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本經陰符(1)
字數:5727 加入書籤
“本”,是根本的意思;“經”,指規範標準;“陰”是內在的體驗,“符”是外在的表現。“本經”,主要討論精神修養。“陰符”,強調謀略的隱蔽性與變化莫測。本經陰符七術,即養練自己的智識,調動自身因素,運用自身力量去解決外部問題的七種權術。 原典 盛神法五龍。盛神者,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生受於,謂之真人。真人者,與為一而知之者。內修煉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一生,出於化物,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於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謂之化。化有五氣者,誌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心,施德養,無為以包誌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誌。 養誌法靈龜。養誌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誌存而思之。誌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誌衰,誌衰則思不達也。故心氣一則欲不徨,欲不徨則誌意不衰,誌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誌,外以知人。養誌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誌。知人氣盛衰,而養其誌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誌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誌意不實。誌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誌失而心氣虛。誌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一。養誌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誌意實堅。誌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實意法螣蛇。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神策生則誌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神得則凝。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計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無為而求,安靜五髒,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誌慮,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下,不窺牖而見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固誌意,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將欲動變,必先養誌伏意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之形勢。 散勢法鷙鳥。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夫勢散者,心虛誌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故觀其誌意,為度數,乃以揣圖事,盡圓方,齊短長。無間則不行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誌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散者,不以神肅察也。 轉軸距圜法猛獸。轉圜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義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凶,事類不同。故聖人懷此之用,轉圜而求其合。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凶成敗之所終。轉圜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凶。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圜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也。 損兌法靈蓍。損兌者,機危之決也。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兌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之辭也。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誌不亂而意不邪。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兌,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故善損兌者,譬若決水於千仞之堤,轉圓石於萬仞之谿,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譯文 要想使精神旺盛就應該仿效五行之龍。何謂盛神?體中有精、神、魂、魄、誌等五氣,神氣居於首要的統帥位置,心是精神的依托之所,德是神氣的製約。養神的途徑,應該是讓心與大道合一。道,先於地而存在,是混沌元氣的本源。萬物的化育,地的化生,都是由道來完成的。它恢弘無形,化養五氣,在地產生前便形成了。沒人見過它的形容,沒人知道它的姓名,所以隻好將它視作神靈。所以,道是神靈的根源,是世上萬事萬物的母體。因而,人們才能養頤五氣,心才能獲取元氣,才能產生種種外在道術。道術,是心氣向外擴散的表現形式,神是心氣與道術的傳導者。口鼻目耳等九竅和心肝肺等十二髒,是心氣外散的通道,它們的功能反過來又製約著心。生來就具備種種道術的人,叫作真人。真人能與地萬物融為一體。通過內在修養訓練而懂得道術的人,叫作聖人。聖人是通過觸類旁通而掌握道術的。就一般人而言,他們是與元氣並生的,出生後隨著萬物變化而變化。他們懂得權術,是靠感官的學習。有了疑惑,靠心誌思考和感官外察來解決。心誌離開了感官,疑惑便不能通解。若要疑惑通達,就必須養頤五氣,特別是要讓神氣歸於心舍,這一過程就是由惑到知的轉化。在轉化過程中也產生五氣,即誌、思、神、德等,其中神是統領。神情安靜祥和就能養氣。養氣能使五氣和順,誌、思、神、德就不會衰竭,向四方散發威勢,那麽外界局勢就會被我們控製、掌握,什麽事都可以辦到,長存不散,這就叫作神靈般的轉化境界。掌握這種神靈般轉化手段的,就被稱為真人。真人能與地合同為一,抱守元氣而化育萬物萬類,上懷蒼生物之心,下懷大地養物之德,不專注於誌、慮、思、意諸道術而諸道術自生,四周局勢自然被控製。縱橫策士們通曉了這番道理,就能使精神旺盛充沛。神盛之後才能培養誌意。 涵養誌意要效法木然無欲的靈龜。之所以要涵養誌意,是因為心神思慮不暢達的緣故。當人有**時,就一心一意地思慮這種**。所以,誌意是受**驅使的。**過多,就會心神渙散。心神渙散,誌意就會衰退。誌意衰退,思慮就不暢達。所以,心神專一了,**就無從顧及。**無從顧及,誌意就不會衰退。誌意不衰退,思路就會暢通無阻。思慮暢通就會髒氣和通。髒氣和通了,亂氣就不會在胸中煩擾了。所以,在內涵養誌意,在外就會明知別人。養誌,就能心氣通達;知人,就會明確職責、善任善用。想要使用某人,必須先知道他能否養誌,了解他元氣、髒氣的盛衰狀況,觀察他的心誌如何,考察他的理想所在,了解他的才能大。若不養誌,心氣就不穩固。心氣不穩固,思路就不暢達。思路不暢達,誌意就不堅實。誌意不堅實,應對能力就不強。應對能力不強,就會誌氣喪失而心氣虛竭。誌氣喪失心氣虛竭,神氣就會蕩然無存。神氣喪失必然精神恍惚。精神恍惚,心、神、誌三者就不能協調行動。由此可見,涵養誌意,務必從安己去欲開始。自己安定了,誌意就會堅實。誌意堅實了,自己的聲威氣勢就不會分散減弱,神氣就固守於胸中,就可以分散別人的威勢了。 充實意念應效法無處不至的螣蛇。充實意念,就要心平氣和、思慮深遠。心境要平安寧靜,思慮要深遠周到。心境平安寧靜,就會產生神奇謀略;思慮深遠周到,計謀就會成功。奇計產生後心誌就不會煩亂,計謀成功後就沒人能阻擋我們取勝。意誌思慮既定,心境就會順遂平安。心境順遂平安,行為就不會錯亂,神氣就能自得。神氣自得就會精神專注。反之,若智識和心氣客寄體外而不能在心中紮根,奸邪之氣就會乘虛而入糾纏於胸中,陰詐計謀也會攻入心中迷惑我們,那麽就會言不由衷,辯蒼白無力。所以,一定要信守心術,固守真一之氣而不隨流俗。要靜待對方開誠相見,把真心實意向我們傾吐,以把握聽辭觀言的揣情良機。計謀策略,是生死存亡的關鍵。對方不交心給我們,我們的揣情摩意失敗了,那麽得到的信息就不可靠。這樣,錯過了揣情良機,計謀決策就會失誤。那麽我們的意念中就缺少可靠信息和可行計策,虛落空蕩而無憑依。所以,佳謀良策的籌劃,在於充實意念。充實意念,必須從錘煉心術開始。要靜泊無為以處世,使五髒之氣安靜,使六腑之氣和順,使精、神、魂、魄諸氣各安其所,才能做到內視髒腑,反聽體音,使誌意思慮安定,如入太虛神境,以等待神氣往來於體內、心中。由此以觀地開辟之理,洞曉世界萬物造化之功,明見陰陽二氣的交化終始,明察人世社會的治理機要,足不出戶而遍知下事,眼不看窗外而懂自然造化的規律。不見事物而可以為之命名,不走動而可以到達神奇之境,這就叫作明知地陰陽大道,可與神明交通,可應對萬事萬物,而神氣也會安如泰山、永駐我們心中。 分散別人的威勢要效法那蟄伏而養、突然而動的伏熊。分散別人威勢,就要讓神氣充盈於自己的體內。靜心平氣,充實意誌,使神氣歸複於心中,威勢就會充盈於自己體內。威勢充盈就會內心堅實,計謀即定。內心堅實,計謀即定,就無人可以阻擋。沒人可以阻擋我們就必然會分人之威、散人之勢,猶如覆萬物那樣以絕對優勢壓倒對方。這就叫作以堅實去對付他人的虛弱,以有威力去對付無威力,就好比以重砣稱輕物那般輕而易舉。有如此威勢,我們一動,對方必相隨;我們一倡導,對方必然應和。掌握了對方一點,就可以考察、控製對方的其餘方麵。對方的一舉一動、一變一化都像明鏡般擺在我們麵前,他便無法鑽我們的空子。但是,我們還要把對方應和我們的動機、目的等弄清楚,用查lòu dòng、鑽空子的心去明察對方,以免被對方鑽了空子。對方的舉動確實明擺在我們麵前,他的威勢就可以被我們分散。我們要有什麽舉動,一定要先涵養誌意,充實意念,抓住別人的lòu dòng。知道堵塞自己lòu dòng的人,是能夠自養威勢的人。把lòu dòng留給對手的人,是幫助別人蓄養威勢的人。所以,是神存威覆,還是威失敗亡,就看能否製造出對自己有利的形勢。 分散對方的威勢要效法伺機而動的鷙鳥。分散對方的威勢,就要運用我們旺盛的神氣去壓倒對方。運用散勢權術時,一定要瞅準對方的lòu dòng再行動。我們的旺盛神氣使我們的威勢收斂集中,威力大增,再善於利用對方的lòu dòng采取行動,就必定能散對方之勢。威勢被分散的人,心氣虛弱,誌意外泄,意念衰退,威風喪失,精神不能專注,言語不著邊際且漫無中心。所以,要觀察對方誌意的盛衰,衡量對方威勢的程度如何,運用揣摩之術遊他,並采取不同的權謀去謀劃、處理各種難題,察遍有形無形之物以掌握決策信息,衡量長計短謀以求得最佳決策。如若對方沒有間隙lòu dòng可以利用,就難以散其勢,此時必須等待時機,直到找到對方的lòu dòng再動手,一旦動手就能散其威勢。所以,那些善於思索、尋求對方間隙的人,必須善於充盈內髒精氣,善於觀測對方誌意的虛實,抓準時機,不動則已,一動必能散去對方的威勢。行動時,必須隨時掌握對方誌意的虛實,及時了解對方的計謀和對策。總之,威勢是利害成敗的決定因素,是隨機應變的威懾力量。威勢被分散,往往是因為不能夠運用旺盛的神氣去認真考察環境、審視對手的緣故。 轉圓生計要效法威勢無盡的猛獸。轉圓,就是讓計謀像圓體轉動那樣無窮盡地產生。要產生無窮之計,必須具備聖人般的胸懷,去探究那些奇策妙計的特點,並且領會它們,掌握它們,運用它們,從而與神秘難測的地之道合而為一,去論遍萬類事物,去申無窮事物的精微大義。不同的智略計謀,各有自己的特征,有的具有靈活性,有的具有規定性;有的運用在暗處,有的公開實施;有的可致吉祥,有的可招凶災,就像萬事萬類那樣各不相同。所以聖智之士掌握了計謀的特征和用法,像轉動圓體般地生發無窮無盡的計謀,以確定哪個可以合於事情,合於時機。所以聖人能夠與造化地萬物的原氣合而為一,其動作行為中無不與地之道相合,以此而能明察幽暗深微的事物環境。遠地厚不可測知,人間事物形態無窮,各具類別,各有特征。觀察一個人的計謀特征,就可以測知其結果成敗。一般人轉圓出計,有的能導致計謀成功,有的卻導致事情失敗。聖智之士明曉大道,憑此可以預知成敗存亡,所以能從無窮計謀中選取最合事情、最合時宜的計謀來製定切實可行的措施。這裏所的“圓”,是為了迎合別人需要而擺出的種種解決問題的計謀。這裏所的“方”,是指其中最可圓滿解決這一具體問題的措施。所謂從圓到方的“轉化”,是為了考察哪種計謀最合用。接觸實際問題,是為了觀測他人對待這一問題的真實態度。我們探知了所有問題的症結所在,就要抓住關鍵環節,那麽他人所講的解決問題的真情實意就可以接引而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