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坑傳說
字數:1933 加入書籤
吃完飯,一家人閑聊起來.聊著聊著就聊到了寨後的大天坑.說起這個天坑還真是又大又深,真徑約一千米,四周皆是懸崖峭壁,最矮的地方都有二十米高,要想下去隻有垂繩而下,傳說下麵有一條大蛇,加上坑底古樹參天,荊棘遍地,是以沒有人下去.楊翔隨外公多次在天坑邊采藥,對它的神秘很是感興趣.於是問道:
“家公,後山的天坑難道真的沒有人下去過?”
“當然有人下去過,你家公年輕的時候就與寨中的幾個人下去過,,那都是幾十年前的事是,打那後就再也沒有下去過.”外公沒回答,外婆倒是笑著先接過了話.
“啊!家公,您下去過?在下麵看見些什麽?快說說.”對於外公下去過天坑,楊翔很是驚訝,連忙問起了坑底的情況,一旁的李淑婷也是一臉的期待.
看著二小期待的眼色,外公吳光誌微笑道:
“那是我剛好二十歲,與寨裏的夥伴,婷婷的爺爺也是其中之一,那時年輕氣盛,那裏信邪,帶著探險之心找了繩子,在最矮之處的一顆大樹上裝上了滑輪,石大狀的爺力氣大,與吳清平的爺爺負責在上麵拉人,我和婷婷的爺爺,還有李新兵的爺爺三人下到坑底.下麵有幾顆大樹要兩人合臂才圍住,怕是上有千年了,因為有了那幾顆大樹,坑底倒不是那麽難行,也沒見什麽野獸,兔子到是磁到不少,野雞竹雞也時常磁到,此外到是有不少的屍骨,不知道是自然死亡,還是被什家夥吃下的,在西南處有一個直徑二十來米的深潭,潭水碧綠碧綠的,扔了幾塊石頭,覺的水潭很深,其中還有魚.還發現了有人活動的痕跡,有一此處地方象是一處藥圃,其中有許多珍貴的藥材,都是有幾百年的,倒是讓我欣喜不已,要知道我們吳家是醫藥世家,對名貴藥材那是十分渴望的,正因為有了這些藥才,外公我才治好了許多病.後來我們在幾處地方發現了龍衣,也就是蛇蛻的皮,好大好大,有近五十厘寬,由此推斷坑底有一條大蛇,你想直徑差不多二十厘米,那長度到少不下十米,這麽大的蛇吞下一個人那是不在話下,看到這麽大的蛇皮,我們三個嚇和要死,那還敢久留.好在我們去的時候是深秋,氣溫很底,倒是沒有碰到蛇.要是夏天來難保不會遇上,說不定會有人丟掉性命.到打尋之後就再無有下去了.”
聽說坑底有大蛇,楊翔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九龍寨之名的來曆.於是道:“家公,我想起了一件事,興許與此事有關.我記的您說過寨後的九龍洞裏麵傳說有九條龍,不是有‘成蛇鑽樹林,成龍下大海,蛇修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變成龍’之說嗎.按此推理,傳說中的龍就是蛇了,既然在坑底發現的那麽大的蛇皮,興許就是人們傳說中的龍了,想必坑底的潭水是與外想通的.再者坑底有人活動的痕跡,那他們是怎樣進出的,其中肯定是有蹊敲的,隻是人們沒有發現罷了.”
“嗯,翔翔說的不無道理.後來我查閱了家中的資料,才明白,或許坑底的那些痕跡與我們吳家先人有關.咱家吳家以醫傳家,我小的時候聽我爺爺說,咱吳家的先祖是明末大大有名的醫學家吳又可,他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瘟病學說,也就是現代醫學上的傳染病.他提出了一套新的認識,強調這種病屬溫疫,非風非寒,非暑非濕,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於天地間存在有一種異氣感人而至,與傷寒病絕然不同。不論從病因、病機到診斷、治療均有區別,使其與傷寒病分開另論,為溫病學說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溫疫論》。
先祖吳氏生活的明末清初,兵災不斷,饑荒連年,瘟疫肆虐,據載期間全國發生的瘟疫大流行多達三十多次。當時醫學界“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以致投劑無效的現象,強有力地推動他思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他決心探索溫病。“時師誤以傷寒法治之,未嚐見其不殆也”,有因失治不及而死者,有妄用峻補、攻補失序而死者。急病用緩藥、遷延而死者,比比皆是,使吳氏痛心疾首,他通過親身觀察和診病施藥的大量實踐,在繼承前人有關溫病論述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溫病不同於傷寒的係統見解,於1642年編著《溫疫論》,《溫疫論》作為中國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專著貢獻是很大的。其戾氣學說的內容相當全麵。其關於溫病學的真知卓見和診治經驗,豐富了溫病學說的內容,為後來溫病學說的發展和係統化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