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阿茲特克帝國目睹之怪現狀(下)

字數:5104   加入書籤

A+A-


    第53章、阿茲特克帝國目睹之怪現狀{下}

    雖然對這次詭異的阿茲特克內戰依然摸不著頭腦,但通過翻閱各種曆史書籍,以及在墨西哥穀地向當地土著打聽到的消息,王秋他們還是把這個帝國的基本情況,尤其是軍事實力,差不多都打探清楚了。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阿茲特克是一個名不副實的帝國,而蒙特蘇馬也隻是一個名不副實的皇帝。

    在現代人的概念裏,所謂“帝國”一詞,基本上就意味著廣袤的疆域,龐大的軍隊,無數的臣民,海量的財富,嚴明的法律,以及強大的國際影響力……而阿茲特克人在這些方麵顯然還很不夠格。哪怕是在極盛時期,阿茲特克帝國的“理論疆域”也隻有10-15萬平方公裏,僅僅相當於現代韓國的版圖。

    至於阿茲特克人真正的核心腹地,事實上不過是墨西哥穀地內,大約一萬多平方公裏的膏腴沃土罷了。

    而且,阿茲特克帝國的對內統治手段非常粗糙,從來沒有統一的法律和官僚機構,而是任由各個附屬國完全自治。所謂的38個行省,其實隻是38個收稅區。平時除了少數潛伏活動的密探之外,蒙特蘇馬皇帝沒有委派任何正式的官吏,隻有在每年收取貢品的時候,才會派出使者過去攤派各種貢品指標。

    如此一來,真正能夠成為阿茲特克帝國的核心版圖,為這個軍事帝國提供大批忠誠兵員的穩固根基,就隻有特諾奇蒂特蘭、特斯科科、特拉可潘這三座城市,總計不足100萬的人口而已。

    總之,阿茲特克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沒有統一的軍事和行政機構,最多隻能說是一個帝國的雛形。另外,阿茲特克帝國的輝煌曆史也並不長,嚴格來說隻有不足一個世紀。從實質上講,它依然是一個城邦,或者說,是一個由墨西哥穀地西部三座城市聯合起來,以特諾奇蒂特蘭城為首的軍事聯盟。

    這個軍事聯盟主要工作,就是聯合起來發動戰爭,打服某一個部族,讓他們稱臣進貢,然後把戰俘綁上金字塔進行血祭以取悅神明,接下來再轉而去攻伐下一個部族……直到征服整個墨西哥為止。

    事實上,在阿茲特克帝國滅亡的時候,他們距離完成這項大業,已經幾乎隻差一步了。

    因此,阿茲特克人的霸權,完全是建立在持久備戰的基礎上。他們以三座同盟城邦為核心,通過一場場血腥殘酷的戰爭,將影響力輻射到周邊的墨西哥穀地,進而繼續通過遠征,影響整個中美洲……頻繁的附屬國叛亂和無休止的征討,還有血腥殘忍的活人祭祀,構成了阿茲特克帝國政治的主旋律。

    總的來說,阿茲特克人的政權組織形式,完全不像是一個政令通暢的強大帝國,倒是跟古希臘時代,雅典的海上同盟和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同盟,頗有一些相似之處--同樣都是一個或幾個盟主城邦,外加一堆毫無政治地位的附屬國。附屬國與蒙特蘇馬皇帝的唯一聯係,就隻有納貢而已。而納貢的原因隻是畏懼阿茲特克人的征討,卻無法使得他們融入阿茲特克人……因此,這種落後的政治製度和狹隘的傳統觀念,已經在阻礙這個軍事強權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它一直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帝國。

    憑借之前一個世紀連年血腥征戰,在全墨西哥範圍內建立的霸權,阿茲特克人每年都能從各個附屬城邦那裏,榨取到驚人數量的貢品,包括7000噸玉米,4000噸豆子、4000噸薯類、200萬包棉花,3萬包羽毛,數以千計的活人祭品,還有一些毛皮、香料和寶石等奢侈品。

    上述數量的糧食賦稅,平攤在整個墨西哥的1500萬人口頭上,貌似人均負擔不算很沉重。而若是用21世紀培育的新品種農作物,平均玉米畝產一噸多,番薯畝產兩三噸的數字去套算,就更加不算什麽了。

    但問題是,早期印第安人培育的玉米,土豆和紅薯,其產量遠遠沒有現在高。雖然跟同期歐洲的小麥和燕麥相比,它們的產量已經算是不錯,但畝產一季也就是兩三百公斤,而且對於某些病蟲害的抵抗力非常差勁,時常會出現嚴重歉收……所以,在阿茲特克帝國的盤剝壓榨之下,特斯科科湖沿岸的附屬城邦多半都一窮二白,經常會忍無可忍,悍然發動叛亂――阿茲特克人在墨西哥穀地的統治,從來都沒有穩定過。

    另一方麵,為了應對如此頻繁的高強度戰爭,充分發掘有限的人力資源,阿茲特克人采用類似古希臘城邦的公民兵製度,全民皆兵--仗著每年至少170天的農閑時間,阿茲特克人在城邦內部普及了義務教育和全民軍事訓練。所有的阿茲特克男性公民都要隨身攜帶武器,從15歲開始就一律都要參軍服役。

    並且,為了增加己方軍隊的作戰積極性,阿茲特克人還采取類似秦國的軍功賞爵製:每一位正式服役的士兵,在他成功地俘獲4名俘虜之後,將會被允許授予“精英武士”的頭銜。這時,無論他的出身如何,都可以躋身武士階層,成為脫離生產的職業軍官,類似日本的武士。

    一般來說,精英武士分為3類:雄鷹武士、美洲虎武士和弓箭武士。其中弓箭武士的地位最低,雄鷹戰士的地位最高。在戰爭時期,上述精英武士就會自動成為低級軍官,負責指揮自己的一小隊兵馬。

    由於“精英武士”的數量有限,因此在較大規模的戰爭中,阿茲特克帝國還需征召民兵進行作戰,類似日本的“足輕”--當戰爭爆發的時候,皇帝就會命令各個部落的酋長,召集一定數量的農民,進行簡單的“複習訓練”{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所有民兵在年輕時都受到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他們的農田將由本部落中的其他成員進行管理。而每一個部落也都製定有類似服役表的東西,讓民兵們輪流進行服役。

    阿茲特克軍隊最小的作戰單位是20人小隊,由4至6個小隊所組成的分隊可以執行諸如偵察和奇襲之類的任務。以20人小隊為基本單位,阿茲特克人可以組成更大規模的部隊,如:200人隊,400人隊和800人隊等。再上一級的作戰單位,就是獨立大隊“卡布裏”{capulli},由部落酋長擔任總指揮。在特諾奇蒂特蘭城共有20個“卡布裏”,每5個“卡布裏”又組成了一個更大的單位――軍團。

    整個特諾奇蒂特蘭的軍隊,總共由4個軍團組成,此外還有一支侍奉皇帝的禁衛軍。但是,這些軍團在平時一般都隻搭著一個空架子,光有數千名常備軍官,沒有常備的士兵。所以在戰爭前夕,阿茲特克人必須進行全民動員,才能填滿編製。而在動員完成之後,特諾奇蒂特蘭城可以湊出6萬左右的總兵力。

    至於帝國的另外兩個組成部分,特斯科科城擁有約4萬軍隊,特拉可潘城擁有1萬多軍隊。若是再動員特斯科科湖沿岸的所有附庸城邦,那麽傾盡整個阿茲特克帝國之力,應該可以糾集起20萬大軍

    但是,想要集結起這樣一支大軍,必須要符合兩個前提:

    1、敵人已經打到了特斯科科湖的岸邊,軍隊可以就地抵抗,糧食補給不是問題。否則,以當時的後勤技術條件{沒有車輛、沒有牲口,全靠人力手提肩扛},根本無法支撐一支20萬人的大軍進行長途遠征。

    2、在這種危急情況下,飽受欺淩的諸多附屬國,居然還沒有倒戈叛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單場戰役之中,阿茲特克帝國最多勉強可以湊出10萬軍隊。但是,在超負荷地打完了這樣一場仗之後,無論是勝是負,阿茲特克人都肯定已經是府庫一空、元氣大傷了。

    在特斯科科湖的周邊地區,阿茲特克人還可以借助水運的便利,維持自己的補給線,支撐一支10萬人規模的大軍征戰。而若是要脫離特斯科科湖和墨西哥穀地的範圍,無法借助獨木舟和木筏運輸糧食,那麽,阿茲特克人頂多就隻能組織起兩三萬人的遠征軍了。

    對於沒有馱乘動物和車輛的中美洲印第安人文明來說,由於運輸條件的限製,一旦離開了特斯科科湖,阿茲特克軍隊就隻能完全依靠隨軍的人力來攜帶補給。雖然,一個阿茲特克的搬運工,可以攜帶三十公斤的物品,一天徒步行走二十公裏,但這點物資對於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雪上加霜的是,跟以麥子和稻米為主食的舊大陸軍隊不同,阿茲特克帝國,乃至於整個中美洲文明的所有國度,都是以玉米為主食的,而阿茲特克軍隊的軍糧自然也是玉米棒子。按照現代的營養標準,多吃玉米是很有益於健康的--高纖維、低熱量、低脂肪、豐富的維生素,有利於排泄和減肥。但問題是,對於連吃飽肚子都很困難的古代人來說,考慮這種問題就有點兒太超前了。

    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每一百克玉米能夠提供的熱量,僅有一百克大米的一半左右。所以,跟歐洲和亞洲的軍隊相比,為了攝取同樣的卡路裏,阿茲特克士兵每天需要食用兩倍重量的食物。

    也就是說,阿茲特克軍隊每天消耗的軍糧重量,是同樣規模的中國或歐洲古代軍隊的兩倍。

    如果一名歐洲士兵每天需要吃一磅麵包,那麽同樣體格的阿茲特克士兵就得吃兩磅玉米,然而,阿茲特克人的體力並沒有隨之增長兩倍,甚至還要比歐洲人差一些。如果一名歐洲士兵可以攜帶十天的麵包徒步行軍,那麽阿茲特克士兵就隻能隨身攜帶五天的玉米了。而剩下的口糧在水路不通的情況下,都得指望挑夫來肩挑背扛。如此一來,在古代的運力條件下,對補給線造成的壓力可想而知。

    更何況,歐洲人還有馬車和牛車可以隨軍行動,運載大量的糧食輜重,但印第安人卻連輪子都沒有,一切都得靠民夫來搬運。如此一來,阿茲特克軍隊的活動範圍,就遠比歐洲軍隊要小得多了。

    所以,此時的阿茲特克帝國,在他們擁有的技術條件之下,能夠占據整個墨西哥穀地,再進一步輻射到東西海岸,就已經基本擴張到了地理極限。對於更加遙遠的尤卡坦半島瑪雅城邦,已經是有心無力了。

    鑒於墨西哥穀地的實際地理環境,一般來說,阿茲特克人很少修築城堡或者碉堡,因為浩淼的湖水就是特諾奇蒂特蘭城最好的防禦工事,它曾經抵擋住了除去西班牙人之外的所有進攻者。

    至於那些遠離特諾奇蒂特蘭城的地區,阿茲特克人同樣很少建立常備據點,駐紮軍隊,而是放任當地酋長自治,並且用和親聯姻等手段進行籠絡,有時也會豁免其貢賦。除非對方拒絕臣服,才會出兵討伐。

    唯一的例外,就是在查普特佩克城有一支4000人的阿茲特克常備軍,因為給特諾奇蒂特蘭城提供新鮮雪水的水渠經過這裏,阿茲特克人必須保障自己的飲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