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劉病已當為帝(七)
字數:4631 加入書籤
你弟弟孺卿跟隨皇上去祭祀河東土神,有個很有權勢的宦官與駙馬爭船,把駙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
(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那個害死了駙馬的宦官,這個人畏罪逃跑了,他抓捕不到,因害怕犯法而服毒自殺。
我離開長安的時候,你的母親已去世,我送葬到陽陵。
你的夫人年紀還輕,聽說已改嫁了,
家中隻有兩個妹妹,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如今又過了十多年,他們的生死都不知。
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長久地像這樣折磨自己!
我剛投降時,精神恍惚,幾乎要發狂,自己深感對不起漢朝,加上老母被拘禁,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過當時我李陵呢!
並且皇上年紀大了,法令隨時變更,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有幾十家,安危不可預料。
你還打算為誰守節呢?希望你聽從我的勸告,不要再怎麽糊塗下去了!”
蘇武說:“我們父子對朝廷並無功勞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官職升到列將,爵位封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親近之臣,心裏早就願意為朝廷犧牲一切。
現在得到犧牲自己以效忠國家(的機會),即使受到斧鉞和湯鑊這樣的極刑,我也心甘情願。
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兒子侍奉父親,兒子為父親而死,沒有什麽可遺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說了!”
李陵與蘇武共飲了幾天,又說:“你一定要聽從我的話。”
蘇武說:“我料定自己已經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麽就請結束今天的酒樂,讓我死在你的麵前!”
李陵見蘇武對漢朝如此忠誠,慨然長歎道:“啊,義士!我李陵與衛律罪孽深重,無以複加!”
於是眼淚直流,浸濕了衣襟,告別蘇武而去。
李陵不好意思親自送禮物給蘇武,讓他的妻子賜給蘇武幾十頭牛羊。
後來李陵又到北海,對蘇武說:“邊界上抓住了雲中郡的一個俘虜,說漢朝那邊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喪服,說是皇上死了為他服喪。”
蘇武聽到這個消息,麵向南放聲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達幾月之久。
漢昭帝登位幾年後,匈奴和漢朝達成和議。
漢朝向單於尋問蘇武等人的信息,匈奴單於撒謊說蘇武已死。
後來漢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請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見到了漢使,原原本本地述說了幾年來在匈奴的情況。
告訴漢朝使者要他對單於說:“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獵,射得一隻大雁,腳上係著帛書,上麵說蘇武等人在北海。”
漢朝使者萬分高興,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備單於。
單於和他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對漢使懷有歉意的說:“蘇武等人的確還活著。”
於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蘇武祝賀,說:“今天你回歸漢朝,在匈奴中揚名,你的功績顯赫。
即使古代史書所記載的事跡,圖畫所繪的人物,怎能超過你!
我李陵雖然無能和膽怯,假如漢廷姑且寬恕我的罪過,不殺我的老母,使我能實現在奇恥大辱下積蓄已久的誌願,這就同曹沫在柯邑訂盟可能差不多,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記的!
曹沫在柯邑訂盟典故出自於春秋時期
當時魯莊公喜愛力士,曹沫便因勇猛有力在魯國任職。
後來曹沫擔任將軍,與齊國交戰,三戰三敗。
魯莊公懼怕齊國,便想與齊國求和。
齊桓公決定與魯莊公在柯邑設壇結盟。
曹沫對莊公說:“齊國進攻魯國的軍隊已到城下。現在,城池即將被攻破,您不準備保衛魯國嗎?”
莊公說:“唉!我能有什麽辦法,我真是活著還不如死!”
曹沫說:“既然這樣,那麽大王您就對付齊國的國君,我來對付齊國的臣子。”
到了會盟的時候,兩國國君登上盟壇。
曹沫手握出鞘的寶劍走了進去,在壇上逼近齊桓公,說:“請問大王還打算進攻嗎?”
管仲說“如果是這樣,您有什麽要求呢?”
曹沫說:“希望齊國歸還魯國汶陽的田地。”
管仲對桓公說:“您還是答應他吧。“
齊桓公便答應了曹沫的要求。
曹沫請求結盟,齊桓公就與魯國締結了盟約。
等曹沫棄劍回到座位,旁邊的大臣勸說恒公,
剛才您是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訂立盟約,現在應該立即棄約討伐魯國。
管仲勸說齊桓公不要隨便背棄承諾,應該信守諾言。
齊桓公後來成為春秋五霸,就是依靠從柯邑締結盟約開始建立起來的良好信用。
這裏李陵用此典故來說明自己本來是希望能像曹沫一樣戴罪立功,重返漢朝的。
沒想到漢武帝卻逮捕殺戮我的全家,成為當世的奇恥大辱,我還再顧念什麽呢?
算了吧,讓你了解我的心罷了!我已成異國之人,這一別就永遠隔絕了!”
李陵流著淚唱了幾支歌,於是同蘇武永別。
單於召集蘇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經投降和死亡的,總共跟隨蘇武回來的有九人。
蘇武於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長安。
昭帝下令叫蘇武帶一份祭品去拜謁武帝的陵墓和祠廟。
任命蘇武做典屬國,俸祿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官田二頃,住宅一處。
常惠、徐聖、趙終根都任命為皇帝的侍衛官,賜給絲綢各二百匹。其餘六人,都到了退休的年齡,於是讓他們各自回家,賜錢每人十萬,終身免除徭役。
常惠經過這些年的磨爍,整個人如同寶劍一般鋒芒畢露,後來也做出了很大的功績。
蘇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當初壯年出使,等到回來,胡須頭發全都白了。
蘇武歸漢第二年,上官桀、子安與桑弘羊及燕王等人謀反,蘇武的兒子蘇元因參與上官安的陰謀,而被處死。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上官桀父子屢次把霍光的過失記下交給燕王,使燕王上書給皇帝,告發霍光。
又說蘇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朝廷後,卻隻做了個典屬國。
而大將軍屬下的長史官並無功勞,卻被提升為搜粟都尉。
用這些事例說明霍光這個人專權放肆。
等到燕王等人謀反,被殺,追查處治同謀的人,蘇武一向與上官桀、桑弘羊有舊交,
燕王又因蘇武功高而官小數次上書,替他抱不平,他的親兒子又參與了謀反,主管刑獄的官員上書請求逮捕蘇武。
霍光把刑獄官的奏章擱置起來,並沒有冶他的罪,隻免去了蘇武的官職。
過了這麽長時間,霍光看到燕王,上官父子造反的影響已經消除殆盡,才算把蘇武重新啟用了。
這個執政班子,算是在朝中的精銳盡出了。
但是,實際決策權在霍光、張安世、田延年和丙吉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