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內憂外患

字數:5210   加入書籤

A+A-




    陳叔達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日:秦王李世民大功於國,特詔立為皇太子,軍國庶事無分大小悉委太子處決。欽此。”

    天策府的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等人得意立於殿首,那份喜悅無以言表。蕭禹、唐儉、劉政會等人早已在此站立,等候秦王的封賞。秦王以宇文士及為太子詹事,長孫無忌、杜如晦為左庶子,高士廉、房玄齡為右庶子,尉遲敬德為左衛率,程知節為右衛率,虞世南為中舍人,褚亮為舍人,姚思廉為太子洗馬。

    前東宮太子洗馬魏征被兵將帶上殿來。憔悴的魏征拖著激戰玄武門時受傷的左腿入殿。魏征抬頭挺胸,邁過大殿兩邊密密麻麻的刀林,傲然站立。

    大殿兩邊的兵士喝道:“大膽!見了當今太子,還不下跪?”

    我魏征鐵骨錚錚,不跪弑兄殺弟,脅父逼位的凶手!”魏征將頭一抑,哈哈大笑,高聲說道。

    大殿空曠,話音在殿堂內久久回蕩!殿下文武大臣,滿堂震驚!

    聽罷此言,李世民熱血直衝腦門,他渾身發抖,心在砰砰地跳動!“弑兄殺弟,脅父逼位的凶手”魏征的話,象鋼錐紮在李世民的心頭,疼痛難忍!“啪——”地一下,秦王大手落在案台上,案幾上的奏章雜亂地飛了出去,一隻茶杯震翻過去,茶水打濕了李世民的衣衫。惱怒不已的李世民一邊抹著衣衫上的茶水一邊凶惡地喝道:“你,你大膽!……你屢次離間、挑撥我們兄弟關係,才有今日慘劇!”

    拖著一條傷腿的魏征是與馮立等東宮護軍攻打玄武門時,被秦王天策軍飛箭所傷。頭發淩亂的魏征麵色枯黃卻是雙目如電,正氣凜然道:“太子不能采納我的良言,是因為他心存仁厚,謙謙君子!哪象你這種殘忍嗜殺、無德無義這人?你今天雖然憑一時武力,強壓人心,但天下都知道太子有德,而你不仁不義,大逆不道!你想坐穩這大唐江山,除非將天下人趕盡殺絕!否則,總會有人奮起抗拒你的倒行逆施!”

    魏征這番話,說得大快人心!他早已把生死看得雲淡風輕!李世民氣惱交加!高聲怪叫:“將魏征給推了出去,斬!——”

    嘩——”幾名孔武有力的禁衛軍上前就按住魏征。

    隻聽得大殿上,“嘩啦啦——”陣響,秦叔寶、徐世績、程咬金等人一齊下跪為魏征求情!他們都是與魏征當年在瓦崗寨效力於李密的人。與魏征頗有交情,都不願他被治死罪。

    愕然的李世民看著這一切,眼裏充滿了迷茫!他的內心是又驚又懼!全然不是原先想象的那樣美好!他非常煩惱和痛苦。自從殺兄屠弟血洗兩宮之後,李世民幾乎天天都在惡夢中驚醒,他經常夢見自己的身後站著兩個鬼怪,麵目便跟李建成和李元吉死時的神情相貌一模一樣。李建成左胸處還插著那支鏃頭洞穿而出的箭,雙眼圓睜、死不瞑目的模樣,令他陰森而恐懼,常在夢中驚呼而醒。玄武門變亂後,全國各地的反叛不斷:幽州大都督、廬江王李瑗是李淵叔父李哲的兒子,是太子李建成的嫡係部隊。與李建成生前十分親善,知道太子被殺,他們都憤然起兵!發誓要為太子李建成報仇!身邊披白紗膀挽黑袖標的李瑗挺立於三軍校場慷慨、悲壯地對全軍將士們大聲疾呼:“太子仁孝於天下,文治武功舉國有目共睹,秦王殘暴不仁,殺兄逼父,謀奪君位。神人共誅之!”

    真是一呼百應,李瑗在幽州起兵,沿途擁護的人參軍的人絡繹。連山村農婦、老翁,都紛紛端茶送水,支持他們為慈孝的太子李建成報仇。李瑗兵馬日益增多,聲勢浩大,旌旗所指,直驅長安!李世民極度的震驚與恐懼!他本來以為:隻要殺了李建成、李元吉,這皇位便可穩穩當當的落入自己手中。誰料想,全天下,除了秦王府舊部及洛陽一部對他衷心擁戴之外,朝野上下、關內關外,都沸沸揚揚地譴責他親手射殺一母同胞的陰狠,不僅大違“立嫡以長”的古訓,更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是殘暴不仁的第二!幽州、涇州、豳州李瑗、羅藝等人相繼謀反,且山東、河北是太子建成多年培植勢力之地,極得民心。如若有人振臂一呼,號召大家為李建成報仇,一時奮起萬萬民眾!戰火迅速燒遍全國,勢難以收拾!……當今之計,極需要有一個人前去安撫山東。

    ……思緒萬千的李世民拉回飄浮的意識,似看非看地注視著金殿之上的秦叔寶、徐世績、程咬金等人長跪在地,為原東宮太子洗馬魏征求情。儒冠長衫雙眉緊鎖的徐世績高聲道:“皇上,魏征忠心為主,實是難得人才!況且山東、河北一帶是太子樹恩已久的地方。安撫之職責,非魏征莫屬!”

    正擔心山東、河北一帶反叛勢力的李世民沉呤良久,為國家長治久安,他隻好忍辱負重地道:“好吧!那就看在眾愛卿的麵上,饒了魏征死罪!但是……”李世民隻說了一半的話,秦叔寶、徐世績、程咬金等人提心吊膽地注意聽。半晌才聽到李世民道:“寡人令他安撫山東、河北一帶的人民,戴罪立功。”

    魏征倔強地道:“各為其主,我有何罪?總不象有的人,一麵要想臣子們忠心,卻一麵重用背主之奴,如何能教化臣民?!”

    李世民:“孤何時重用背主之奴?!”

    你伏兵玄武門襲擊太子、齊王,得虧了誰?”魏征大聲提醒道。他恨呀恨這些背主之人,就是他們毀滅了大唐賢明的太子建成,就是他們斷送了魏征的大好前程!

    聽了魏征的話,李世民醒悟:“好!孤今日就殺雞給猴看。來人,帶玄武門禁軍將領常何、周浩上殿。”

    李世民麵臨的政局動蕩不安!李建成的餘黨相繼反叛:李瑗起兵於幽州;羅藝起兵於涇州;李思行串聯於山東。李世民是靠收賣叛徒起家的,但此刻他最恐慌的是屬下叛變。此時此刻李世民,不——他這個竊居太子寶座的準皇帝,他太需要屬下對主子忠心!

    常何、周浩滿麵春風地上了金殿。他們心裏還在洋洋得意地想到:如果沒有我常何、周浩,你秦王隻有作夢才能坐在金殿上!不料,李世民一聲怒喝:“把常何、周浩給綁了,午時三刻推出斬首!”

    忽啦一下,左右上來了衛兵,按住常何、周浩。常何、周浩大驚!掙紮著高聲喊道:“秦王!——”情急之下,周浩衝口而出!但他馬上改口:“太子殿下,我何罪之有?”

    李世民朗聲道:“前太子委以重任,讓你們負責守衛玄武門。可是,你們竟貪圖非份富貴,賣主求榮。還不當斬?!”

    常何、周浩聽言,滿麵羞愧不已。常何連連冷笑道:“哈哈……別人都說秦王殘暴,原來你不僅殘暴,而且如此虛偽!為了警告你的臣民對你忠心不二,今天拿我們來開刀!……你當初承諾玄武門守軍不傷及太子,那些守軍才沒有插手幹預。卻不料片刻之間,你殺兄屠弟。血洗兩宮。……你的心太惡毒了!你造惡太深不得好死!……也罷!……”悲憤而絕望的常何大喊一聲:“太子!我對不住您啊!……”猛地碰向殿柱,頓時倒地身亡!

    死到臨頭的周浩憤怒而起,高聲叫罵道:“你這個忘恩負義,心狠手毒的小人。”還沒有來得及說完,“嚓——”地一下,就被殿上的禁衛軍一刀削去了半個腦袋,“啪——”地一聲栽倒在地。

    李世民眼皮眨都不眨一下:

    魏征這才抬眼看了一下殿上眾人。陳叔達、蕭禹等人臉色蒼白,額角有冷汗。魏征在心裏暗暗地對太子道:我可憐的太子殿下啊,臣今天終於給你報仇了!

    魏征,孤令你安撫山東、河北一帶的民眾,你還有何話可說?”李世民突然大喝一聲,驚回了魏征悲傷的思緒,他沉呤一會,道:“你是看在眾臣之麵上饒我不死;而我卻是看在山東、河北鄉親父老的麵上,才去山東河北,你須答應我三個條件。”

    李世民強壓怒火,心裏想,你有什麽資格給寡人講條件?!簡直是笑話!但他口裏問道:“條件?什麽條件?!”

    魏征神色凜然,道:“第一,故太子、齊王與你份屬兄弟,生前再怎麽仇恨,人死仇解,什麽恩怨都應忘懷!你應按親王禮儀厚葬他二人。出殯之日,你要親送靈柩至墓地,以示孝悌仁恕之心。第二,故東宮、齊王府不少忠心之人,在玄武門變亂的當天抵抗失利後,潛逃終南山,他們感懷故太子、齊王禮遇之恩,寧願逃亡也不肯求富貴背叛舊主,實是忠肝義膽之士。你應明令殺戮僅止於此。其餘黨羽,一概既往不咎,主動投歸者更應官複原職。第三,你如真心誠意將招撫山東的重任委我,當授我以緊急處分、便宜行事之權。如見有人圖謀富貴而不惜告密搜捕故太子、齊王僚屬的,我有先斬後奏之權!”

    李世民聽了魏征提出的條件,真正是暴怒如狂!他恨不得馬上殺了這個家夥!但細想之下,句句話皆能安定大唐政局!特別是在眼下這種人心惶惶的時候,穩定壓倒一切!李世民迫不得已,答應魏征提出的這三個條件!李世民咬咬牙,把內心的話,不由得說了出來:“孤恨不得馬上殺了你!但孤細想之下,你句句話都在理!好!孤允你三條。並授你為太子詹事主簿。”

    徐世績率先支持:“太子殿下,魏征所言,赦免東宮、齊王黨羽,上可以得到皇上的歡心;下可以得到臣民的擁護,堪為忠言耳。”

    李世民當即傳令:赦免原太子及齊王黨羽,以及與廬江王瑗有牽連之人,並不得再告發。還請魏征勸王珪、韋挺等有識之士,召之入朝,任諫議大夫。

    一路上,幾騎快馬飛奔,揚起陣陣灰塵。

    魏征一路急行,隨從滿麵怨色,為何如此行色匆的啊?累得水都沒空喝一口的。魏征告之實情:前往宣慰山東、河北,責任重大啊!建成太子經營多年的魯冀之地,人心不穩,打著為太子報仇的旗號,反對李世民的起義的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一旦發生了,那就是千萬人丟性命啊!我們要快點去製止這些無謂的犧牲,我們怎麽能不急啊?

    魏征一行拐過一條彎道,在前麵不遠的路上,看有幾人正在趕路。就在魏征打馬擦身而過的時候,突然聽得被綁的人中有大聲喊:“魏洗馬救我!——”

    魏征一聽,連忙衝上前,攔住這夥人。看清那些人綁著前太子千牛李誌安和齊王護軍李思行。

    魏征大怒:“你們是何人?竟敢違令捉拿?……快快放人!”

    那些人麵麵相覷。一人大聲:“你是何人?敢阻攔我們捉拿?”

    我就是朝庭諫議大夫魏征。今太子殿下幾番下令,凡六月四日已前事連東宮及齊王,並不得相告,……你們為何膽敢抗命!來人,綁了他們!”魏征一聲令喝,隨從跳下馬,呼拉一起上前。將那幾個人綁了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