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格殺勿論
字數:2852 加入書籤
霍光聽後“心花怒放“。丙吉推薦的這小子真不賴,他能說出“其實打匈奴的事情,‘打’很容易,但絕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找’上麵了這種話,戰略眼光不錯;能夠為十五萬大軍籌備大半年軍需,財政手腕也不錯;最重要的是足夠低調,對不該自己管的事情從來不插嘴也不表態,一點兒不討人厭,還捎帶著會拍馬屁,簡直是個全才!
這個時候,老將趙充國發話了:“大司馬,皇上,大司農說的很對,打匈奴容易找匈奴難,根據我長期在外作戰的經驗,八個月時間得有至少七個月是在找,這都找不到,那就是再來一年也白扯,匈奴肯定是往大草原的深處躲藏了。所以時間'綽綽有餘',運氣好的,仨月就拔了匈奴單於王庭(首都)了。”
趙充國經驗最足,霍光聽後也表示讚同:“那麽,從來到回,來年五月必須回來。”
這潛台詞是,要是不回來,這場仗就不好辦了……
劉病已慨然道:“接下來,說說我們這次的目標。有兩個,第一,削弱匈奴國力,多殺人,多搶牛羊,能殺多少殺多少,能搶多少搶多少。能端了單於王庭最好,端不了也不必在意。第二,宣揚我大漢國威,所以這次挑選的都是'精兵良將',一定要打的漂亮。”
“且慢——”韓增舉手發話了,“咱不是替烏孫國解憂公主出氣去的麽?”
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冷笑:“純屬借口而已。到了烏孫和匈奴邊境以後,馬上就裝樣子調停一下,之後不管匈奴是否停戰,我們都打過去!”
事實上,後世曆史學家們憑著良心,對於這次漢匈大戰的正義性都不大看好。漢朝出兵的理由是“解憂公主被羞辱,烏孫國求救,且匈奴數次侵犯我國邊疆”,都是純屬借口,至於後來,追到匈奴國境內1800餘裏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甚至連匈奴王派來求和的使者都殺了,這根本就不是“保護公主和邊疆”的問題了。匈奴老百姓也是爹生娘養先生教的,難道都調戲公主、都侵犯邊境了?所以說白了,大漢這次就是想揍他而已,跟幾十年前,匈奴想揍我們不需要理由是一個道理。
公理和強權從來就是說不清楚的東西,然而大漢幾十萬軍隊的最高統帥說誰不對,誰就輕易對不了,這就是戰爭。
隨後,劉病已幹脆頒布命令:“你們到了國境以後,不用跟他們廢話,也不準許求和,但凡不是穿大漢和烏孫軍服的,格殺勿論就是了!”
皇帝陛下竟然下出這種命令來,所有人都覺得有些吃驚。
其實說實話,漢朝的軍功是按照斬首數量來定的,開始需要的腦袋比較少,但從第八級爵位開始,每一千顆腦袋升一級爵位,最高不超過關內侯,因此為了升官兒發財,邊關上的將士通常都謊報斬首數量,甚至殺掉俘虜和無辜的婦女兒童湊數,這是當時將軍們“心照不宣“的秘密。
可“光天化日“下達“不準求和、格殺勿論”命令的,皇帝陛下是頭一個。這種命令連孝武皇帝劉徹也沒下過,所以後人都把本始二年的這場戰爭看做漢朝新一輪強硬政策、甚至是對外侵略的開始。
“軍令如山“,在場的將軍和高參們都不敢反對。然而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有點不幹了。
“皇帝陛下,臣光有話要說,軍事上的事情我不懂,但我覺得殺掉敵人的士兵也就算了,'格殺勿論',沒必要吧?”
劉病已道:“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您根本不了解匈奴,那些人下了馬是老百姓,騎上馬拿起刀就都是兵!不殺他們,等幾十年以後緩過來了,我們能打的將軍都死光了,到時候受欺負的還是大漢!”
劉病已停頓了一會,又道:“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您也應該看過宮裏收藏的曆史記錄和往來的國書,自從高祖皇帝開始,匈奴侵略我們多少次已經數不清,光是'慘絕人寰'的屠城就七次,不赦一人不取一物啊!逼得曆代先帝都要從內地大量征調百姓去戍邊,他們殺我們老婆孩子的時候,可曾有過半句理由!”
沒錯,“格殺勿論”的命令是皇帝下的,但皇帝陛下的命令隻是這股子巨大仇恨的代表罷了。
大漢和匈奴的仇恨,早就不是一句“算了”就能解決的事情。
自從高祖皇帝年間冒頓單於開始入寇算起,雙方就開始互相仇恨,高祖皇帝禦駕親征被冒頓單於的四十萬鐵騎圍困於白登山,靠賂賄單於的老婆才突圍而去;高祖皇帝剛死,冒頓單於就寫書信來調戲呂後,文、景皇帝期間,匈奴也不斷入寇,邊關軍民死傷無數,十餘名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戰死沙場,連甘泉宮也幾次報警,這些“深仇大恨“,可以數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地恨下去,直到一方徹底消失為止。
劉病已多麽聰明的一個人,他聯想到後世的“野豬皮”努爾哈赤,他的祖父和父親被明軍誤殺,本來他也要死了,他連忙表忠心,願意作明朝的獵狗,向明軍“搖尾乞憐”的活了下來。
他這個人有幾分本事,又善於演戲,逐漸取得李成梁的信任。後來李成梁看他有點委屈,還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複給都督敕書,他利用這些資源逐漸統一了建州各部,隨著實力雄厚起來,“這條被農夫救活的蛇”開始反噬主人,發布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正式開始明清之間的戰爭。
明朝對努爾哈赤的一念之仁,給自己找了一個掘墓人,自己可不能再犯這種錯誤。
洋人的戰爭論裏麵也說過:在像戰爭這樣危險的事情中,由仁慈而產生的錯誤思想是最為有害的。不顧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對方不同樣做的同時,必然會取得優勢。由於厭惡暴力而忽視其性質的做法是毫無益處,甚至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