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劇本換了

字數:2294   加入書籤

A+A-


    七月中,在得到5.5萬俄軍的馳援後,一直苦苦堅守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總算稍稍緩解了些許被攻陷的危機。

    不過,這次圍城是普魯士的國王腓特烈大帝親自指揮,動用了高達9萬人的軍隊,所以誰勝誰負還未可知。

    而在西歐戰場上,盡管法國軍隊已侵入普魯士的威斯特伐利亞,但法國海軍艦隊卻不敢封鎖東漢諾威所在的黑爾格蘭灣,因此從英國本土出發的2.5萬大軍輕鬆登陸了漢諾威,再加上駐守勃蘭登堡西部邊境馬格德堡地區的4萬普魯士軍隊,準備對8萬法軍形成夾擊之勢。

    在東普魯士,因為普魯士的軍隊始終堅守柯尼斯堡待援,所以9萬俄軍很輕易的就攻入了緊鄰庫爾蘭的梅梅爾地區,並迅速渡過內穆納斯河,準備先占領柯尼斯堡周圍的地區。

    同一時間,原本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尚持中立立場的諸侯國,由於普魯士對薩克森的暴力掠奪般占領,人人自危。但見法國和俄羅斯等國紛紛加入戰爭,頓時有了些底氣,所以有人的出人,沒人的出錢,很快拚湊出一支4萬人的神羅防衛軍,正在奔赴維也納的路上。

    鑒於反普同盟的瘋狂反撲,腓特烈大帝再次兵分三路,除了由他率軍主攻維也納外,西路軍配合英軍阻擋法國,東路軍則堅守柯尼斯堡等待英國支援。

    不過,非常有意思的是,英國內部再次出了問題,之前支持普魯士的首相亨利.佩勒姆突然病逝,新任首相老威廉.皮特雖然也打算與法國爭奪北美和東印度殖民地,但並不支持英國深度卷入歐洲大陸的戰爭中。

    而且最最可笑的是,開戰一年來英國和俄羅斯都還維持著當初的援助協定,俄羅斯的木材和毛皮依然源源不斷的運到英國變成帆船和高檔服裝,而英國殖民地的貨物和金幣也不斷運抵聖彼得堡...這種情景,就像很多年後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那場奇怪的靜坐戰爭一樣詼諧有趣。

    鑒於英國的曖昧態度,腓特烈大帝不得不對作戰計劃稍作修改。

    對東普魯士,他命令堅守柯尼斯堡的3.5萬軍隊主動出擊,不惜一切代價擋住俄軍的進攻,直到他攻下維也納為止。

    同樣的,對於西線的威斯特伐利亞地區,大帝的命令也是力爭攔下8萬法軍,堅守通往首都柏林的門戶。

    對於那支七拚八湊的4萬德意誌小諸侯國雜牌軍,大帝決定搶先解決掉,於是從圍攻維也納的9萬大軍中,悄悄分出2.5萬前去截擊。

    七月底,9萬俄軍陸續攻占了柯尼斯堡東部和東南部地區,逐漸逼近這座東普魯士最堅固的要塞。

    在拿下柯尼斯堡外圍的因斯特堡後,小阿普列克辛元帥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由他自己率領的5.5萬大軍向南迂回攻占阿倫堡,另一路3.5萬大軍則沿著達普雷格爾河北岸向西,繼續正麵進攻柯尼斯堡的外圍防線。

    結果到八月初,小阿普列克辛率領的俄軍在阿倫堡外,遇到了從柯尼斯堡趕來支援的2.5萬普魯士軍隊。

    在曆史上,小阿普列克辛元帥為了搶占先機,冒險率領俄軍試圖穿越森林地帶抄近路,結果被普魯士的萊瓦爾德元帥識破,隨即決定利用森林穿行遲緩的弱點準備將俄軍截擊在走出森林的刹那,這就是七年戰爭中著名的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

    不過,由於俄軍比曆史上提前了半個月,結果遭遇了陰雨天氣,不便於穿越森林,於是小阿普列克辛元帥還是按原定計劃正麵攻打阿倫堡。

    在奧地利,隨著軍需補給的運達和新兵的補充,薩爾蒂科夫率領的6萬俄軍恢複了完整戰鬥力,開始和奧軍一起協同合作,與普魯士軍隊在維也納的外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其實說是圍城,實際上維也納的守軍包括民兵雜兵在內總人數也超過了7萬,依托堅固的城牆和防禦堡壘,縱然麵對9萬普魯士大軍毫無反攻能力,但也勉強能支撐。再加上陸續從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地區趕來的援軍,以及薩爾蒂科夫統帥的俄軍,已經接近2:1的人數比例。

    所以,維也納之戰的關鍵是看城中守軍什麽時候崩潰,以及城外戰略要地的爭奪。

    早在1683年,維也納被號稱50萬的奧斯曼帝國大軍圍攻的時候,神聖羅馬帝國和波蘭的援軍就是利用維也納城外的高地,對奧斯曼軍隊進行了遠距離炮擊和騎兵突刺,成功打散了奧斯曼軍隊的主力。因此,對於這樣的製高點和戰略要地,雙方都在不惜一切代價的拚死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