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寅吃卯糧

字數:4995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南明副榜舉人 !

    到了這年十一月,王夫子一路星夜兼程,經過兩個月跋涉終於趕到cd),通過錢邦芑遞書,麵見蜀王楊軒。

    看到拜帖,在前世王夫之好像與顧炎武齊名的,當即在端禮殿親自召見王夫子。

    王夫子年約30餘歲,身體單薄,兩隻眼睛炯炯有神,向楊軒行禮之後,在書吏引導下王夫之坐下。

    王爺坐席,案幾台階得到保存,在台階下麵左右兩側各擺放了十把太師椅,每把椅子前麵則是一張小的桌子。

    看王夫之坐下後,楊軒笑道:“寡人聽說而農兄一直主張經世致用,端禮殿乃孤王處理日常政務之所,而農兄你看如何?”

    王夫之起身拱了拱手道:“王爺驅逐張獻忠、孫可望,大敗豪格、多鐸,天下民眾仰慕不已,在下前來,王爺怎麽誇耀起自己的畫簽房,王爺如此作為難道不令天下士民寒心啊。”

    聽王夫之如此一說,錢邦芑顯得頗為矛盾,搖頭道:“而農兄,王爺也想如同郭汾陽那樣出兵湖廣,驅逐韃虜,匡複二京。

    但而農兄也看到了皇帝身邊有太多小人做崇,他們竟然一心要王爺從漢中北伐韃虜。

    如今多爾袞早已經任命吳三桂堵在關中,多鐸率領大軍進駐湖廣,當日諸葛武穆七出岐山都未能成功,王爺忠厚仁德天下皆知,但要保證東征北伐成功必然要多番籌劃才是。

    王夫之歎息道:“王爺處境,世人洞若星火亦。

    王爺驅逐孫可望後派出使者向皇帝請旨,誰料到先是得封黔國公,川陝甘雲貴湖廣總督,後來皇帝竟然改封為川陝甘雲四省總督,王爺與諸位先生心中有怨氣,四方皆知,眾人都為王爺鳴不平亦。

    王爺,正如剛才錢長史所言,昔日諸葛武穆北伐,雖然有東吳聯盟也難以成功,若是韃子攻占兩廣後王爺再舉兵東征,即便王爺天縱英才,也斷難成功。

    王爺啊,如今韃子已經攻陷南雄韶關,其大軍已經逼近廣州,此誠存亡之秋亦,王爺斷不可因為心中不忿而守觀望之策,坐山觀虎鬥啊”。

    葉大賓搖頭道:“而農兄,話雖如此,但這幾年連年天旱,再加上張獻忠破壞,兵匪橫行,雖然王爺勵精圖治,但西南早已經疲憊不堪啊。

    而農兄,以疲憊的西南三省與蠻清抗衡,無異於以卵擊石,如此我王方在斬殺勒克德渾之後退兵,以便兵馬糧草齊備的時候在行東征之舉啊”。

    王夫之搖頭道:“劉先生所言雖然是實情,但世人不這麽看,後世子孫不會這麽看啊。

    後人恐非議王爺,說王爺坐山觀虎鬥,看到韃子大敗兩廣義軍,擄掠皇帝,王爺然後再出兵東征,如此王爺便可名正言順的成為天下之主啊。”

    楊軒站起來,搖搖頭道:“而農兄,此言大謬亦,皇帝雖然對我不仁,但君臣大義如此,我當奉其為正朔。

    靖康之恥乃天下漢人之痛,崇禎帝死於流寇之手,弘光帝、隆武帝、紹武帝相繼死於韃子,本王不才,不論如何也不願意讓韃子擄掠我大漢皇帝啊。

    而農兄,眾人將孤置於火上烤,眾人對孤非議甚多亦。”

    王夫之大喜,向楊軒跪下道:“王爺,既然如此那麽請王爺即可發兵東進,以解兩廣之圍,以解皇帝之圍啊。

    楊軒走下台階,背著走來回渡了數步,停下來道:“而農兄,何時東進,本王早已有所盤算亦。

    兵書所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如今韃子實力數倍於我等,再加上道路實在太過於艱險,何時東進本王必須斟酌再三啊。”

    王夫之搖頭道:“救兵如救火,如此觀之王爺還是坐山觀虎鬥亦。

    王爺,雖然東進需要多番準備,但王爺要準備到何時呢?”

    楊軒笑了笑,說道:“而農兄,東進之事千頭萬緒,若你真的想要我早日東進,那就請在我這裏做一個秘書,幫忙參與軍機,為東進盡一份心力吧。”

    王夫之猶豫良久,方才同意。

    在那以後,楊軒最關心的事情就是政改,就是對官員培養,就是東進準備,在這所有一切,最讓楊軒頭痛的還是糧食供應問題。

    在張獻忠攻打cd)的時候四(川)巡撫龍文光令郫縣縣令趙佳煒決都江堰,造成cd)平原水患橫行,雖然經過這兩年大力治理,但富庶的cd)平原遠未恢複昔日繁榮麵貌。

    這兩年連年征戰,楊軒親率大軍與韃子血戰,攻掠雲(南、貴(州,而且賀珍、劉體純等人與韃子也在隴南、鄖陽地區血戰,如此糧食消耗甚多。

    再加上天災人禍,張獻忠等人破壞,西南三省遠未恢複曆史水平,三省官府所存糧食不過60萬擔,斷難支持十餘鎮兵馬對外鏖戰。

    官方統計雲貴川全省外加陝西、湖廣一部人口超過一千六百人(即便在滿清統治時期,同時代蜀人如歐陽直、張琅、費密諸人回憶,張獻忠之亂川人死亡的不過2成而已,考慮到為滿清避諱,實際上應該少於2成。),但雲貴地區與川西絕大多數都是少數民族,田賦丁賦根本收不上來,即便加上軍屯糧食,也不過4百萬擔,按照分成法之後可供王府支配的不到240百擔而已(明朝官方人口6千萬,田賦2700萬擔,人均田賦基本上在0.65擔左右。

    一些資料顯示明朝四(川)耕地麵積13,482,767畝,稅糧1,082,544擔,每畝耕地稅糧0.08擔。

    貴(州耕地麵積516,686畝,稅糧50,807擔,每畝耕地稅糧0.098擔。

    雲(南耕地麵積1,799,358畝,稅糧142,690擔,每畝耕地稅糧0.079擔。

    相比全國其他省份,雲貴川每畝耕地麵積稅糧最高,究其原因其耕地麵積為明朝初年勘定,幾百年沒有變更而已。

    加上三餉之後,按照每畝水田繳納1鬥2升稻穀,每畝旱地繳納4升小麥,如此收上來的田賦不過400萬擔而已。)

    再說丁賦,一千六百萬人口,扣除婦女兒童老人以及免交丁賦的兵丁官員衙役等,本來應該有400萬男丁,但少數聚居區內的男丁根本不繳納丁賦,如此真正繳納丁賦的不足250萬男丁,按照1錢2分進行征收,每年可收30萬兩銀子,按照分成法國王府隻能分得18萬兩。

    鹽賦每年可征收80萬兩紋銀(每人每年5斤糧食,如此足足有40萬小引,每小引2兩5錢銀子,本來可收到100萬兩銀子,實際上隻收到80萬)、商賦120萬兩紋、酒賦可征收20萬兩紋銀、關賦20萬兩紋銀、礦賦20萬兩紋銀,再加上茶馬貿易、所得稅等,一年下來能收到300萬兩紋銀,按照分成法可供國王府支配的則不過180萬兩紋銀。

    而如今學兵月餉兩,列兵1兩5錢,下士1兩7錢,中士2兩,上市2兩3錢,外加技術津貼,如此分攤下來每個兵丁一年需要支付25萬兩紋銀。

    現在義勇軍有15鎮步兵,兵力早已經超過12萬人,每年光軍餉就超過300萬兩,若再加上打造兵器、製造車輛艦船,以及戰場上火藥等方麵開支,每年足足軍隊方麵開支超過350萬兩紋銀。

    如此每年虧空白銀足足超過170萬兩紋銀,即使糧食吃不完將其中一半(120萬擔)碾米賣掉,每年實際虧空也超過100萬兩銀子。

    若是常人,當然不能撫平虧空,但楊軒畢竟是穿越族,這兩年通過銀幣鑄造這一看似利國利民的事業獲得大量流動金錢,完全可以保證白銀的淨流入。

    這兩年下來共鑄造銀幣一千萬兩,雖然數額還頗少,在未來還可以有巨大的空間,但單憑鑄錢這一件事就盈利二十萬兩紋銀。

    除此之外,更大的收入來源於紙幣發行,先有銀幣保值作用,在市麵上紙幣可以隨時更換等額銀幣而不需要任何手續費,再加上其攜帶方便,朝廷賦稅征多征收銀幣、紙幣而不是銅錢銀碎銀,在很多很多地方開始慢慢舍棄銅錢改用紙幣。

    短短兩年時間,前後共發行了四百萬紙幣,且絕大多數都是1厘到1錢的小麵額貨幣(麵額太大民眾接受不了),但此一項就湊得四萬百兩白銀的收入。

    正如前世研究表明那樣,在使用過程中小麵額紙幣非常容易發生折損,10年一更換即便按照5%的折損,也是20萬兩紋銀收入。

    通過囤積黃金也降低了支付風險,由於發行銀幣,收購黃金,如此金銀比價由6:1升值到7.5:“1,如此囤積起來的50萬兩黃金可足足相當於375萬兩白銀,再加上還沒有發行的100萬銀幣,以及各個地方、銀莊上銀幣,如此在短期內還是能夠保證銀幣兌換的穩定性。

    正如抗戰時期法幣發行保證軍隊供給之外,銀幣紙幣發行也起到同樣效果。

    除了這些,還不說從張獻忠,豪格、羅洛渾大營中搶回來的400萬兩白銀,20萬兩黃金,以及這幾年廢除各地衛所所獲得銀兩,查核各地臭名昭著貪汙犯所獲得贓款。

    即便如此,當今衙門每年仍然寅吃卯糧,每年虧空百萬兩紋銀。

    如果在過去根本無法彌補,但現在推行銀幣之後,如此方保證現金收支盈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