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此去城南
字數:4987 加入書籤
A+A-
正月初九,殷清風向殷元以及裴氏、聞氏提及他要去梧桐山莊的事情,“所以孩兒隻能離府居住一段時間,待其走上正軌再回來。孩兒在這裏向三位至親請罪,原諒孩兒不能每日早晚問安了。”
“既然秦王信任風兒,將如此重要之事托付於你,你自當竭力行事。為父與你兩位阿娘都還健壯,你在外不用擔心。”對於這個庶子能得到李世民的重用,殷元是最開心的那個人。
但他的說法並安慰到一直沒怎麽說話的聞氏,畢竟殷清風是她的兒子。隻是向來沒什麽發言權的她,此時隻能憂心的看著殷清風。
“孩兒會不時往來城裏,到時候自會相見。聽說那處莊園是前隋某官員消夏的地方,風景自是不錯。阿耶和兩位母親大人可帶兄妹不時的前往小住幾日。”
“七十裏也不算太遠,不用三個時辰就能到的”殷元點了點頭。
“孩兒現在騎乘阿翁當年的那匹大宛馬,往來兩處速度更是極快。”
“那就更好了。”
“孩兒要帶一些人手過去的,大概需要一個外宅管家和幾個雜役。殷良還有一些家將,我也打算帶過去,還請嫡母幫安排一下。”
對於殷清風這個要求,裴氏是十分高興的。殷清風願意帶著府裏的人出去,而不是使用他自己的人,這說明殷清風沒有和府裏離心離德,所她很痛快的答應了。
通過殷良,殷清風了解這鄖國公府裏還有四十餘位家將,都是當初殷嶠留下來的部曲。
殷元接受國公府的時候,即使在財政不充裕的情況下,也沒有裁撤遣散這些家將,因為這涉及到麵子問題。唐朝人出行的時候,不像現代那樣是看你開什麽車,而是看你家裏的家將的數量。
作為國公級別的人物,殷元如果出門時沒幾個家將在身邊圍著,絕對是個笑話,所以殷元才咬牙將這些家將們養在府裏。
殷清風也想將王雄涎等人帶去山莊,畢竟相比較之下,他更熟悉杜伏威身邊的那幫人。可是殷清風又怕李世民那邊會有什麽猜疑,所以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由於單雲英的身子日重,殷清風在上元節這一天沒有和小丫頭去看什麽花燈,而是去了杜伏威那裏。
等晚飯過後,殷清風拉著杜伏威和王雄涎他們一起玩起了pū kè牌。殷清風這個年輕的叔叔,在這個時候終於是有點兒他這個年紀該有的樣子了。
與杜伏威以及他的那些義子們一直玩兒到了下半夜,來了大唐之後一直沒熬過夜的殷清風,才算是盡了興了。
武德七年正月十八,宜出行、宜開張、宜嫁娶。
這一天,殷清風要開始離群索居了。
巳時一刻的鄖國公府門外,殷清風、小丫頭和殷良等十幾個人跪在地上。
“阿耶、嫡母、阿娘請多保重!孩兒去了。阿兄、阿姐、小妹替我多照顧三位親長!”說完,殷清風又磕了幾個頭才起身。
他旁邊的小丫頭和殷良等家將也齊聲的辭別:“請阿郎、裴娘子、聞娘子放心,月眉(殷良)會照顧好風郎君的。”
聞氏拉著殷清風的手,哭啼啼的對他說:“風兒,多多愛護自己。”
“阿娘,你放心吧。有月眉服侍孩兒、有良叔看護孩兒,孩兒凍不到餓不到的。要是下次孩兒回來變得高大威武,阿娘不要不認識孩兒才好啊!”
聞氏被逗笑了:“你這孩子,就知道耍嘴逗我開心。”
殷清風繼續安慰的說:“阿娘就放心吧,孩兒又不是不能回來。三位親長如果想孩兒了,就讓人趕著馬車帶你去看孩兒就好了。孩兒騎馬回來,都不用一個時辰的。孩兒會時常回來看望你的。”
殷元看到聞氏止住了哭啼,說道:“風兒這次去了好好為秦王效力。家中有為父和你嫡母照看生意、你阿娘照顧府裏事物,有什麽拿不準的我再遣人詢問你的。你且放心去吧。”
裴氏接著說:“風兒此去一切當心,府裏之事就不要牽掛了。”
“風弟”“小弟”“阿兄”
與家人話別後,殷清風帶著小丫頭和殷良縱馬而去。
殷良在前麵引路,走的不是城門外一直向南的大路,而是向西拐向安化門之後再向偏西南方向前進。
初次走這路的殷清風問道:“良叔,剛才那明德門外的大路是通向哪裏的?”
“郎君,那路通向子午道的出口,進了子午道可以去荊楚也可以去巴蜀。”
殷清風說道:“原來是大名鼎鼎的古棧道啊,以後有機會去看看。”
此刻的殷清風有種好似離開籠子的般的心情,大喊道:“妞兒,跑起來,看看車隊走多遠了,咱們追上去。”說著,殷清風用腳跟磕了磕身下的白雪。
白雪瞬間將速度提升得飛快。即使這路況很爛,也不耽誤她的速度。隻可憐殷良等家將趕緊催馬直追,但也隻有在後麵吃灰的份兒了。
三十多輛馬車組成的車隊,由一個三十來歲叫殷寒來管事帶隊。殷清風的家人不放心他,把能帶的都帶著。上麵裝著衣服被褥、鍋碗瓢盆、床具書桌、筆墨紙硯等等一應用品。
李世民說那裏是空閑,所以殷清風也沒派人提前查看,隻要去的時候把能用上的都帶上就對了。
車隊在城門開了之後就出發了,六七十裏地又是大隊人馬,不早些出發是不行的了。
等一馬雙騎越過一座兩百多米的木橋後就追上車隊。殷清風在車隊邊放慢了馬速,“寒來管事,我聽說咱府裏在這附近有一個莊子,你可知道在哪裏?”
“回郎君,剛才實際上已經路過那莊子的田地了,隻是那莊子的所在距離大路向西幾裏地,所以郎君沒留意到也不奇怪。”
殷清風回頭望了望,“原來如此。“那處莊子的田地不知有多少畝,寒來管事可是知道?”
“小的之前就是負責那處莊子的營生。那處莊子有六百四十頃。”
聽完殷寒來的簡單介紹,殷清風在心裏快速的盤算起來:“六百四十頃,加上山莊的總共土地約是現代的七萬四千多畝。如果按照自己改進後的種植技術來算的話:單純種植高粱一年是一萬五千噸左右、大豆兩千五噸、紫花苜蓿是十三萬噸、大麥一萬三千噸。
幼牛期每天吃五公斤、育肥期每天十公斤、追肥期每天十二公斤;成熟期每天二十公斤。現在是三百四十頭牛,每天吃就得吃近七噸。一年下來就得兩千五百多噸。再加上幾匹馬,一年下來有三千噸就夠了。
現在看來,這土地是大有富裕啊,看來要好好規劃一下這些土地了。苜蓿還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弄來種子呢,看來今年得先種些大豆了。不過即使都種大豆也是不行的,還得弄些青草、秸稈等青飼料才行。”
殷寒來看殷清風看天沒說話,也不知自己哪裏沒說對,正忐忑呢。
從深思中醒過來的殷清風接著問:“寒來管事,那六百四十頃之前都種的什麽?”
“回郎君,去年那裏種了五百五十百頃的黍和菽、八十頃的各種蔬菜和十頃的果園。”
“聽說那莊子靠近灃河?”
“回郎君,能有十五、六裏的樣子才挨著灃河。距離潏水倒是近些。”
“那寒來管事可知周圍哪裏種大麥和高粱的?”
“回郎君,小的不知哪裏種大麥,不過灃河對麵去年種的是高粱。”
殷清風一聽來勁了:“你可知那片高粱地有多少畝?”
“小的和那片莊子的管事交談過,能有七十頃。”
七十頃,他們的產量每頃能有五百斤就不錯了。那就是一百七十噸,加上青杆曬幹後也能有一百多噸。
“這樣,寒來管事,你之後幾天辛苦一下,把周圍百裏之內的莊子、農戶都摸查一邊。回來告訴我他們各自有多少畝,然後當時就簽協議。協議的內容就是種高粱和大麥。至於收購的價格嘛,就由秋收時的糧價計算。”
“小的全力完成郎君的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