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曆史的拐點(8)

字數:8707   加入書籤

A+A-




    四月到七月,延州變化極大,設在各縣的流民大營不圍各州縣的外逃人口源源不斷地湧入。這些難民給延州的糧食儲備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同時也給延州的商賈們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延州目前的閑置土地無疑是容納不下這麽多勞動力的,而土地贖買政策出台之前,大批無人耕種的私田暫時還不能充公。因此這些流民中一些閑置勞動力便被迅速吸納到了正在逐漸展開的州際貿易當中去。在這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陳哲的豐裕糧號已經在銀夏和延州之間往來了四個來回,新組建起了五支六十人以上的馬隊,與野利、房當、費聽三個黨項部落之間建立起了長期穩定的貿易關係。

    最重要的一個變化乃是行政區劃的調整,在李文革的提議和堅持下,延州州治也就是西城不再由州府直轄,而是以西城為中心重新設立一個縣級行政區,以統一管理西城的一應民政事務。

    調整縣一級行政區劃本本來是隻有中央政府才有的權限,然而自晚唐五代以來,天下紛亂王綱廢弛,各藩鎮節度使權力大幅度膨脹,有的時候這些地方諸侯為了重複設官安置自己手下的牙將功臣,往往便采取分拆行政區劃的辦法,對此中央政府雖然不滿,卻也無可奈何。在有計劃的削藩開始之前,這種情況暫時無法改變。

    李文革在實際上把持了高允權手中地節度大印之後便老實不客氣地放手行權。他將州治以延河為界一分為二,延河以東為膚施縣,延河以西為新設立的延安縣。

    自延安縣設立起,西城內的一應事宜便不再經過節度幕府,而是歸於延安縣署。這實際上是針對西城內聚居的族群勢力的一個極為嚴重的打擊,也是李文革自高家手中奪權地最後一步。彰武軍早已全營倒戈。九縣文官也在李彬和秦固的率領下向李文革輸誠。延州節度幕府一大群大大小小的文官和親將所有的權力便都集中在西城內那一點點民政上。

    如今李文革單設延安縣,將這最後一點權力也剝奪得一幹二淨。

    雖然設了縣署,不過李文革卻沒有急於任命縣令,西城內暫時實行軍事管製,隻維持最起碼的治安秩序。彰武軍節度府的布告上明確規定,在延安縣署開始行使權力之前,禁止一切私人間的土地買賣和轉讓,在此期間的一切轉讓和買賣均將被視為非法。

    在奪權完成之後。李文革將自己地辦公場所由豐林山上搬到了延安縣城內。同時將軍器製造和冶煉組裝的作坊以及算學學堂等一些基礎性設施搬遷到了城裏,這裏的物質條件更好,更利於各種原材料的采購和運輸,能夠大幅度壓縮軍器的製造成本。

    實際上,李文革在有意識地區分東西兩城的未來職能。在他的宏觀設計中,未來的延安縣將是整個延州的政治軍事文化科技中心,而膚施縣將是未來的農業和商業中心。

    葉其雨夫婦已經舉家搬出了山中地別館,在延安縣落戶。對於自己費了老大力氣請來的這兩個數學人才,李文革罄盡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來教授他們現代的數學知識和技巧,如今已經占據全局的李文革每天都有數不盡的事情要忙。即便如此,他每天都要抽出至少三到四個時辰來和葉家夫婦探討研究數學問題。

    在李文革看來,目前自己所做地所有事情當中,以這件事情最為基礎最為重要。

    在李文革那個時代,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深入人心。那是一個在自然科學領域落後了數百年的古老民族用血淚換來的經驗和教訓。來到這個時代之後,李文革和許多yy小說中的穿越者一樣,不止一次地幻想著自己能夠憑借著領先這個時代一千年的知識迅速領導這個時代的人實現技術的大躍進從而實現自大煉鋼鐵到造槍造炮地偉大跨越,用最快速度將這個古老的民族用科學技術這種超時代的生產力武裝起來。

    然而想想容易,做起來要多難有多難。

    這個時代的工匠們,經驗不可謂不豐富,技術不可謂不熟練,然而依靠他們卻幾乎完全沒有辦法實現任何技術上地革新。

    原因很簡單。這些工匠非常出色,但卻缺乏必要的數學理論基礎。

    無論是現代物理學還是現代化學,都必須使用數學作為基本的研究計算工具。李文革自己所擁有的數學知識或許已經足夠發起一場技術革命,然而李文革不是數學家。甚至不是一個擁有數學頭腦的聰明人。因此他雖然有足夠的數學知識,卻不知道該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成超越時代的生產力。

    科技的進步有兩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第一個是先進的科學理論的誕生,第二個是實驗科學的興起。這兩個無論哪一個,都需要紮實的數學基礎做支撐,否則便都是鏡中水月。

    李文革來到的這個時代,西方還在阿拉伯帝國的夢魘中掙紮呻吟,沒有任何現成的技術可以引進,沒有任何現成的先進工具和武器可以自外部世界獲得。一切都隻能靠自身的科學發展和技術積累。麵對如此困境,大力發展數學是李文革唯一的選擇。

    有的時候看起來最笨的辦法,卻是唯一的捷徑。

    葉家夫婦的加盟確實令李文革如獲至寶,任何一個時代的科學家都永遠是科學家,這一點不因基礎知識的多寡而變化。李文革堅信這一點,愛因斯坦之所以會成為科學巨,並非因為他恰巧發現了相對論,因果邏輯完全相反。他能發現相對論,完全是因為他是愛因斯坦。

    牛頓說自己之所

    看得遠一些,是因為站在了巨人地肩膀上。

    —

    實際上,世界上有無數人每天都站立在巨人的肩膀上,然而他們卻什麽都看不到。

    這就是科學家與凡人的差距。

    葉家夫婦給李文革帶來的,是兩雙能夠看得很遠很遠的眼睛。而李文革,隻需要為他們提供巨人的肩膀就夠了。

    三個月時間,葉家夫婦在李文革這個蹩腳地數學老師的傳授教導下一日千裏地進步著。科學家級數的悟性讓李文革既讚歎又鬱悶,他讚歎的是,葉家夫婦記住阿拉伯數字及其個十百千萬排位規律隻用了一刻鍾,他們學會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豎式隻用了小半個時辰,掌握分數運算和手算開方花了兩個時辰,包括十字交叉法在內的因式分解這樣高度抽象的運算法則夫妻倆隻用了半日時間便能運用自如。數軸象限坐標係他們研究了三天,三角函數則用了半個月,至於那些零碎的概念,比如自變量因變量、方程、函數、、正數、負數、實數、奇數、偶數等等,李文革都不知道這倆人究竟是什麽時候掌握地,仿佛自然而然的,根本不用他解釋,這些概念便自然而然地在人家兩口子的觀念中生成了,甚至有一天,李文革被祖霖在一張紙上寫下的內容嚇了一大跳。那是次序被徹底打亂了的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祖霖完全是無意識地將這些日子一來所學過的所有一類符號總結歸納了一下,中國第一張字母表便這麽誕生了。至於讓李文革深感鬱悶的則是:同樣都是人,咋這對新知識滴接受能力差距這大捏?

    教到後來,李文革終於逐漸發現這兩口子的一些區別了。基本上,葉其雨對所有和計算相關的知識均有著超乎尋常的理解和領悟能力。李文革甚至懷疑,自己即便是教給他廣義相對論,那六十四個足以將任何一個正常人繞暈地大方程在這位前任司天監太史令眼中也會變得條理明晰脈絡分明。丈夫如此,妻子卻又有所不同,祖霖的數學天分似乎更加側重於模型建立,這個美麗的少婦對幾何圖形敏感異常,其思維的縝密與她那個癡氣頗重的丈夫大相徑庭。以兩人的筆記為例,葉其雨地筆記紙上東一道西一筆如同鬼畫符。除了他自己沒人看的懂,而祖霖的筆記紙上則條理清晰邏輯分明,幾乎可以直接拿去當作教案使用。

    李文革懷疑,根本用不到半年。自己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花費了十六年時間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這點數學底子便要被這恐怖的一對榨幹了。

    “……這條函數曲線的開口向下,頂點在原點,通過圖形可以看到,在縱軸的兩側……”

    “‘外(y)軸’——”葉其雨糾正道。

    “……”李文革十分無語,自己盡可能采用這兩夫婦能夠聽得懂的數學語言來進行授課,如今這一舉動卻越來越顯得很白癡,這兩口子地數學語言越來越專業,不僅僅能夠準確地讀出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的讀音,甚至連“西格瑪()”、“阿爾法()”、“貝塔()”、“伽馬()”等等生僻的希臘字母也念得分毫不差,讓身為二十一世紀人的李文革越來越覺得沒麵子。

    他無奈地改口道:“……在y軸地兩側,函數曲線趨勢變化各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引起了曲線的彎曲,實際上,曲線上y軸兩邊對稱地各有一個點,這個點如果用簡單地一元二次函數來表達是看不出來的,也無法分析其變化……但是在將導數引入之後你便會發現……在這兩點處,此函數的二階導數0,|

    說到這裏,看著全神貫注的葉家夫婦,李文革頓了頓,語氣加重道:“……這一點,便是這個函數曲線的拐點……”

    “拐點?”祖霖輕輕重複念道。

    葉其雨則直接問道:“何謂拐點?”

    李文革正待回答,門外傳來一陣極輕的敲門聲。

    他皺起了眉頭,叫道:“進來!”

    門開了,李護走了進來:“大哥,老爺和折侍中來了。正在正堂等候。”

    李文革吃了一驚,李彬來倒是不奇怪,折從阮居然也自城外大老遠跑了進來,這卻是不能怠慢地。他回頭看了葉家夫婦一眼,笑道:“我去前麵應酬一下,回來再說!”

    葉其雨對這些瑣事極煩。撇了撇嘴,轉過頭去繼續研究那條函數曲線,祖霖歉意地衝著他一笑,李文革卻絲毫不以為意,快步出了內堂,沿著甬路來在正堂,一進屋便發現除了李彬和折從阮之外客席上還坐著一個年紀與李彬相去仿佛的緋袍老者,卻不認識。另外幾個侍從人員正在忙亂地將一張案子自內堂往外搬。

    見他進來。李彬道:“來了——!”

    說著,他指著李文革道:“這便是李懷仁!”

    那緋衣老者轉頭看了看,臉上浮現出了幾分笑意,道:“真年輕!”

    李彬指著那緋衣老者道:“懷仁快來見過,這位乃是宣詔使臣,尚書兵部的陶秀實陶侍郎!”

    原來是陶穀……

    李文革愣了一下,卻聽折從阮笑道:“好啊,懷仁心願得嚐,朝廷和主上居然派出秀實來親自宣詔,足見重視!”

    陶穀笑了:“折侍中卻來取笑我!”

    原來是汴梁的任命詔書抵達了。李文革心中暗自鬆了一口氣,在得到朝廷認可之前,自己的身份終歸是個尷尬。折從阮說的原也不錯,派遣一個堂堂地兵部侍郎大老遠跑到延州專為宣詔,此番朝廷對自己也還真是足夠重視了。

    當下他向陶穀見了禮,陶穀也與他寒

    句。轉眼間香案已經擺設完畢。

    陶穀站了起身,自身邊隨從手中結果了黃綾麵的帛書製文,李文革正待上前,卻見這位五代有名的大詩人南麵站立,麵色莊重地道:“延州節度觀察判官李彬接旨——”

    李彬走到大堂正中,麵對陶穀撩袍跪倒,口中道:“臣——李彬——!”

    陶穀展開詔書,念道:“門下:司牧之用。明德敬上;使守之責,治吏恤民。故漢以郡國,唐因州鎮,皆上啟台閣。下治曹縣,勸黎庶以農桑,積倉縻盡絲黍,教化行於君子,刑罰止之梟。彰武軍觀察判官李某,久曆州幕,長巡邊郡,有治事之材質,多恤民之言行,勞形黎庶,功在國家。使其納宣忠力、巡牧州縣,朕其望焉……故承製委命,授之延州觀察處置使,兼度支榷稅使,卿欽服予命,益厲乃誠。可。”

    他念得抑揚頓挫,虧得李文革這些年泡曆史論壇,古文功底還算可以,也著實聽了個似懂非懂。不過後麵的任命官職他還是聽得明白的,李彬由觀察判官而觀察使,這可是個質的飛躍了。

    李彬叩首道:“臣李彬——叩受天恩,萬歲——萬歲——萬萬歲!”

    至此這道旨意算是宣讀完畢。

    陶穀伸手攙起李彬,笑著道:“文質半生七品,如今年近花甲驟然朱紫,也算修成正果了!”

    李彬豁達地笑道:“這份恩典來得著實不易啊!”

    他這句話中頗有點譏諷怨懟的意味,陶穀身為京官,自然不好接這個話茬,隻笑著將聖旨雙手呈給李彬,回身取過了第二道旨,叫道:“蘆子關巡檢使、彰武軍前營指揮、宣節校尉李文革接旨!”

    李文革學著李彬的樣子,麵衝陶穀跪倒,道:“臣——李文革——!”

    陶穀輕輕咳了一聲,念道:“門下:將帥之委,奉天討逆;校尉之設,摒寇禦邊。故秦漢擬製符節,魏晉承之斧铖,皆上膺天命,下製黃泉,編士卒以軍旅,礪什伍於鋒鏑,清寧至於桑梓,矢刃加諸寇夷。彰武軍宣節校尉李某,久戍軍州,曾當逆虐,治軍嚴整有度,禦敵驍勇多略,邊塞逞威,蘆關浴血。朕聞功以爵賞,職以能任……故賜符授旌,擢之延州防禦使,兼本州團練使,知本州事,權知彰武軍事,晉忠武將軍,卿欽承予德,益勇乃忠。可。”

    李文革聽畢,遲疑了一下,叩首道:“臣李文革——叩受天恩,萬歲——萬歲——萬萬歲!”

    他站起身,躬身雙手接過聖旨。陶穀回過身去,自隨從手中端過一個盛放著許多個卷軸紙卷地托盤,笑道:“李將軍,高侍中尚在,陛下暫時不好賜你節铖,聖旨當中也不宜公然允你單獨建鎮,不過陛下也不願委屈了將軍。此乃三十六道武官授受敕牒,是陛下下旨兵部特意為你製的,雖然沒有名義,然則一個軍鎮的編製,仿彰武軍例,一個不少,全在此處了。請將軍納領。”

    李文革當即大喜,躬身接過,再度謝過皇帝的天恩。

    陶穀這時回身吩咐隨從退出堂外等候,折從阮站了起來,李文革正自疑惑間,李彬已經識趣地退了出去。

    陶穀自懷中又取出一道聖旨,道:“兩位不必跪了,這是密詔,請兩位立聽詔旨!”

    李文革心中詫異,看折從阮時,卻是一臉坦然,心下頓時也安定了下來。

    陶穀展開聖旨讀道:“門下:黨項猖獗,竊據銀夏,雖未稱國,王其土久矣,朕以其偏僻,不欲加諸刀兵;孰料宵小狂悖,竟連橫太原劉氏,寇我軍州,犯我關隘。今特旨設關中北麵行營於延州,以統轄永安、靜難、朔方、彰武及新編軍鎮,拜靜難軍折氏為行營都部署,以其子德扆及彰武軍高氏為行營副都部署,授延州防禦使李某為行營馬步軍都虞侯,授朔方軍馮氏為行營都監。關中息攘,延慶安危,悉付卿等,欽哉!”

    李文革這才明白過來,和折從阮一道謝恩受命,這才對陶穀道:“秀實公,請後廳用飯歇息!”

    安頓好了陶穀,李文革略帶著一點點興奮向內堂走去。

    朝廷最終還是承認了自己,高家完了,延州的命運,李彬一家的命運都已經徹底被自己所扭轉改變。

    雖然還沒能成為真正的節度使,但是自己距離這個一方諸侯的位置已經越來越近了。有險隘的地形,有九個縣的土地和人口,有一支正在逐漸成長起來地軍隊,自己在這個時代賴以生存的本錢,正在逐漸變得雄厚起來。

    如果能給我三年到五年的時間,我或許能夠讓未來的西夏帝國再也沒有機會出現吧……

    或許,有了我的參與,這個混沌而黑暗的時代,能夠早一點結束吧?

    李文革一麵想著,一麵推門進了後堂。

    “拐點——我知道了——這便是拐點——!”

    一進門,便聽到一個男中音興奮地喊道,“我明白了,這便是拐點……”

    是啊,這便是拐點,是延州地拐點,是李彬一家命運的拐點,也是自己這個新的人生的拐點……(網歡迎您,記住我們的網址:.,)/register.php

    注冊會員,享有更多權利

    index.html

    返回書目|./moles/article/addbookcase.php?bid=2861&cid=567736

    加入書簽|./moles/article/bookcase.php

    打開書架|./moles/article/articleinfo.php?id=2861

    返回書頁

    [記住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