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兄長

字數:3839   加入書籤

A+A-




    龐阿醜又驚又怒,但不好撇下楊大齊和多雯,便對楊大齊說:“客官,這銀兩我不能收,我住在距此地二裏的牛溪村,我爹叫龐有祿,我不能和二位客官多言了,既然二位願意放過我,那二位的恩德我龐阿醜日後再報。”

    說罷,這才和那個小孩子一溜煙的跑了,船就撂在江邊。

    楊大齊看看多雯,意思是這裏已經是南齊的地界了,這返京的路該怎麽走呢?

    多雯說:“殿下,荊州距離建康有數千裏的路程,咱們有兩條路可以走,水路或陸路,走水路隻需到柴桑口的水軍大營調一艘艨艟巨艦,順江而下,隻需五六日就可到建康城;若走陸路的話,要先到附近的集鎮上買兩匹馬,這樣日夜兼程的話,半個月可到京城。”

    楊大齊不想弄出太大的動靜,自己一路上的遇刺,使得他對自己的五個兄長有了戒心,便於是隨便說了個理由,道:“還是走陸路吧,順便看看沿路風光,反正父皇並未限定歸期。”

    多雯點點頭,在多雯的引領下,二人往南走,因為坐騎已經被**吃了,僅有的兩匹馬又馱著“鐵甲獸”的殘骸,二人隻能步行了。

    據多雯講,南邊幾裏外有個繁華的市集叫“旺堆集”,在那裏有馬市。

    楊大齊問多雯:“我與五個兄長分別已有十幾年,自己幾歲時就隨母親搭乘南齊商人的糧船到了北魏,已經記不得五個兄長了,不知他們現在過的怎麽樣?”

    多雯道:“殿下您的大哥,慎思太子,封地在建康郊外的宛城縣,他以書畫聞名江南,聖上現在正是春秋隆盛,慎思太子除了在建康的太子府裏作畫,就是和一幫文人騷客吟詩做賦,去年鬧水災,太子出錢在城外賑濟災民,贏得了朝臣和百姓的交口稱讚,在咱們江南有‘賢王’的美稱。”

    楊大齊心中微哂,是不是楊慎思派曹子建聯絡人欲對自己不利,還需要查證,但在自己心中已經是十有八|九認定這是太子讓人幹的,至於為什麽,以後再說。

    多雯接著說道:

    “至於二皇子,‘弘盧王’楊凱殿下,封地在吉安郡,生性好武,早在二十歲時,就入水軍大都督謝玄的賬下聽令,從一名棋牌官做起,現在是水師的統製,在我大齊的水師裏位置僅次於大都督謝玄和副都督,常年待在柴桑口水軍大營,要知在我大齊,水師的地位較之北魏要更加重要,水師是拱衛長江天險的重要力量,大齊水師、羽林軍和各州郡的府兵是我大齊的三大軍事力量,現在我大齊水師現在共有八萬健卒,大小戰船三千餘艘。”

    楊大齊問:“水師有八萬,那羽林軍和府兵呢?”

    多雯道:“拱衛建康的羽林軍有三萬,十一州及其所轄郡縣的府兵記錄在軍籍的有十八萬,預備役可以動員的當在五十萬之數。”

    楊大齊盡管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還是吃了一驚,雖然與北魏的兩百萬鐵騎想比,南齊的三軍加起來一共隻有二十九萬,動員一下也最多達到七十九萬,但比較一下北魏的國力和人口,南齊可以說是動員到極限了,可想而知,相較於北魏大搞的改革,南齊的各項政策都趨保守,老百姓的負擔是很重的。

    多雯見楊大齊默默無語,便接著說道:

    “三皇子,‘靖安王’楊化之,封地在富春郡,外界坊間對他的傳言好壞參半,他好酒,建康城最大的酒坊‘一日醉’就是‘靖安王’開的,而且‘靜安王’喜歡奢靡的生活,除了飲酒,就是舉行宴會,而且‘靜安王’在音律、舞蹈一道很有造詣,靜安王府的舞蹈隊在健康也是出了名的,他所請之人一般都是健康的商賈和奇人異事,文人墨客。”

    “四皇子,‘江西王’楊度,封地在江西郡,自幼多病,常年在王府裏養病,與外界接觸不多,風聞他崇尚黃老道家之術,出入江西王府的多是道士。”

    “五皇子,楊文彬,今年二十五歲,尚未分封屬地,居住在宮裏,他的母親就是現在謝貴妃的長姐麗妃,可惜麗妃已經賓天了,而謝貴妃膝下無子,所以對文彬殿下是照顧有加的。”

    楊大齊道:“除了五哥外,其餘的四位兄長在京城建康都有王府?”

    多雯道:“不錯,四位王爺,都有起居八座的大府邸,有聖上的召喚,或者有事了,就在建康的王府住,平日裏則在封地的王府住,殿下,您回到咱們大齊,也會在建康有自己的府邸的,不過那要在分封之後的。”

    “隻是——”多雯猶豫道。

    楊大齊說:“多總管盡管說來。”

    多雯說道:“太子的生母錦德皇後暗弱,皇上專寵謝貴妃,太子位置不穩,謝貴妃有意立文彬殿下為儲君,隻是礙於司馬家和王家而不得施行,另外皇上到底對皇後還有感情,太子也沒有犯什麽大錯,不好廢長立幼而已。”

    “這又是為什麽?”楊大齊問道。

    多雯道:“此中的奧秘是,錦德皇後複姓司馬,她的父親乃是司馬家當代的家主司馬雄,而王家則和司馬家是聯姻,錦德皇後的mèi mèi嫁給了王家當代家主王敦的長子王博倫,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楊大齊點點頭,又了解了不少情況。

    二人都有武功在身,閑談間已是走了不少路程,前麵漸漸有了行人,一座大集鎮已經隱隱在望了。

    多雯興奮地說:“那便是‘旺堆集’了,屬下來時去北魏,就是在這裏過的江,之為取道北魏的都城洛陽,去涼州的武威郡的路程近些。”

    “而且,北魏一意想與我大齊搞好關係,多次提出通商和互市,然而北魏的兩次南征我大齊記憶猶新,聖上出於不得罪北魏的考慮,將互市通商的口岸選擇在了荊州,具體地點就在襄城郡的郡治襄陽城,所以在這裏可以看到殿下的許多北魏老鄉的。”說完這話,覺得有些不妥,便悻悻的不說話了。

    楊大齊不以為忤,嗬嗬兩聲,道:“北魏以北馬而著稱,河套、涼州、並州、幽州、遼東,漠北都是好馬的著名產地,而我大齊的軍馬又是出自哪裏呢?”

    多雯發現楊大齊不計較自己說錯話,心中感激,說道:“大齊的戰馬來自兩處,一是大理國的雲馬,二是通過互市購買的北馬,不過雲馬個頭矮小,不比北馬的高大健壯,但雲馬吃苦耐勞,適合江南的炎熱氣候,病疫少,互有所長,從價格上論,北馬貴,南馬雖賤,也要一百五十兩一匹,不是普通人家能承受的。”

    “那我大齊的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銷收入有多少呢?”楊大齊又問。

    多雯回答道:“大齊的普通人家,或者農桑,或者市賈,或者仆役,或者販夫走卒,一年能有十五兩的收入,便可保全年的吃喝不愁,咱大齊的物價還是不貴的,若能再多幾兩收入,刨除一年要繳納的賦稅,剩下的,過年便可換身新衣服,若是一年有百兩收入的,刨除衣食賦稅的開銷,積攢四五年,就可以購入宅院房產,當然是小院落。”

    楊大齊很滿意多雯話中的“咱大齊”三個字,說明多雯在心理上已經接納了自己,便說道:“北魏涼州武威郡一帶,在武帝搞了改革後,戶均的年賦稅不過八錢銀子,這樣看來還是大齊的賦稅更重些,不過,北地不比江南魚米之鄉,吃水上差些,不過到了關中,洛陽,青州,兗州,豫州等地,是北魏的糧食產地,居民的生活比之西北荒涼之地要好得多。”

    多雯道:“殿下見聞廣博,佩服!送上一記馬屁,楊大齊嗬嗬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