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戰必攻城 (一)
字數:3609 加入書籤
主將都已經這樣了,就什麽都不用說了,每個人都走向各自守衛的城門。
所謂戰友,就是在戰場上同生共死的夥伴。
梅免發動了進攻,伊闕戰役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講,古代的戰爭史,也是一部城池的攻防史。
幾千年來,“攻城拔寨”是曆來戰爭的直接目標和關鍵動機。隨著戰事迭起,攻防相生,城池也因此成為最大最重要的戰爭舞台。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紛爭,群雄並起,戰爭極其頻繁,也因此形成了各諸侯國割據自立的多中心城池築城體係,僅《春秋》、《左傳》、《國語》提及的城邑地名就達千餘座。據不完全統計,僅戰國時期較大規模作戰行動就有230多次,其中2/3以上和攻城有關。根據《孫子·謀攻》中“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的說法推斷,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攻城往往會伴隨著極高、極可怕的傷亡率。但這也同時說明當時的守城戰術和器具,必然非常完備和發達。因此,有兵聖之稱的孫子,也認為攻城是萬不得已的“下下策”,並告誡道:“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對此,同時代的墨子也持相同觀點,並利用自己掌握的“完美守城攻略”,四處推行自己的“非攻”理念。在他的著作《墨子》中第十四、十五卷就專門介紹了守城的裝備、戰術、要點,共二十篇。雖然目前僅存十一篇,可已經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冷兵器時代的城池防守之術。
從軍事博弈的發展脈絡看,曆代中原統治者,之所以都特別偏愛建立在城池防守基礎上的“非攻”軍事防禦手段,也許正是得益於築城技術的高度發達和城防之術的極高效率。於是,專守待敵、後發製人的“築城防禦”軍事思想大行其道,並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曆史文明的走向。從秦始皇修築萬裏長城開始至今,無論是曆代對於長城防線的高度重視,還是今天我們依然用“鋼鐵長城”來形容我們的國防理念,都足以說明這種以城牆為基礎的戰略防禦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是多麽重要、多麽深遠。
當然,這種“被動防禦”的軍事思想形成,除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平和民族性格因素外,還與中原民族的生存環境和經濟特征是分不開的。中原民族的農耕經濟,自然離不開長江、黃河廣大流域的沃土滋養,中原民族已經習慣了定居的安樂和富足,自然不會,也不願像遊牧民族那樣遊擊爭鬥。而平原之上,無險可守,要守衛自己的領土,保護自己的家園,特別是針對遊牧騎兵部隊騷擾的最好辦法,自然是建造堅固的城牆堡壘。
同時,高大的城牆還能提供防洪水、防強盜、防猛獸等多重安全功能。“四塞以為固”的中國,也因此能夠在四四方方的城牆庇護下,碼著四四方方的文字,邁著四四方方的腳步,從容又體麵地延續著一種輝煌而偉大的黃色文明。
中國人對於城池的偏愛,除卻以上諸多因素外,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心理原因,那就是自信。這種自信,是建立在人口盛昌、經濟繁榮和文明發達的多重基礎上。換句話說,築城的底氣在於“建”得起、“防”得好、“守”得住。正如我們喜歡用“固若金湯”來形容防守,或者愛唱“萬裏長城永不倒”一樣,這些都是這種民族集體自豪心理的微妙寫照。因為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無論是城池的建築還是防護,都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產物,不是誰都能修得起,更談不上修得足夠好。而要消解來勢洶洶的侵犯之敵,除卻厚厚的城牆外,有著高度文明和發達經濟的守城一方,自然擁有更多“後發製人”的技術法寶。
中國早期的城池,絕大多數是土築。因此在中國古代曆史的絕大多數時間裏,城池都是一副黃禿禿的模樣。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們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版築的技術。所謂版築,就是築牆時用兩塊木板(版)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後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築(搗)緊,築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牆。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版築的技術更是大大提高,普遍采用懸版夯築法,即用木棍穿過兩側夾板,以繩索固定取直,中間填土夯實,《詩經》中的“其繩則直,縮版以載”,說的便是這種方法。用這種版築技術築成的城牆,比以往更結實,因此可以取消舊法中兩側的護城坡,從而增加城牆的攀爬難度。當時有的城牆還采用土坯(單塊土坯尺寸約為1米×0.4米×0.2米)壘砌,上下交錯疊壓,以此提高牆體的密度和強度。
大多數的土城牆,為保證牢固度和強度,隻能往高、大、厚上靠攏。譬如兩千多年前齊國的都城臨淄,城牆寬度就達20米,楚國都城郢的牆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厚度,其抗擊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為保險起見,在高大厚實的城牆外,與城牆平行的還有人工挖掘的寬深壕塹(也可以引注河水,成為護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環周的護溝壕,通常寬度達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過,土城也有土城的好處,那就是容易修補。
從軍事防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城池的構築,可謂布局精妙,機關重重。在高大的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有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稱作雉堞,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風孔,用來保護牆體。內側矮牆稱為女牆,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護欄作用,防止士兵往來行走時跌下。此外,城牆內部也都修有環城馬路和登城道。
城牆每座城門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樓,這是城牆頂上精致美觀的高層建築,平日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而在高大的牆體外側,每隔一定距離,還會有凸出於牆體外側的一段,這就是馬麵(又稱敵台、墩台、牆台)。馬麵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麵而得名。馬麵的使用是為了與城牆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麵攻擊敵人。它的一般寬度為12~20米,凸出牆體外表麵8~12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守城錄·守城機要》中記載:“馬麵,舊製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時代,這個距離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內。
為了增強馬麵的防禦和戰爭能力,在馬麵之上一般都建有敵樓,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儲藏武器,使城牆的防禦性能發揮到最高點。戰時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築的特點,觀望敵人,觀察敵情,防止敵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憑借敵樓從正麵及左右兩樓間三個方麵的交叉火力,狙擊敵人,隨時點線相連,編織嚴密的高空火力網,是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城牆四角的角台,各建樓櫓一座,名為角樓。角樓的朝向與大牆呈135度角,樓的高度、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戰時,角樓內的守禦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
從軍事進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環節,自然是城門。因此城池的設計者自然會對其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其防禦能力。規模小一點的城池,一般是設置懸門或吊橋,而大一些的城池,則要設置甕城。甕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專為保衛城門而設的小城。《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甕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麵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詩經·鄭風·出其東門》雲:“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闉闍”,指的便是甕城。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城池的城防技術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由城牆、城樓、護城河、馬麵、敵樓、角樓、甕城等組成的立體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成熟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