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人在旅途

字數:4631   加入書籤

A+A-


    “張家界市所在地,原名大庸。1988年5月18日,國家批準建立了地級大庸市;因“大庸”之名遠不及境內所轄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的知名度高,1994年4月4日,******批準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相傳漢代留侯張良隱居於此而得名。

    上世紀70年代末,張家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奇觀被世人發現,得以開發。1982年9月25日,國家計委行文,將林場所屬範圍定名為“張家界森林公園”。張家界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與一脈相連的索溪峪、天子山、楊家界三大自然保護區組成武陵源,是張家界的核心景區。武陵源地處武陵山脈中段;武陵山脈則橫亙湖南、湖北、貴州、四川等省。唐代詩人王維曾有詩雲:“居人共住武陵源,還以物外起田園。”1984年,時任****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視察此地時將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大風景區命名為“武陵源”

    武陵源境內岩溶地貌發達,石英砂岩峰林峽殼地貌發育更為世界罕見。1988年10月,******公布武陵源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12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將武陵源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地質公園包容了砂石山峰林、方山台寨、天橋石門、障穀溝壑、岩溶峽穀、岩溶洞穴、泉水瀑布、溪流湖泊和沉積、構造、地層剖麵、石生物化石等豐富多彩的地質遺跡。其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的地貌景觀,包存幾乎沒被擾動的原始自然狀態的生態環境與生態係統。

    除武陵源核心景區外,武陵源區有“中華最佳洞府”黃龍洞、“人間瑤池”寶峰湖、國家激流回旋基地,慈利縣有江埡溫泉、萬福溫泉、張家界大峽穀、“小三峽”婁水漂流、有“南五當”之稱的道教聖地五雷山,市區所在地永定區有“張家界新傳奇”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百裏畫廊”茅岩河漂流、土家風情園、老院子、大庸府城、“江南名刹”普光禪寺,桑植縣有“亞洲第一大洞”九天洞、賀龍故居紀念館、千年古鎮苦竹寨(南接青安坪,北鄰九天洞)、峰巒溪國家森林公園。”

    旅遊車上年輕美麗的導遊小姐介紹張家界的情況。而國上坐的卻是乾城民中510班的學生。年輕的班主任很注重勞逸結合,說是身為湘西人若是沒有遊過張家界就不算是湘西人,於是有了這次張家界之遊。

    “請問導遊小姐,為什麽要叫張家界,而不叫張家坪,張家衝?”求知的同學問道。

    “啊!為什麽叫張家界?”導遊小姐俏臉泛紅,顯然她還從來沒有在這個:“界”字上下功夫,是啊,誰會置疑這個問題。她倒是個開朗的人,“對不起,這位同學,我還真不知道為什麽會用這個界字。回去以後一定要查查資料。”

    班主任溫馨見有些冷場,便笑道:“楊翔。你號稱百科書,這個問題你來回答。”

    出發前,楊翔還真是在電腦上查了一下有關張家界的介紹,便在眾人期盼的目光中尾尾道來:“‘界’”的市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領屬界限,一是指高山。清代道光版《永定縣誌》記載:“無事溪發源於張家界。”民國版《慈利縣誌》記載:“索溪上源於張家界。”此處張家界,指的是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帶。張家界之名,最早見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張氏族譜》序言。序言的作者叫張再昌,是永定衛大庸所指揮使張萬聰的第6代孫。明弘治年間(1488-1506年),朝廷見張萬聰鎮守有功,將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一帶“山林之地”作為封地賞賜給他。他於是舉家上山守業經營。

    明崇禎三年(1630年),張萬聰的第6代孫張再弘被賜團官,且設衙署於此。這一帶成為張氏世襲領地,被叫成了“張家界”。截止到20世紀末,張氏子孫在此已曆17代,人口近千人。另一種說話是:相傳西漢留侯張良當年再次隱居,終老後葬在水繞四門,因此很早的時候這裏就叫張家界了。”

    “好!不愧是大名鼎鼎的活百科書。說的有條有理。那你再說一說有關張家界的,也好解路途無趣。”溫馨拍手道。

    “啊,還要說,為什麽又是我?”楊翔沒想到班主任還要自已說,這不是導遊的活嗎?

    “楊翔同學你就說說吧,可不要叫眾人失望哦,也讓我長長見識。”導遊小姐對於楊翔的強聞博記十分的配服。倒是非常他再說說,說不定在以後還用的上呢。

    勝情難卻,於是想了想道:“張家界原來叫大庸,是古庸國所。1949年,大庸、桑植兩縣則於屬永順專區管轄,後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82年,建立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填補了中國沒有國家公園的空白。1985年5月24日,******批準撤銷大庸縣,設立大庸市(縣級),以原大庸縣的行政區域為大庸市的行政區域。1988年,******批準將大庸市升為地級,設立永定區、武陵源區,將原常德市的慈利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縣劃歸大庸市。1994年4月4日,******批準將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邇而得名。湘西自古就是多民族雜居處,有有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壯族、瑤族、彝族、滿族、侗族、高山族、維吾爾族、布依族、土族、布朗族、水族、黎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其中以苗族土家族為最。說到苗族我一個有越的發現:大家都知道外中稱中國為“china”

    皆因中國瓷器之故,其實這隻是一種說法而已。china按拚音作為‘支那’影視中日本人常常這樣稱呼中國。‘支那’一詞最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在唐末時被音譯成中文,也作脂那、至那等。唐代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雲;‘西國名大唐為支那者,直是其名,並無別義’。中國便用“china”這個英文名稱始於1912年,但支那,其實一直就是西方人對中國的稱呼。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就有“cina”詞,那時中國秦朝還未建立。china代指中國是後來的說法。當代‘屈學八怪’之一的林河認為,印度梵語中的china指的就是中國南方的粳米民族。印度人就是依照粳米民族的語言稱他們們支那。在中國南方有那一個民族才是粳米民族呢?這個民族必須是農業比較先進、擁有相當的民族人口、支那一詞在其民族語言中要有恰當的解釋。”

    “苗族,是苗族,苗族語言中就有子臘一詞,好地方還是叫子臘的。”一同學應道。

    “不錯,就是苗族!翻開中國的曆史,涿鹿之戰後,占據中原地區最早、最廣泛的苗族開始從黃河流域南遷,居住在鄱陽湖和洞庭湖,雲貴等地形成據有中國南方大片土地的‘三苗’。苗族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是中國南方民族的主體。由於地理原因,在炎黃至先秦時期,古印度與南方的苗族的接解必然發生在中原文化之前,如此印度史詩裏的‘支那’必然首先會是指古印度人接觸的中國南方,後來才推麵泛指中國。苗族是地地球上最早訓服水牛大耕田的民族之一,曆史上也正因為這個民族發達的農業而被稱為苗族。

    現在湘西和黔東地區,叫‘子臘’的地名有幾十處,叫‘臘乙’、‘板臘’等地名更是不計其數。苗語‘臘’(那)意為水稻田,苗族成語‘記鬥記臘’就是指旱地和水男,引申為人包間的意思。子臘意為水男之鄉,大片水田,與支那同音。

    以上種種,難道是巧合?如果是巧合,其間的邏輯性作何解釋?如果不是巧合,那麽是不是可以認為古印度梵文中‘支那’源於古苗語中的子臘?由於水稻也可能是這一時期傳到國外的。黃中模教授對於支那的考證認為,古印度是通過發明家絲綢之路與三苗文化盛行的中國南方關係密切,史詩裏的‘支那’即古苗語‘了臘’。當然這隻是一家之言。”

    眾人無不被楊翔淵博的知識所折服。沒想到身邊一些常見的地名竟然與外國人稱呼中國有關,想一想還有些道理。

    “啪,啪,啪。”

    先是班主溫馨拍起了手掌,緊接著全車的人都拍起了手掌。對於這樣妖異的學生,溫馨感到十分的自豪。

    導遊小姐邁著蓮步來到了楊翔身旁,眼波明媚地道:“帥哥,能告訴你叫什麽名字嗎?”

    導遊小姐是一位十分會打扮的女性,白色西服短袖小外套,內搭純白背心,白色七分褲,裸色高跟鞋,白色手包,白色絲巾,一身白色的服飾,身上漂蕩著淡淡的香,讓人聞著很舒服。讓人很難拒絕。當然楊翔也不例外。

    “楊翔。”

    “楊翔,好名字,能和你交朋友嗎?”

    “當然。”

    “即然是朋友,那你是不是應該把你的電話號碼告訴我。”

    “134*******.”

    “ok!”導遊小姐飛快地記在了手機上並進行了回撥,聽見楊翔身上響起了鈴聲,作了一個ok的手勢。

    “我姓名和聯係方式你應該知道吧?”

    楊翔點頭表示知道,出發前老師把這次出遊的有關聯係方式再三交待過了。導遊的電話號碼當然是重點了。

    交上這麽一位陽光帥氣,還知識淵博的朋友,李靜十分的高興,英雄愛美女,美女也是愛英雄的。

    在美女導遊的主持下,一路上是歡歌笑語,三個小時的車程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先是吃了午飯,然後開始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