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加州陽光,私人銀行
字數:4002 加入書籤
加利福尼亞州,位於美國西海岸。舊金山唐人街、洛杉磯好萊塢,當然還有高科技聖地-矽穀,全都在這裏。
在美國本土,加州最晚迎來太陽。但電腦產業的朝陽,卻最先照耀到這裏。
跨越整個美國,三人從冰冷的紐約,來到溫暖的加州。雖然是冬春之交,但這裏三月的天氣,令人十分舒適。
正如飛機廣播所說,這裏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既無嚴寒,也無酷暑,非常適合居住。
加州的州政府,是內陸的薩克拉門托,不是電影中常見的舊金山或洛杉磯。
在舊金山灣區,聖塔克拉拉縣,有個聖塔克拉拉峽穀。
1971年的時候,有個記者采訪這裏,發現無論惠普還是英特爾,生意都和矽有關,所以就把這裏命名為矽穀,
不過現在才1976年,除了電子雜誌,和電子愛好者,矽穀的名字,還沒有廣為流傳。後來的高科技聖地,現在還比較空曠。除了林毅,無人前來朝拜。
抵達這裏之前,林毅完成了地圖作業。帕羅奧多、森尼韋爾、坎貝爾,矽穀附近的城市,林毅一一查看,終於發現了山景城。
這個名字,能給林毅留下印象,那麽知名度一定很高,應該跟科技巨頭有關。
當然,也可能是,其他城市的名字,對於中國人來講,過於拗口不好記。
其實,森尼韋爾,如果像山景城一樣,選擇意譯,而不是音譯。那麽‘陽光溪穀’的名字,可能也會在中國廣為流傳。
蘋果、橘子、微軟,簡單既為美。所以林毅決定,第一個海外基地,就放在山景城了。
這裏的據點,會長期使用。所以住房問題,必須仔細考慮。
中國人的老習慣,林毅也有。經營一地,必先考慮置業問題。這方麵,就得問費蘭了,從高中到博士,他在這裏住了很多年。
而且他離開美國,回到香港,不過才一年。這裏的情況,變化不大,仍然算識途老馬。
“經濟危機中,這裏的房價下跌不多。我回香港前,就已經漲回去了,買不到低價房的。要問具體情況,還是去房產公司吧。”
“不過,我是反對買房的。外國人購房無障礙,但首付高達40%-50%。五六萬的蝸居,你肯定看不上。百十萬的大宅,占用資金又太多。”
費蘭性格很直,心裏有什麽話,就說什麽話,這有點像美國人。不過,他還是指引林毅,來到美西房產公司。
接待人員雖然不太熱情,但還算盡責:“現在金融環境好轉,房貸利率已經降到正常。如果資金上有壓力,也可以選擇銀行拍賣的房產。”
這時費蘭湊過來,跟林毅耳語:“貸款發放費,大概房價的1%;按揭經紀費1%;貸款登記稅2%。房地產稅,每年2%。其它費用,我就不說了。”
了解完基本情況,林毅不再浪費時間,轉而問起出租房源。
對方出示的照片上,有一套海景別墅,條件非常合適,三人都相中了。
別墅4室4衛,使用麵積足有360平,比香港家裏大50%。
不過,實地看房時才發現,說是海景別墅,實際隻能隱約可見。而且房屋的年限有點久,最近剛剛翻修過。
房租一個月要$800,年租將近1萬美元。這時的普通美國人,一年工資也就這個數。
但是,101高速公路,離此不遠。它連接舊金山和聖何塞。如果一路向北,就能踏上金門大橋。
而舊金山國際機場,距離這裏更近,不過30多公裏,出行非常方便。
房子旁邊,除了海岸線公園,還有一個大湖。向陽花想要遊泳,隻要出門走上幾步,就能看到海岸線大道。
往西不過幾站,就是費蘭母校,斯坦福大學。
回公司簽合同的時候,房產經紀打了個電話,查看林毅的信用資質。
交完押金,經紀人提示說:“林先生,剛才打電話的時候,匯豐銀行說有事找你。”
看林毅摸不著頭腦,對方解釋道:“您的客戶級別,已經可以提升。由於旅行原因,銀行無法找您確認,所以托我轉告。”
林毅無奈攤手:“我最近很忙,沒辦法回香港,請打電話幫我回絕。”
“附近的舊金山市,就有匯豐分行。給您,這是聯係電話。”房產經紀抄下電話號碼,遞給林毅。比起剛才,態度熱情了許多。
回到別墅安頓下來,林毅開始巡視領地。雖然沒有遊泳池,但草坪非常大。總占地麵積,將近900平。
雖說都是四個臥室,但香港那個小花園,跟這裏真心沒法比。
時針走到下午,別墅電話終於開通。林毅打給匯豐銀行,約好見麵時間。
傍晚時分,已經過了下班時間,匯豐的客戶經理,卻親自上門,幫林毅辦理手續。
“林先生,首先告訴您一個好消息。由於政府刺激經濟的決策,您抵押香港住宅,辦理的房屋貸款,利息已經降到7%。”
“由於資產運轉良好,林先生的客戶級別,我行已經給予提升。這次前來,就是想要確認,是否開通私人銀行服務?”
林毅沒有想到,這才幾個月,銀行的上門服務,他也有資格享受了?
在隨後的交談中,他了解到——債券、股票、基金,和現金一起,算作流動資產。
流動資產10萬美元,就是貴賓客戶。
高於100萬美元,可以享受私人銀行服務。有資格購買高端理財產品,也可以擁有專業顧問,幫助打理投資項目。
林毅心中算了算:手頭現金、長江實業的股票、出版社的流動資金,確實超過100萬門檻了。
不過,林毅攤開雙手,抱歉的笑了笑:“我馬上就要開一家新公司,所以手上這筆錢,很快就會變成固定資產。很抱歉,讓你白跑一趟。”
對方完全不介意:“我們匯豐,早在1972年,就設立了投資銀行。而美國分部的主要業務,就跟矽穀的科技產業有關。”
“林先生要在這裏開公司,應該跟我行一樣,也是看好矽穀的前景。我相信,您的流動資產規模,很快就能再次達到要求。”
“您做實業,我們做投資,完全可以互惠互利。如果遇到資金瓶頸,貴公司可以聯係匯豐,我們願意竭誠效勞。”
送走匯豐來人,林毅不由想到:
1972年就來矽穀了?這些金融大鱷的鼻子可真靈!就像海中的鯊魚,或者荒原上的棕熊。
合作雖然需要,但以後的投資行動,應該更加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