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戰爭論

字數:9148   加入書籤

A+A-


    在奧地利北部的波西米亞,一隻混合了北德諸侯國和南奧地利新兵在內的5.5萬奧軍,正麵遭遇了一隻趕過來試圖阻攔他們的2.5萬普軍。

    這支神羅-奧地利雜牌軍的統帥,正是曆史上在七年戰爭中名聲大噪的奧地利名將道恩元帥,而他的對手,也是宿命中的敵將,來自安哈爾特-德紹的莫裏茲親王。

    “我有一種預感,你即將失去一位叔叔”

    在沙盤前,彼得晃著酒杯嘴角上翹地朝葉卡捷琳娜說。

    “哦,我的叔叔可多了,請問殿下,您指的又是哪位?”

    葉卡捷琳娜眼皮微微跳了一下,但不動聲色地問道。

    對於彼得並不是‘真傻’這件事,葉卡捷琳娜其實早就查覺到了,但是一直沒說破,以至於,她自己也學會了‘裝傻’。

    “就是繼承了你父親王位的那位”

    “唔,原來如此”

    葉卡捷琳娜吐了口氣,不屑地笑了笑。

    由於葉卡捷琳娜的父親隻有她這麽一個女兒,所以在她父親過逝後,按照王位繼承法,安哈爾特公國的領地就轉到了另一個德意誌公國家係手中。雖然兩者都是親戚關係,但王位已經不屬於葉卡捷琳娜了。

    “怎麽?你就沒有什麽表示嗎?那可是你的親叔叔呀”

    彼得笑著問道。

    “嗬嗬,如今的俄羅斯帝國女皇還是大公您的姨媽呢,您怎麽也沒什麽表示呀?”

    葉卡捷琳娜有些惱怒地瞪了他一眼。

    “其實呢,如果這幾場關鍵的仗都打贏的話,雖然能暫時改善目前的情勢,但是很可能會把英國也拖進來,如果是這樣的話,戰爭將很難在兩年內結束的”

    彼得不理會葉卡捷琳娜的狡辯,而是轉移話題說。

    “我還是沒有明白,殿下您到底希望哪邊贏得這場戰爭?”

    葉卡捷琳娜始終沒摸清彼得的立場,雖然兩人實際都來自德意誌,但又身為俄羅斯帝國的未來皇位繼承人,所以在立場上很可能會招致不必要的猜忌。特別是彼得以前還公開宣揚自己崇拜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這對俄羅斯內部的本土派來說是非常不願意看到的。比如內閣中的宰相別斯圖熱夫和陸軍元帥小阿普列克辛,都是俄羅斯本土派的代表人物,這從彼得的建議多次被否掉就可以看出來其中複雜尖銳的關係了。

    “如果是站在俄羅斯帝國皇儲的立場上,我當然希望俄羅斯贏。可問題是我現在並非皇儲,打不打得贏跟我又有什麽關係呢?”

    彼得抿了口酒,語氣和緩地說。

    “我可不認為殿下您是沒有立場的,如果是我猜測的那樣的話,殿下您很可能是希望...”

    “再討論這個也沒什麽意思的”

    彼得打斷了葉卡捷琳娜的話。

    “今天下午波羅的海艦隊就要出征了,一起去看看吧”

    “喔?您還有閑心去看這個呐?”

    葉卡捷琳娜似乎有些不太相信的調笑道。

    “當然了,我可是很期待偉大的俄羅斯海軍痛毆普魯士海軍的哦!”

    彼得身體中的郭子靖不禁回憶起自己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叫《無畏上將高爾紮克》,電影講的是帝俄時代最後一位海軍名將的後半生,令人唏噓不已。

    “問個問題,你認為戰爭是什麽?”

    彼得忽然用手指有節奏的敲了敲桌麵,就像是彈鋼琴一樣。

    “為什麽這樣問呢?這是個很難一下就能說清楚的事情吧?”

    葉卡捷琳娜有些疑惑地反問。

    “隨便說說嘛,看你讀了那麽多大部頭的哲學書,總應該有些自己的想法了吧?”

    “殿下您是想了解我的真實想法嗎?”

    “喂喂,不需要這麽警惕的吧?就是隨便聊聊天而已。要不這樣吧,我說說我自己的想法,你要是有感想了再發表意見如何?”

    “嗯...好吧”

    葉卡捷琳娜不明白彼得葫蘆裏在賣什麽藥,於是瞥了眼放在牆邊五鬥櫃上的時鍾,心道姑且聽聽這家夥到底是在玩什麽把戲吧。

    “嘿嘿,要說起來的話,從古至今,單單隻歐洲大陸上就發生了不下上千次的戰爭”

    彼得以一種奇怪的平靜的語氣開場。

    “刨去那些神話中的,天神與天神、天神與惡魔、天神與人類。人類與惡魔之間的戰爭,僅僅人類自身,就進行了無數場血腥的相互殺戮。但是,要如何定義戰爭呢?文明之人以開化之名征服野蠻人就算戰爭嗎?比如希臘vs波斯?以神的名義征伐異神之信徒就算戰爭嗎?比如十字軍東征?幾個人十幾個人之間互相搏殺就算戰爭嗎?還是一群孩童之間群毆也算戰爭呢?”

    “戰爭當然是指國與國之間的征伐,某種情況下也意味著是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征伐”

    葉卡捷琳娜眼睛一轉,欣然看著正盯視自己的彼得。

    “不錯,戰爭並不是農民與商販之間的鬥毆,也不是孩童之間無意義的玩鬧,而是有著政治背景政治目的的,假借正義或神之名,爭奪權力和財產的暴力行為。戰爭,首先爭奪的是權力,是統治與被統治之間的從屬關係。被統治之人無論是向統治者信奉的神納貢還是向征稅官繳稅,都隻是統治者所擁有的權力中的一部分。占領土地也是一部分,強迫被征服領地上的女人孩子變成奴隸也是一部分,這正是所有發動戰爭之人期望得到的無上權力”

    “殿下這番話還真是夠直白的”

    在迄今為止宗教勢力依然占有相當高份量的歐洲大陸,敢像彼得這樣說三十年宗教戰爭(1618年至1648年,主要發生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戰爭,但受到法國、瑞典、西班牙、波蘭、羅馬教宗等國家介入和影響)本質的人可是極其之少的,即便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間互相在暗地裏肯定責罵過無數次對方類似的話。

    “亞曆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和埃及後,興建了無數名為亞曆山大的城市,那麽亞曆山大大帝是為了什麽發動戰爭的呢?是為了將自己的名字刻在市政廳的房簷頂部供人頂禮膜拜永遠傳頌嗎?是為了報複波斯帝國曾經對希臘世界的掠奪嗎?是為了奪回被波斯人毀滅的眾神之城雅典曾經的榮光嗎?是為了強迫波斯人改為跪拜宙斯和奧林帕斯眾神嗎?哦對,亞曆山大大帝說他想的夢想是看到世界的盡頭長什麽樣子,隻是波斯人埃及人印度人遮擋了他的視線,於是才不得不發動戰爭。嗬嗬,那麽又是為什麽,亞曆山大大帝一死,他的帝國就頃刻間分崩離析了呢?”

    “若是亞曆山大大帝沒有英年早逝,而是經曆了幾十年的統治,那些被征服地區的人應該就會全部臣服了吧”

    葉卡捷琳娜撇嘴道。

    “嘿嘿,誰知道呢,不過,曆史是不能做假設的。當然,或許是這樣,如果亞曆山大大帝沒有中那一箭的話,他的帝國真的能改變現在這個世界的麵貌也說不定呢。但是,這裏就有一個問題了,亞曆山大大帝為什麽會中那一箭?這究竟隻是偶然,還是冥冥之中的必然?”

    “在混亂的戰場上什麽都有可能發生的吧,肯定隻是偶然的了”

    “嗬嗬,遠的我就不提了,說近的吧,如果勃艮第公爵查理沒有戰死,那現在的法國說不定已經改名了呢(勃艮第公爵查理戰死後,勃艮第公國被法國和奧地利瓜分,原附庸國尼德蘭脫離勃艮第後得以建國,奧地利屬弗蘭德也就是比利時正是由此得來)。你有沒有發現,亞曆山大大帝,和勃艮第公爵,這兩個人之間的共性呢?”

    “共性?是因為他們兩位都率兵親征嗎?”

    啪!

    “完全正確!”

    彼得笑著打了個響指。

    “如果他們二人都待在大軍的最後麵隻負責指揮,想必是很難被敵人擊殺的吧?而且就算兵敗,也很容易脫離戰場。可是,他們都選擇了披掛上陣,而且是身先士卒打頭陣,親力親為,這當然是一種非常容易激發自己士兵作戰士氣的英勇行為。但是,如果身為一國之主的他們重傷甚至身隕,帶來的可不止是軍隊戰鬥力的下降,而是整個國家的動蕩,野心之人趁亂紛起,無論是多麽龐大的帝國也會分崩離析。所以戰爭,並不是兩名披甲騎士提槍對衝,而是兩個或多個國家之間整體實力的較量。戰爭完全不具備如童話故事中白馬王子般的浪漫情懷,而是許多互不相識的人之間進行的慘烈生死搏殺。正因如此,往往具有騎士精神的國王所統治的國家特別容易崩潰,勃艮第公國如此,巴列丁耐公國亦是如此。所以,看起來非常瘋狂、野蠻、非理性的戰爭,卻對幕後的指揮者有著極高的理性、智慧、忍耐力和諸般非人性的要求,正所謂,戰爭絕非兒戲”

    “嗯...的確是這樣”

    葉卡捷琳娜認同地點點頭。

    “反觀現在的歐洲戰場,依然還在玩弄著貴族之間的虛偽把戲,像什麽不應當射擊貴族軍官啦,不應當拚死決戰啦,不應當背後射擊啦,匪夷所思的例子不勝枚舉。嗬嗬,明明隻是一群把手下士兵當低廉消耗品的劊子手,卻和敵人之間講什麽禮儀。這樣的戰爭,遲早會被人顛覆的”

    想到正常曆史中被拿破侖率領的革命法蘭西打得滿地逃竄的歐洲貴族軍隊,彼得不禁獰笑了一聲。

    “可是文明之人,不正應當以文明的方式進行戰爭嗎?”

    這下葉卡捷琳娜不能理解了。

    “羅馬共和國時期,漢尼拔以區區3萬迦太基軍隊,繞過當時還堪為天塹的阿爾卑斯山脈成功偷襲了羅馬人,被膽怯之人稱為漢尼拔的亡靈;匈奴王阿提拉,被神的代言人稱為上帝之鞭,殺得羅馬帝國裂成兩半;韃靼大汗,萬王之王成吉思汗,以區區20萬人從西伯利亞殺到多瑙河畔,滅國屠城無數...試問,是文明被野蠻毀滅,還是野蠻征服了文明?如果是野蠻征服了文明,那是不是就等於,文明並沒有野蠻強大呢?如果是這樣,空守著那些文明的條條框框,真的就能確保可以贏得下一場戰爭嗎?”

    “這個...可是,強大的文明是不可能被野蠻征服的吧!”

    葉卡捷琳娜心說你這是在狡辯呀。

    “好,按你說的,強大的文明是足以抵抗野蠻人的,那麽,多強算強大呢?羅馬帝國不強大嗎?即便分成東西兩個羅馬,東羅馬(拜占庭)也延續了一千年才終結。想說羅馬帝國氣數已盡嗎?可是東羅馬也曾出現過查士丁尼大帝時代的輝煌,收複了超過1/2個羅馬帝國的版圖”

    “那是...那是因為查士丁尼大帝有貝利薩留這樣卓越的名將,如果沒有貝利薩留,查士丁尼不可能建立這樣的偉業”

    “嗬嗬,這樣說吧,如果用年齡比作一個國家的各個時期的話,匈奴王阿提拉和萬王之王成吉思汗所領導的野蠻人,都是在青壯年狀態,而他們所麵對的,則是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這樣年老體衰的對手,自然勢如破竹。可是,查士丁尼時代的東羅馬卻是一個重生過的枯木逢春的帝國,所以才會出現貝利薩留這樣的一代名將。而羅馬共和國也是一個年青的強者,雖然被漢尼拔偷襲得手,但隨之誕生出足可與之匹敵的名將大小庇阿,終將漢尼拔和迦太基殲滅,自此,羅馬的崛起之路上再無強敵。還有一點,你發現了嗎?阿提拉和成吉思汗的帝國,也像亞曆山大大帝和勃艮第公爵的國家那樣短短幾十年就分崩離析了,並沒有實現千年帝國的偉業”

    “嗯,因為匈奴王阿提拉和萬王之王成吉思汗,也是率軍親征的國王,一個因為戰敗被殺,一個是衰老而亡...啊不對,成吉思汗並不是戰死沙場,而是病死在征伐匈牙利的途中,這樣說來,也算是相同的情況了...對吧?”

    葉卡捷琳娜發覺自己被繞進去了,不禁以求助的眼神看向彼得。

    “成吉思汗老年時期的作戰都是靠他手下那群名將,但是他的死的確影響了最終的戰局,因為韃靼人的繼承人是不確定的,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大汗之位要互相攻伐,所以必然會退兵。這也是野蠻之人崛起道路上最不確定的地方,想要誕生不世出的神王全靠運氣。匈人出了個阿提拉,滅了薩珊波斯,滅了整個裏海到東歐的所有蠻族,滅了西羅馬;韃靼人出了個成吉思汗,統一了整個西伯利亞草原,短短幾十年接連滅了東西方大陸上數個強大的帝國。可是呢,運氣並不總站在同一邊,神王一死,整個國家頓時失去了能將散沙凝聚成鐵拳的王者,自然很快就崩潰了。隻是,想將散沙凝聚成鐵拳,也是需要過人的才能和天生的狠唳之氣。比如我們俄羅斯帝國的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比如我的外公彼得大帝,無不是將所有反對者通通消滅個幹淨,清除了所有後患,才能順利維持帝國幾十年強大,這正是所有強者必先經曆之事!”

    彼得十分激動地說。

    “我想到兩句話,君主的政治行為不應受道德規範的束縛,而應完全以實際有效為原則;同時,君主還必須懂得如何運用人性和獸性...殿下您剛才說的這些恰恰符合馬基雅維利所著《君主論》中的這兩條原則。可是,《君主論》中還提到過‘君主應當使人民畏懼,但不應當使人民憎恨’,但若是君主在對外戰爭中沒有贏得勝利,國內也會紛亂四起的吧?西羅馬帝國就是在不斷戰敗賠款割地退卻過程中鬧得內亂頻頻,各地奴隸紛紛起義,導致民不聊生莊園田產荒廢,疾病和糧食饑荒蔓延,以至旺達爾人和哥特人這樣曾經一起抵抗匈人的盟友和附庸也會趁機倒打一耙,甚至自立為王,從西羅馬帝國身上割肉飲血”

    葉卡捷琳娜眉頭微皺,似乎並不是很認同。

    “不錯,勝利才是將沙子聚在一起的原因,因為勝利就意味著名望、榮耀、財富、土地、女人,以及,當然,還有權力,隻有征服者才有權力分配和分得戰利品。而且,不止要贏得一次戰爭,更是要贏得每一次戰爭,但凡輸一次,就會喪失一部分權力,或者說該稱之為權力的重量。這個權力的重量是壓在每一個試圖反抗之人身上的。每一次重量減少,都會喚起一部分反抗者,這是十分要命的。而王者身隕,王朝更替,也就意味著權力的重量壓力突然出現了大幅弱化,王權的無上威懾不再,反抗之人揭竿而起,國家定然走向滅亡”

    “話是這麽說了,可正因為權力全集中在君主一人身上,如果君主出現意外,即便是一位明君,其推行的政策在繼任者身上往往也會戛然而止,比如彼得大帝製定的各種政策,在後麵幾位沙皇在位時期很難被執行甚至廢止,直到伊麗莎白女皇登基後才重新恢複...”

    對於伊麗莎白一世這位不是婆婆的婆婆,葉卡捷琳娜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既畏懼,又佩服,算是對手,亦像師徒。

    “雖然這些年來俄羅斯帝國沒有進行一場對外戰爭,但是在女皇的統治下帝國還算穩固,奧斯曼、瑞典這些曾經的敵人也難有機會下手,這不正好說明和平同樣具備強大的威懾力嗎?”

    “嘿嘿,和平,曾經有人說過這也一句話”

    彼得嘴角上翹地笑道。

    “‘和平,是為了打贏下一場戰爭做準備’,你可要明白,戰爭,從來不是為和平服務的,而是為政治,為權力服務。無論是誰掌握著權力,不管是皇帝、國王、攝政王還是什麽宮廷宰相、首相、執政官、議長之類的家夥,隻要手中有權力,就有發動戰爭的欲望,因為隻有通過戰爭,或者為戰爭所做的一切準備,才能強化自己的權力,得到所想要的、曾經是別人擁有的權力。當然,或許也可以通過外交,通過談判來解決,但那是建立在有強大軍隊基礎上的。如果俄羅斯帝國沒有足夠強大的軍隊,奧斯曼人會向聖彼得堡派遣使者嗎?恐怕就算不割地也得賠款納貢的吧?依我看呐,俄羅斯的軍隊還不夠強大,如果能像普魯士那樣擁有一支足以令周邊鄰國膽寒的強大軍隊,什麽奧地利法國英國奧斯曼西班牙根本不在話下,以俄羅斯廣袤浩瀚的龐大國土和嚴酷寒冷的冬天,沒有任何國家或國家聯盟能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占到一絲便宜的!”

    說到這,彼得不禁冷笑了一下。

    “還有一點,不論是君主製還是共和製,如果掌權者不曾考慮過對外戰爭,那他的國家也必須擁有足夠強大的軍隊保護自己,否則一切和平都是笑談。正如我剛才所說,權力的重量必須有實際的可直觀感受的體現,方能壓服各方勢力。好比英國,雖然下議院可以反映一定民眾的意願,但是下議院並未削減任何皇家海軍的財政支出,這是為什麽呢?當然是因為隻有足夠強大的海軍,才能保護那個彈丸般的小島,才能將英屬殖民地的昂貴商品運回英倫本土,繼而才能將這些昂貴商品以更高的價格賣到聖彼得堡,賺取本就入不敷出的俄羅斯稅收。必須明確的是,戰爭,永遠是為政治服務的,如果確保政治穩定的前提是足夠多的金幣的話,那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奪取敵人的金幣。不論是哪種國家,或者哪種政體,戰爭的本質都是相同的!”

    “這...怎麽會這樣呢?”

    葉卡捷琳娜連連哀聲歎氣,內心翻湧激蕩,震撼不已。

    “在明白了戰爭的本質後,這就引申出另外幾個問題,要怎樣才能贏得戰爭,以及贏得戰爭後要如何才能繼續保持國家強大和穩定。不過,今天就先聊到這裏吧,我還有事情,你也可以再深入思考一番,等以後有機會了再討論不遲”

    “哎?可是...”

    望著匆匆離去的彼得,葉卡捷琳娜登時感到一股有勁使不出的憋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