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狗頭金啊,網絡時代

字數:4424   加入書籤

A+A-


    美國不愧是信息革命發源地,已經過了一天時間,費蘭還沒完成資料收集。沒辦法,現在沒有電腦和網絡,效率高不起來。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hsd郵報,時代周刊、美國科學,太專業的報刊,林毅還讀不了。過濾大眾信息,才是他所擅長的。

    美國金融市場,發展上百年了,已經比較成熟。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所以林毅首先看的,當然是金融財經消息。

    石油危機後,經曆一年多的調整,美國股市的重要指標,道瓊斯和標準普爾,下跌了40%+,是二戰後最大跌幅。

    街上的失業者,還在擺攤賣舊靴子。而股市裏,卻已經刮起了暖暖和風。

    1975年的大幅度反彈,形成一個明顯的v字底,說明股市底部已經形成。

    為什麽港股深跌90%,而美股才跌40%?林毅手上的這篇文章,說的很有道理。

    股市上散戶越多,市場越盲目,投機氣氛越濃厚。這時,莊家自然應運而生。畢竟,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牛市時,泡沫吹得大;熊市時,當然跌得慘。

    1929年大蕭條後,美國散戶股民銳減,普通人轉向基金等理財產品。在股市上,機構力量占了大頭,所以市場顯得更加理智。

    畢竟,散戶交易量小,追漲殺跌靈活。

    而機構買賣數量巨大,沒有辦法這樣操作。互相角力時,又經常勢均力敵,自然更傾向長期投資。

    林毅一直向往的納斯達克,1971年建立時,基準值是100點,危機後跌到55點。超過一半的上市公司,破產或者退市。

    然而75年的陽光,似乎沒有照耀到它。直到現在,也沒能回到100點,相當於成了負資產。

    雖然如此,在這座塌方的礦井裏,林毅還是找到了一條金礦脈——和納斯達克同齡的英特爾。

    intel inside,這個著名的廣告詞,一直深深印在林毅腦海裏。

    “為什麽要買這台電腦,因為英特爾在裏麵!”

    這麽牛逼哄哄的話,林毅覺得,隻有‘我爸是**’,才能有一拚了。

    外麵的人們,還在為經濟寒冬而苦惱。而金融從業者,卻已經嗅到了財富的氣息。

    英特爾1968創立,1971年上市。經過這一輪洗牌,市值淒涼凍人。這讓林毅覺得,自己撿了一塊‘狗頭金’。

    不過有個問題,現在的英特爾,雖然物美價廉,但林毅手頭上,僅剩55萬美元,外加不到20萬的港幣,這點錢真心不夠看。

    再看紐交所那邊,林毅隨便一查,就找到幾個熟悉的名字:ibm、惠普、麥當勞、沃爾瑪。

    可惜,1975年的計算機市場,ibm占了80%;世界其它所有廠家,總共才20%!難怪司法部說它壟斷,官司一打就是十幾年。

    而惠普公司,早在1961年,就已經掛牌上市,進行股票交易了。至於麥當勞,1972年的資產總值,也已經高達10億美元。

    吃掉這三個巨無霸,現在的林毅,真心不敢想,沒那麽好的牙口!

    隻有沃爾瑪,1972年才上市,時間比較晚。又剛剛渡過經濟危機,投資的性價比最高。

    可惜,雖然有這麽多’狗頭金‘,擺在麵前。奈何,困擾林毅的,還是那個問題,兜比臉幹淨!

    而且,那點錢還要用來創業。如果大部分投入股市,創業初期的發展速度,一定會被嚴重拖累。

    更重要的是,林毅隱約記得,蘋果和微軟,都是這幾年建立的。

    雖然忘了具體時間,但如果遇到了,卻發現手頭沒錢,豈不是要哭瞎在廁所?

    至於喬布斯和比爾·蓋茨,林毅壓根沒想去找他們。用幾個創意,就想把他們忽悠瘸,根本就不現實。

    雖然前世看過的傳記,內容大都記不清了。但喬布斯有句話,讓林毅印象深刻:“比爾是想要君臨一切的人,就像耶穌基督那樣!”

    而作為蓋茨的對手,喬布斯會是易與之輩?能創建一個帝國的人,不可能頭腦簡單,豈能輕易拜倒在別人的嘴炮之下?

    林毅可不覺得,自己有那個魅力,能把這些人傑輕易折服,甚至忽悠成信徒,反過來還差不多。

    說不定對方‘腦殘光環’一開,林毅立馬中招!然後把自己賣了,吵著換一台腎六。

    費蘭和林毅分析過,現在這個階段,跟金融投資比起來,創業的性價比更高。

    “目前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一家公司,作為杠杆,來撬動資本市場。”

    這個話,林毅雖然不太明白,但他願意虛心去學。

    =========分割線=========

    電子學的資料,費蘭終於整理完畢。按照林毅的建議,分為電腦和網絡兩部分。根據實際需要,又區分為理論成果和產業動態。

    五十年代,由於美蘇太空競賽,建立了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簡稱arpa(阿帕)。

    而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由於指揮協調不暢,差點引發地球核平。所以危機過後,阿帕開始設計‘阿帕網’,以便增強溝通協作。

    到1968年,美國軍方正式組建阿帕網。在美國本土,有線網絡進展速度飛快。

    1969年的時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猶他大學,進行了四校聯網實驗。

    斯坦福的大名,林毅前世都聽膩了。它跟矽穀的聯係,密不可分。

    聽說這是費蘭的母校,林毅頓覺撿到了寶,高興得差點親了過去。看來淘金之旅,勢在必行。

    71年,阿帕網的通信節點,增加到15個。73年3月,用戶猛增到2000。但這時,還隻能算是局域網。

    不過72年的時候,很多有前瞻眼光的人,就已經提出,如果能用網絡連接各國,將會引發第二次通信革命,不下於百年前鋪設大西洋電報電纜。

    由於他們的推動,在希爾頓酒店,發達國家召開了國際通信會議,建立了國際網絡工作組。

    1973年,internet概念被提出。次年,互聯網傳送標準,tcp協議發表。

    林毅聽過的名字,叫做tcp/ip協議。看來這個通信標準,有一半還沒完成。

    同樣是迫不及待的1973年,倫敦大學和挪威之間,進行了第一次國際聯網。在從業者和愛好者的心目中,internet前景無限。

    等到去年,科幻愛好者們,已經開始通過網絡傳播小說。在這股熱潮中,入網用戶大增。有點像2000年時,中國的bbs。

    有關互聯網的小說,在市場上頗受歡迎。比如這本《震蕩波騎士》,就是講的蠕蟲病毒,在網上自我複製、蔓延破壞。

    林毅拿著這本小說,歎了口氣。市場上的黑客小說,已經不算新穎。他的小說庫中,又少了一種‘創新題材’。

    這些年,未來學風行美國。有些人即使沒有重生,好像也能預知未來。對這種非人類,林毅不得不甘拜下風!

    現在是1976年,互聯網在信息傳播方麵,已經展現出巨大價值。

    所以有關部門應聲而出——美國國防通信局,出麵接管了internet的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