爹這話是什麽意思?我不懂。”

    齊老三歎了一口氣,“爹知道,這銀子是你藏的吧?”

    周敏本來要否認,然而抬頭對上齊老三仿佛洞悉一切的視線,瞎編的謊話就說不出來了。她抿了抿唇,有些不甘心的問,“爹怎麽知道?”

    這就是承認了。

    齊老三微微笑了笑。

    他滿臉病容,平日裏也少開口說話,多數時候安安靜靜的坐在一旁,在這個家裏存在感實在不強。但看到這個笑容,周敏卻隻覺得,這家裏不管發生什麽事,恐怕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想到這裏,周敏若有所悟。原身一個普通的十來歲小姑娘,能夠支撐這個家數月,恐怕也是因為齊老三在背後支持栽培吧?

    這才是大家長應該有的能力和氣度。

    但轉念想到他的身體,心下又不免一澀。以齊老三的能力,本該可以讓這個家蒸蒸日上,偏偏被這副身體拖累。要不是周敏穿過來,按照他原來那種養法,估計堅持不了多久人就沒了。

    齊老三沒有立刻回答周敏這個問題,而是讓她去將堂屋裏牆上掛著的一個袋子取來。

    這家裏雜物太多,周敏即便穿過來很久,也沒能全都弄明白哪裏放的是什麽。一頭霧水的去將那袋子取來之後,就見齊老三從裏麵拿出一個油紙包。才剛剛拆開,周敏就猜到裏麵放的是什麽了,因為那氣味實在是太刺鼻。

    是硫磺。

    就見齊老三一手拖著油紙包,另一隻手則抓起放在桌上的銀錠,在硫磺上緩緩摩擦。片刻之後,銀錠表麵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暗沉發黑,看上去就像是一塊平平無奇的石頭。

    !!!!周敏終於知道自己哪裏出錯了!

    銀製的物品就算什麽都不做,放在那裏也會在空氣中慢慢氧化變黑。如果真的是放了幾十近百年的銀錠,根本就不可能像之前拿出來時那樣表麵雪亮,讓人一看就知道很值錢。

    但周敏本身對首飾沒什麽研究,所以之前根本沒有想到這裏。

    見她一臉慚愧的樣子,齊老三又咳嗽了兩聲,才開口道,“別怕,村裏人多半沒見過銀子,其他人一時想不到這裏。就是你冬叔想到了,也不會說出去。在拿給村老們看之前,還可以補救。”

    周敏鬆了一口氣,也拿起另一錠銀子幫忙。不一定要多黑,至少把表麵弄得暗淡一點,到時候就說埋在地下沒來得及氧化,也說得過去。

    然後才聽齊老三問,“這銀子是怎麽來的?”

    到這個地步,周敏就算想隱瞞也不行了。再說既然有靠譜的長輩在,而且對方明顯很心細,對本地的各種風俗習慣更了解,處理事情的手段也不是自己能比,有他在背後查缺補漏,自己想做的事也會更順利。

    她也就幹脆的將自己發現靈芝,然後賣給邱家的事說了,又道,“但這銀子不能就這樣拿出來,因此我才出此下策。還有三錠銀子,我想著就不用明著拿出來了,等咱們家的日子好過了,暗地裏取出來用,想必也沒人會盯著算咱們究竟花了多少。”

    齊老三不由點頭,這個想法便很周全。二十兩和五十兩差別很大,都拿出來,勢必會惹來更多人覬覦,何況這又不是真的祖上傳下來的銀子,是周敏自己掙的,沒必要都拿出來分。

    這樣想著,他看向周敏的視線越發慈愛,“好孩子,都是為這個家打算,苦了你了。”

    但其他時候,周敏已經非常適應這個時代的生活了。

    她在溫暖的被子裏翻了個身,聽到外間有細微響動,便知道是安氏已經起來了。所以雖然看著外頭的天色仍是昏昏的,並未大亮,她還是坐了起來。

    被子一掀開,冷空氣便鑽了進來,周敏不由縮了縮脖子,手腳麻利的穿上衣服,跳下床之後,先整理好了床鋪,又梳了頭,這才開門出去。

    安氏正在引火生爐子。入冬之後,天氣一天比一天冷,單薄的衣物已經不足以禦寒,所以要開始燒爐子取暖了。

    說是爐子,其實是用自家燒的紅磚砌成,分成上下兩層,中間以鐵條隔開,上麵放柴火,燒過之後的火炭碎落到下麵一層,便能保證燃燒的過程中氧氣充足。

    這樣的爐子引火時也很容易,先點燃了火絨,然後將一把鬆木片湊過去引燃,放入爐中,再放上鬆枝和細樹枝,等燃起來之後,便可添入木柴了。紅磚傳熱,火旺旺的燒起來之後,屋子裏便開始暖和起來。

    周敏燒了水洗臉,這才問安氏,“石頭又上山去了?”

    “說是準備的幹草還差些,趁著還不算冷,再去打一點。”安氏道,“一早就去了,勸也勸不聽。”

    周敏聞言,心下也隻有無奈。早知道石頭的責任感那麽強,她當時是不會將那十隻小雞和兩隻兔子交給他的。現在他是把它們看得比什麽都重,自己忘了吃飯都不會忘了它們的。

    不過轉念你想想,有責任心總比做甩手掌櫃好。反正周敏相信日子會越過越好,有一兩件事讓他操心,也不是壞事。因此她收斂了心思,轉頭對安氏道,“娘,今日咱們把穀子都舂出來吧?”

    秋天的時候忙著囤積過冬要用的東西,因此舂米也隻是吃多少臨時舂多少,現下入了冬,不方便出門,到可以把這些事都安排起來了。

    安氏也已經習慣了家裏諸事由周敏安排,她隻聽令行事。端了水去給齊老三洗臉之後,便跟周敏一起將石臼石杵搬了出來。

    這裏的習俗是一天吃兩頓飯,第一頓在早上九點左右,第二頓則在下午三點左右。這樣可以保證一日所需,又不會浪費糧食。周敏雖然有心改變,但目前實在有心無力,隻好暫且入鄉隨俗。

    舂了一會兒米,眼看時辰差不多了,周敏便起身去準備朝食。

    之前吃的飯,都是米和糠混在一起,現在條件稍微好了一些,周敏便打算將糠篩出來。這種“浪費”之舉,安氏實在看不過去,猶豫半晌還是沒忍住,開口道,“那糠又不是不能吃,村裏家家戶戶都是這般。你如今這樣拋費,卻不記得咱們用野菜熬粥度日的時候?”

    周敏笑著道,“不是我費東西,這糠既沒營養又不好吃,也就是填個肚子。但是我也就罷了,爹如今正病著,石頭又還那麽小,現在既然不缺這一口,吃一口白米飯有什麽要緊?再說這糠也不是就扔了,我還有他用。”

    如果周敏說別的,安氏必定不會答應。但提到齊老三和石頭,她便沒話說了。但還是叮囑道,“冬天沒什麽活計要忙,喝粥就成了。”

    “知道了。”既然大麵上過去了,周敏就不跟她爭這些小節,笑著答應了,又道,“娘之前做的鹹菜已經得了,正好就著粥吃。”

    周敏廚藝還算拿得出手,但上輩子做菜那是怎麽做的?所有的原材料都能在超市和市場買到,隻要照著食譜按順序放材料,火別過了,調料放得合適,基本上做出來味道都不差。

    比如這鹹菜,她要用的時候從來都是直接買,至於要怎麽做,那卻是半點不通的。

    然而安氏卻有這樣一門好手藝,以至於秋天時村裏好幾個媳婦竟將自家鹹菜送來請她做,多的材料就當做是給她的謝禮,倒讓齊家能免費吃上鹹菜了。

    話雖這樣說,周敏還是不想喝白粥,少不得泡發了一些山貨,剁碎了加入粥中熬煮。純天然無添加的綠色山珍滋味醇厚,煮開之後整個屋子裏都彌漫著噴香之味,讓人胃口大開。

    等到粥熬好了,周敏又切了鹹菜拌好,石頭也正好回來了,背簍裏的青草堆得尖尖的,倒比他本人高出一半來,看著著實令人擔憂。

    安氏忙上去接了背簍下來,然後催著石頭去洗手回來吃飯,周敏則親自捧了一碗粥給齊老三送去。

    剛剛穿過來的時候,周敏對於跟齊老三見麵這件事有些排斥,這種事自然隻讓石頭去做。上回見過之後,倒把這種心思放下了。而且她已經隱約察覺到,安氏這段時間之所以如此安分,正是齊老三暗中點撥過。

    娘靠不住,爹看起來卻是個靠譜的。

    身體不好不要緊,畢竟是一家之主,有他撐著,主心骨就還在,還能壓得住安氏。

    既然如此,周敏自然不吝於表現出自己對他的重視。再說,隻有關係親近了,接下來自己才有可能說服齊老三和安氏,讓他從這悶人的房間裏挪出來。

    ——至少這段時間,經過她的努力,安氏已經同意每日將臥房的窗戶打開一段時間透透氣。不過那是秋天時的事了,自從入冬之後,生怕齊老三受了寒氣,這開開窗的事自然就不必再提。

    送完了齊老三那裏,周敏才剛回來坐下,就聽得院子裏有人揚聲問,“敏敏在不在?”

    周敏聽得這聲音是隔壁冬叔的聲音,連忙應了,放下碗筷開門出去,“在的!這大冷天,冬叔快進屋來坐。”

    “我就不進去了,上回你要的那個椅子已經得了,你什麽時候有空過去看看,要是沒問題,我就拋光上漆了。”冬叔道。

    周敏卻不聽他拒絕,再三開口,總算把人請進了屋。

    隻是一進屋,見他們還在吃飯,冬叔臉上就露出幾分不好意思。

    他本來是卻不過盛情才來的,現在看來倒好像是特特選了這個時候來蹭飯。果然安氏見他進門,立刻起身去了新的碗筷,盛了粥過來。

    待要推辭,鄰裏之間向來都是如此,見著了坐下來吃一頓飯根本算不得什麽,執意拒絕反而不美。待要答應吧,明知齊老三家如今是個什麽境況,倒不好蹭這一口吃的。

    周敏和安氏隻能口頭勸說,所以一進門她就朝石頭使了個眼色,石頭立刻站起來,把冬叔往桌上拖。最後冬叔卻不過盛情,隻好坐下來喝了半碗粥。

    吃完飯,安氏留在家裏收拾,周敏和石頭跟著冬叔去看椅子。

    冬叔早年時從木匠做過學徒,又自己偷師學了幾手篾匠的手藝。後來成家立業,雖然還是以田地為立身之本,卻也時常抽空給鄉親們做些家具物什,賺些錢糧貼補家用。周敏知道此事,便拜托冬叔幫忙打一把搖椅。

    當下到了冬叔家裏,寒暄過後,周敏一進堂屋,就被擺在當中的那把椅子給吸引住了視線。這搖椅她雖然見過不少,但具體要怎麽做,卻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前委托的時候還是對著冬叔語焉不詳的描述了大半天,對方才答應了一句“試試看”。但現在看來,冬叔的技藝果然爐火純青,做出來的搖椅,竟跟周敏設想的差不離。

    她不由走過去,在搖椅上坐了,往後一靠,整個人便舒適的躺在了上頭,輕輕搖晃起來。

    把這東西往爐火前一放,躺上去豈不是愜意得很?

    而且這搖椅還可以調整角度,跟醫院的病床類似。到時候讓齊老三坐起來也不成問題。總比經年在床上躺著要好過得多。須知人躺的久了,腰腹腿腳總不去用,時間長了,可就不中用了,須得時常鍛煉才好。

    沒錯,這搖椅是周敏專門為齊老三打造的,就是為了能將他從房間裏挪出來換換氣,別整日悶著。而且,人既然挪出來了,那房間自然就可以好生收拾一番。——自從去年冬天齊老三病了,為免驚動病人,那房間可基本沒怎麽收拾多,不定藏納了多少汙垢。

    隻不過,要做成這件事,安氏這關卻不好過。

    不過這並不是長久之計,所以今天趁著兩位家長不知道,周敏便打算將這件事給處理了。

    她取出之前邱大姑娘給的那個盒子之後,又將窗戶便的大xiāng zǐ搬開,石頭這才發現,那放著xiāng zǐ的地方,竟赫然是個不小的坑。

    見石頭瞪大了眼睛看著自己,周敏便低聲道,“這是我這幾日挖的,我打算將一部分銀子埋在這裏。明年冬天找個理由起出來,就說是祖宗當年埋下的。”

    石頭眨了眨眼,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

    周敏便找出個自家土窯裏燒出來的小壇,取出兩錠銀子放進裏麵。木盒極容易被損壞,他們又用不起金屬的盒子,所以農村藏東西用得最多的便是這種壇子。然後她又用之前買的油紙將壇子裹住,放進坑裏,再跟石頭兩個一起往上頭填土。

    等兩人弄完這些,將木箱搬回去,又去洗了手,周敏才帶著石頭悄悄出了門。

    走了一會兒,她才小聲問,“你怎麽不問我,剩下的三錠銀子哪兒去了?”

    石頭低著頭道,“那是阿姐的。”

    並不是不想問,隻是羊桃還可以說是他出了力氣摘下來,又送去鎮上賣的,雖然賣出高價是因為周敏忽悠了邱家大姑娘,但總有他一份。然而他甚至連周敏什麽時候采到的靈芝都不知道,賣得的錢自然也與他沒什麽關係。

    周敏恍然,想解釋幾句,但又覺得都不必說。現在說什麽都是虛的,她要做的一切,等做成了,石頭自然就會知道。

    不過石頭實在是懂事得過頭了。別的小孩隻怕恨不得把別人家的東西都認成自己的,他倒好,竟然還跟周敏分起你我來了。

    這麽想著,周敏不由伸手摸了摸他的頭。

    兩人來到村口,約好的人已經陸陸續續來了。見到他們姐弟,不免招呼幾句。

    雖然山裏那兩個村子的距離很遠,但因為中途還要翻山越嶺,走的多半是崎嶇小路,牛車和驢車過不去,所以這群人幾乎人人都背著一個大背簍,要帶過去交換的糧食都放在裏頭。

    相較之下,周敏和石頭就顯得輕鬆多了。因為他們的背簍裏是空的。

    但即便如此,上路之後不久,姐弟倆便有些跟不上了。畢竟小孩子的步伐本來就更小,體力也不足,要跟上成年人自然很吃力。

    好在因為人多,山路又窄,整個隊伍拖拖拉拉很長一串,再加上攜帶重物,行進速度實在不算快,總算能夠勉力跟上。隻是滿頭大汗氣喘籲籲的模樣顯得十分狼狽,等到太陽出來,就更難受了。

    周敏慶幸自己有先見之明,帶了水壺,否則非渴死不可。

    直到太陽升到半空,眼看快到正午,就連成年人都快受不住的時候,再次翻上一座山嶺,總算遠遠看到了山腳下的村子。大台村和九洞村相距不遠,互為犄角,這座山頭卻正好跟兩個村子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

    山頂上是一片寬闊的平台,雜草叢生。居高望遠,令人神氣頓生。

    周敏不由精神一震,展望了一會兒,轉過頭才發現眾人已經將背簍卸了下來。而後又有兩個人分別從兩個方向下山,往村子裏去了。

    她微微有些驚訝,但很快就想明白了。

    之前周敏就很不解,同樣是住在山裏的村子,充其量這兩個村子更遠一些,為何卻要將他們稱為山民,而且村子之間竟沒多少往來,竟是隱隱有防備忌憚之意。不過這些問題在來的路上,都得到了解答。

    原來萬山村和周圍離得近的幾個村子,都是先祖當年因避禍遷來的,而這大台村和九洞村裏住的,則是當地土人。兩邊習俗不同,初時還多有爭鬥,自然不可能和睦,更不常往來。

    這些山民彪悍,直接進村去交易,在別人的地盤上風險自然更大。而且這種情況,去哪個村子都不好。索性就留在這裏,讓兩個村子的人各自帶了東西過來換,既能以策安全,同時也是以示公平的意思。

    勞動人民的智慧不容小覷。

    周敏跟石頭也將背簍卸下來,找了地方坐下,開始就著水吃幹糧。周敏帶的是自己做的烙餅,麵粉還是她用一點鹽跟冬嬸換來的。昨晚吃了一頓,剩下的今天都帶來了。

    等他們吃完,那兩個去村裏通知的人也回來了,跟在他們身後的是一群手裏拿著各種山貨的村民。

    跟萬山村的人不同,這裏的人大部分身上裹著的都是獸皮,估計是因地製宜。畢竟穿布衣還得出去換,獸皮自己就能硝製。

    人既然來了,接下來自然是熱熱鬧鬧的換購環節。周敏拿出一張油紙鋪在麵前,然後才把自己的鐮刀和半罐鹽擺上去。別看她的東西少,但卻是在山裏最行銷的。所以很快這裏就擠滿了問價的人。

    來的路上周敏就大致問過了價錢,做生意這種事自然難不倒她。很快東西換出去,她跟石頭的背簍也裝滿了皮子,肉幹和各種山貨。至於錢,周敏沒拿出來,因為這些山民等閑是不收的。

    鹽鐵在這裏賣的價錢,可比鎮上貴多了。周敏琢磨著,要是倒買倒賣,或許也有些利潤。不過這些山民的購買力太低,辛苦往來一趟,賺到的那點錢實在抵不上她的人工。

    雖然也有討價還價,但因為這個臨時集市的規模太小,所以所有人手裏的東西都換完,也沒要一個時辰。等下頭兩個村子的山民陸陸續續離開,隻剩下幾個人還沒換到中意的東西,不肯死心的亂轉,大家也就開始收拾準備回去了。

    ——按照來時的速度算,回到村子裏天多半已經黑了,自然不能在這裏耽擱。

    周敏正低頭整理背簍,忽然覺得眼前一暗,抬起頭來,便見一個生得十分高大,體格健壯的年輕人站在他們麵前,手裏白提著個藤條編的籠子,裏頭裝著兩隻紅眼睛的灰兔子,個頭不大,估計還在幼年。

    “這個你們要不要?”來人問。

    周敏有些莫名,片刻後才意識到,這人大概是覺得小孩子會比較喜歡這種活物,所以才來找他們碰運氣。

    但可惜他也好,石頭也好,目前都不會有什麽心思養寵物。

    她搖搖頭,“謝謝,我們不需要。”

    “我這兔子是今天剛抓到的。”那年輕人說,“你們外麵的人不是最喜歡這些嗎?”

    周敏有些好笑,“城裏的人才喜歡這些。而且他們就算要買,也會買皮毛雪白的兔子,這種灰的不值錢。”就算做兔皮圍脖,這種灰毛的也顯得顏色暗沉,不好看。

    那人臉上難掩失望,“我這兔子是一對,養大了可以留著生小兔子,不會虧的。”

    這話倒是說得周敏心頭一動。雖然她覺得這年頭的養殖業沒什麽前途,但那也要看養殖什麽,還要看在哪裏賣。如果這兔子真的是一對,留著養也不是不行。大不了等數量多了,送到縣城裏去,賣給酒樓。

    這麽想著,她便摸出幾個銅子來,“可是我的東西都已經換出去了,現在隻有銅錢,你要換嗎?”

    對方猶豫了一下,但左右看看,人人都在收拾東西,是絕不會有人來跟他交換的,這兔子留著也沒用,銅錢放著又不會壞,最後還是咬牙道,“換!”

    周敏又磨了半天嘴皮子,最後講定十個銅板,連他的籠子一塊兒買下來。

    就這樣還有村民在一旁幫腔,說是她不會當家,花錢買了沒用的玩意兒。大約是怕她反悔,那人結果銅錢,扔下兔子就跑了。

    安氏正在引火生爐子。入冬之後,天氣一天比一天冷,單薄的衣物已經不足以禦寒,所以要開始燒爐子取暖了。

    說是爐子,其實是用自家燒的紅磚砌成,分成上下兩層,中間以鐵條隔開,上麵放柴火,燒過之後的火炭碎落到下麵一層,便能保證燃燒的過程中氧氣充足。

    這樣的爐子引火時也很容易,先點燃了火絨,然後將一把鬆木片湊過去引燃,放入爐中,再放上鬆枝和細樹枝,等燃起來之後,便可添入木柴了。紅磚傳熱,火旺旺的燒起來之後,屋子裏便開始暖和起來。

    周敏燒了水洗臉,這才問安氏,“石頭又上山去了?”

    “說是準備的幹草還差些,趁著還不算冷,再去打一點。”安氏道,“一早就去了,勸也勸不聽。”

    周敏聞言,心下也隻有無奈。早知道石頭的責任感那麽強,她當時是不會將那十隻小雞和兩隻兔子交給他的。現在他是把它們看得比什麽都重,自己忘了吃飯都不會忘了它們的。

    不過轉念你想想,有責任心總比做甩手掌櫃好。反正周敏相信日子會越過越好,有一兩件事讓他操心,也不是壞事。因此她收斂了心思,轉頭對安氏道,“娘,今日咱們把穀子都舂出來吧?”

    秋天的時候忙著囤積過冬要用的東西,因此舂米也隻是吃多少臨時舂多少,現下入了冬,不方便出門,到可以把這些事都安排起來了。

    安氏也已經習慣了家裏諸事由周敏安排,她隻聽令行事。端了水去給齊老三洗臉之後,便跟周敏一起將石臼石杵搬了出來。

    這裏的習俗是一天吃兩頓飯,第一頓在早上九點左右,第二頓則在下午三點左右。這樣可以保證一日所需,又不會浪費糧食。周敏雖然有心改變,但目前實在有心無力,隻好暫且入鄉隨俗。

    舂了一會兒米,眼看時辰差不多了,周敏便起身去準備朝食。

    之前吃的飯,都是米和糠混在一起,現在條件稍微好了一些,周敏便打算將糠篩出來。這種“浪費”之舉,安氏實在看不過去,猶豫半晌還是沒忍住,開口道,“那糠又不是不能吃,村裏家家戶戶都是這般。你如今這樣拋費,卻不記得咱們用野菜熬粥度日的時候?”

    周敏笑著道,“不是我費東西,這糠既沒營養又不好吃,也就是填個肚子。但是我也就罷了,爹如今正病著,石頭又還那麽小,現在既然不缺這一口,吃一口白米飯有什麽要緊?再說這糠也不是就扔了,我還有他用。”

    如果周敏說別的,安氏必定不會答應。但提到齊老三和石頭,她便沒話說了。但還是叮囑道,“冬天沒什麽活計要忙,喝粥就成了。”

    “知道了。”既然大麵上過去了,周敏就不跟她爭這些小節,笑著答應了,又道,“娘之前做的鹹菜已經得了,正好就著粥吃。”

    周敏廚藝還算拿得出手,但上輩子做菜那是怎麽做的?所有的原材料都能在超市和市場買到,隻要照著食譜按順序放材料,火別過了,調料放得合適,基本上做出來味道都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