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歡度新年
字數:4242 加入書籤
A+A-
進入十二月份以來,西麵來的胡商還在繼續從事著國際貿易,但是國內的這些商人們,大部分離開了長安回了故鄉。
隨著殷清風的回歸,殷元、裴氏對殷清栿、殷玉娘、殷幼娘的束縛也漸漸少了,所以鄖國公府內的歡笑越來越多。
在見識了殷清風的不平凡後,裴氏在他麵前再也沒有端起長輩的架子了。
“風兒,自你那日說要開成衣鋪,這些日子管家已經購進不少的絲絹、皮革等回來,人手雖然也招募了一些,但是我總感覺還是不夠的。這兩百餘人到現在才做了不到兩千件,恐怕這成衣鋪年前是開不了了。”
殷清風皺了皺眉頭,他忘記將升平坊那邊的流水線作業引到成衣製作上了。
“嫡母,這些騎士裝在哪裏製作的?”
“招募來的這些人,每個人領五件的衣料等回家去做,做好後交回來再領下一批衣料。不過你放心,都和這些婦人簽訂契約也有人做中人擔保著呢,不怕她們將這騎士裝的樣式泄露出去的。”
“升平坊那裏還有一些閑置的房屋,那些招募來的婦人,可以每天去那裏製作。除了每日管她們一頓午飯外,如果有誰願意,也可以在那裏住下,不收她們的房租錢。
光和她們簽保密契約是不夠的,還要把她們集中在一起,再將這些工序分解開來就不怕她們泄露了。
這工序的分解是這樣的:做袖子的隻做袖子、做領子的隻做領子、裁製麵料的隻負責裁製等等,也就是說,每人隻做一件事情,到了最後一道工序的人,就負責將那些領子、袖子、衣片等縫合在一起就行了”
裴氏聽殷清風將現代製衣廠裏的流水線詳細的講了一遍之後,眼睛越來越亮,她說道:“如此以來,那豈不是從來沒做過女紅的婦人、小娘子都可以做這成衣了?”
“以後府裏還有產業的話,也可以這樣進行的。”
裴氏有些討好的說道:“我知道風兒多智才以此事相問的,現在真是慶幸我這一問,轉眼間風兒你就能給出這麽好的建議。”然後她又對著其他的孩子說道:“你們都要向風兒學習,遇事多想一想。”
十二月二十九日,府裏所有的舊掃把都要放火堆裏燒掉,寓意來年“倉稟充實”。穿過的舊鞋子不能亂扔,要在院子裏找個地方埋下,寓意家裏會有升官發財的子孫後代。
最原始的“鞭炮”要等二十年後才能出現,現在隻有“爆竹”或稱“爆竿”。就是將竹竿放火燒,爆裂的聲響可以驅散鬼神。
除夕晚上,全家老少要在一起吃喝玩樂不睡覺,這就是一直流傳至今的“守歲”風俗。唐朝人喜歡大家族聚居,如果有輩分高的老人在,那麽不但老人的直係兒孫,可能連已經成家的弟弟、侄兒、出嫁的mèi mèi、外甥都聚在一起團圓守歲。
武德七年的除夕夜,除了殷元、裴氏、聞氏、殷清栿、玉娘、幼娘、和殷清風、小丫頭之外,殷清風的姑姑殷溫嬌帶著她的兩個兒子也來了。
之前殷清風做出的pū kè、跳棋等在今晚額外受歡迎。
按照這時的習俗,子時一到,要辭舊迎新了。晚輩要給長輩行禮,奴仆要給主人叩頭,大家要說拜年吉祥話。男性以雙膝跪倒叩頭為主,叩頭時間、次數、身體姿態取決於行禮雙方的身份地位。女性正式禮節叫“肅拜”,初唐時“肅拜”是先雙膝跪地,然後在胸前抱拳拱手或者合什,身體和頭部也跟著微向前低伏一下,動作幅度不大。
由於殷清風的原因,今年府裏的節日過得很熱鬧。不但采購了大量的過年用品外,在滋味樓培訓回來的廚子們,也終於讓外宅的奴婢們吃上了炒菜。而且這些奴婢們在拜年的時候,都得了不小的紅包。
殷元看到這熱鬧的景象,似乎很是激動。但一貫內向的他並沒有言語什麽。
大年初一早晨,唐朝人喜歡在院裏豎起一根很長很長的竹木竿,底部埋紮在土裏,竿頂飄懸著紙或者布做的長條型旗子,在寒風中抖動,這叫幡子”。後來這種風俗傳到rì běn,演變成了“鯉魚飄”。而這種習俗最少在公元兩千年初中國北方的農村還可以見到。
元日要喝過年專用飲品:一種叫“屠蘇酒”,另一種叫“椒柏酒”。“屠蘇”是一種中藥劑,由大黃、白術、桔梗、蜀椒、桂辛、烏頭、菝葜等七種藥材混合製成。據說這兩種酒喝了都能驅邪解毒延年益壽。唐朝人喝這兩種酒,有一種十分有趣的習慣,就是要從全家最小的孩子開始先喝。原因據說是“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飲酒”。
喝酒時席上端一個“五辛盤”:盤子裏一片青青綠綠的生辣氣衝天,分別放著五種蔬菜,乃是大蒜、小蒜、韭菜、蒜薹、胡荽。吃“五辛盤”是為發散五髒鬱氣,預防時疫不鬧病。
對於這辛辣的蔬菜,殷清風是麵不改色。可這屠蘇酒和椒柏酒殷清風是真怕了。其他人更不用說了,都緊眉擠眼兒的“享受”這些寓意美好的吃食。
唐朝人過年也愛吃甜食:比較著名的有“膠牙餳”。“餳”大致就是今天所說的“麥芽糖”,古人用大麥、小麥或者糯米製出來的甜品,比較粘軟,甜度不如蜂蜜,也不如現在常用的蔗糖。但是在唐朝,甘蔗製糖法剛從印度傳入不久,蔗糖(此時也叫“石蜜”)還很不普及,隻有巴蜀一帶有人種植和煉化,一般百姓見不到。所以,麥芽糖已經算是貴重的美味食品了。
殷元在初一這天早上,穿著整齊的朝服出去了。
唐朝官員在春節第一天要穿著正式朝服給皇上拜年。先是由宰相帶著進皇宮正殿,拜賀皇帝,讀晦澀拗口的賀年駢文,然後內臣替皇帝作答,宰相們再退出來,接受外地府官藩屬的賀文朝表,選一道高官的賀表繼續宣讀。
殷清風雖然身上有個開國縣男的爵位,但是他還沒行及冠禮不算成年,所以饒幸躲過這一遭。
唐朝人特喜交際、愛熱鬧,正月初一,長安城裏家家戶戶都設著酒宴,鄰居們相互拜年,走到誰家吃到誰家,這還有個專門的名目,叫“傳座”,所以這一天每頓飯千萬別吃太飽。
元月初一這一天,無論誰家的府邸基本都是大門四開,以便迎接那些熟悉的或陌生的拜訪的人,所以這一天往來的,都不算是正式的拜年。
真正的拜年是從正月初二開始算,至於後世的那個初三回娘家的習俗,初唐還沒出現。
所以,在這一天,在殷元和裴氏的帶領下,府裏的第二代加上小丫頭,去拜訪了殷嶠的親家公:唐儉;正月初三則是去了裴氏出身的聞喜裴的族長家裴世矩的宅裏拜年。
等走完這兩家親戚之後,初四這一天,鄖國公府才招待了來拜訪的杜伏威一家子。
從地位來算的話,吳國公是要比鄖國公要高上不少的。
這古代的封號是有講究的:以國公這級別來說,要看這封號的‘國’的大小來決定其地位的。曆史上的古鄖國整個封地隻能算是彈丸之地,但是吳國呢?不知比鄖國大上多少倍了。
殷嶠雖然是最早的一批從龍之臣,或許是因為他一直跟隨在李世民帳下,所以李淵才給他這麽低的一個封國稱號,也或許是因為殷嶠後代不爭氣,不值得李淵再多花心思去拉攏。
按理說,已經七個月身孕的單雲英是不應該出門的,可誰叫他們總是惦記殷清風的恩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