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章 明朝大弊-一民養二兵
字數:3709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南明副榜舉人 !
楊軒當然可能的爭論,很多變革需要時間逐步消耗,相對衙門變革,更重要的解決明朝衛所問題。
這次旬會上,楊軒異常惱火,對衛所製度改革停滯不前大為惱火。
就像前世每個公司每周需要開周會一樣,在重建司(廳)等職能部門,強化其日常行政職責的同時,每旬逢一、逢五下午會在總督衙門,召集下麵各個司(廳)主要負責人開會討論,商討未來執政重點。
大明王朝建立之初,在各個臨近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建立衛所,八分屯田二分屯耕,以保境安民。
朱元璋得意洋洋,宣稱養兵百萬不需要耗費一分民脂民膏,但實際上衛所製度建立以來,軍戶不堪衛所軍官盤剝,常常出現大量逃亡。
明朝中葉東南沿海倭寇作亂,數百倭寇深入腹地千餘裏,不是因為倭寇都長著三頭六臂,一個個以一當百,主要因為衛所製度早已經名存實亡,衛所官兵出工不出力,麵對凶神惡煞的倭寇一觸即潰。
衛所製名存實亡,俞大猷戚繼光首倡募兵製度,希望通過募兵以彌補衛所兵戰力不足現象,如此雖然解決明軍不能戰的問題,但又造成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朝以當日朱元璋所建立的稅賦製度養兩種兵(衛所兵與募兵)。
在漢唐宋等大一統朝代,麵對外寇,麵對地方作亂,朝廷常常出兵數十萬,而到明朝末年朝廷兵非多將非廣,麵對清軍不能力戰。
在明朝末年清廷崛起,明軍出關作戰,薩爾滸之戰雖因為叛徒出賣清軍采用各個擊破戰術,但出關明軍不過八萬餘人,對億兆大國損失有限。
但在那以後,明軍麵對清軍談虎色變,根本不敢野戰,也難以聚攏出足以抗衡或者殲滅對方的實力。
追根溯源,主要是明朝宗藩之弊(明朝中後期宗藩人數接近四五十萬,幾近清朝末年八旗人口一半)、衛所之弊(明朝中葉雖然施行募兵,但沒有廢除衛所製,衛所幾占全國數成土地而不需要納糧,而成為衛所軍官私產)、以及官紳之弊。
這也是明初永樂時期數次北伐,每次出兵達數十萬,而明朝末年麵對滿清崛起,一敗之後難以再聚攏足夠實力以蕩平清軍的緣故。
自為政以來,楊軒就深知衛所製弊端,還在順慶府之時,由於各項改革活動未全麵展開,再加上軍隊甚多,財政出現入不敷出現象。
為解決財政問題,利用錢邦芑剛剛到順慶之便,由其出麵前往廣安千戶所,一舉廢除廣安千戶所,改百戶所為鄉公所,勒令衛所軍官歸還所搶占民田,將其改為民田。
與普通民田田賦每畝大米6升不同,民眾耕種過去衛所土地,隻需要繳納1鬥大米(衛所土地肥沃,遠在普通民田之上),不但消除衛所軍官對新生政權的威脅,而且還大大增加官府收入。
在那以後,廢除衛所,改衛所土地為民田集成上成為定製,誰知道這次光複川南、川東、喘息之後,居然受阻。
在大堂之上,陳長計侃侃而談,認為不能完全抹殺衛所製的作用。
正如大家所知道那樣,四川為盆地,四麵環山,除了川北緊靠漢中這帶沒有多少少數民族,在川東川西川南地區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地。
雖然cd、重慶、瀘州、廣安、保寧、利州等地衛所地近腹地,土地肥沃,軍戶逃亡甚多,沒逃亡的也早已經淪為衛所軍官的家奴。
但鬆藩、茂州、威州(今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建昌(今日涼山彝族自治州)、雅州(接近甘孜)諸地衛所與少數民族接壤,再加上地方偏僻,土地貧瘠,一般民眾不願意前往耕種。
若貿然取消這些地方衛所製度,按照一畝良田大米一鬥進行征收,如此民眾必然不堪其負,甚至造成地方動蕩,不得安寧。
一石激起千層浪,眾人在大堂之中爭論不休,有讚成陳長計意思的,認為少數民族所在地區地廣人稀,民風彪悍,若不妥善處理,恐非地方之富,認為廢除衛所需要慎重對待。
也有激進派,認為經過數百年發展,衛所軍戶幾乎淪為軍官私產,若不革除其大弊,衛所所出被衛所軍官貪墨,不但造成不公,而且軍戶不堪其擾多有逃亡。
在大堂之上楊軒陷入沉思,想起前世建設兵團這種製度,眼前一亮。
追根溯源,衛所製度實際就是一種屯田製度,所訓練兵馬也多為地方民團,但朱元璋妄圖以這種民團代替朝廷經製兵馬,故理想非常豐滿,現實非常骨幹,衛所製度一經建立,軍戶逃亡甚多。
按照屯田製,在cd、重慶、廣安、保寧等膏腴之地,漢人腹地,完全沒有必要建立衛所製度,侵占民眾膏腴之地,淪為衛所軍官私產。
如此廢除衛所製度正當其道,過去革除廣安、保寧、利州、cd等地衛所,將其土地改為半官田,民眾耕種其地交糧納稅正當其道。
由於這些土地肥沃,旱澇保收,再加上過去為官府公產,現在民眾在其上耕種,按照每畝良田繳納1鬥大米較為合理(一般民田土地較為貧瘠,也不是旱澇保收)。
而鬆藩、茂州、威州(今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建昌(今日涼山彝族自治州)、雅州(接近甘孜)諸地衛所與少數民族接壤,官府本應鼓勵民眾在當地耕種,加速民族融合,這些衛所有點相當於現代建設兵團一樣,官府給予一定政策優惠。
政策優惠並不是將一般民眾全部納入衛所軍官私產,而是讓普通民眾真正拿到好處,隻要有利可圖,誰又願意背井離鄉逃亡他鄉?
針對鬆藩、建昌諸地衛所,將其改為對應州縣,選派官員代替過去衛所軍官統治。
對普通民眾,多編入地方裏兵(民兵)戍守地方,如此隻要編入裏兵的,則全部免除個人丁賦。
除了丁賦,田賦也大幅度減少,一般民田田賦為每畝6升大米,在邊地則改為每畝3升,幾近一般。
按照分成法,一般為州縣兩成五,州府一成五,對邊地則施行州縣五成,州府三成,給予稅賦優惠。
錢邦芑不以為然,按照分成法鬆藩衛、建昌衛等地稅賦本來就少,兩成錢糧也沒有多少,何不順手人情,所收錢糧全部歸地方?
想想現代國家概念,楊軒苦笑不已,最後笑道除了地方民兵,官府也會在地方駐紮三五百經製兵,如此總需要開銷。
如此方解決衛所製之大弊,在膏腴腹地完全廢除衛所製,解決一民養兩兵之怪現象,
在接近少數民族之邊地,將衛所製改為建設兵團這種現代屯田模式,建立州縣,選派官員以取代衛所軍官對地方民眾之盤剝,減輕軍戶之困局。
這次衛所製度改革,除了那些沒落的衛所軍官之外,大家各得其所,眾人稱頌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