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教子一經

字數:2757   加入書籤

A+A-




    察舉製度通常要經過這樣一些程序:一個年輕人必須先進入太學讀書,根據畢業考試的成績分成甲乙二科,甲科出身稱為“郎”,留在皇宮中擔任侍衛;乙科出身稱為“吏”,回到家鄉擔任地方官的僚屬。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和實習後,才由中央或地方的官員,根據他們的各方麵表現進行舉薦,最後再經過一次考試,合格者才能正式走上仕途,為官從政。

    相對於先秦時期,以血緣為基礎的世襲製和分封製,察舉製度顯然是一大進步。因為從原則上說,它的政權是麵向所有讀書人開放的,而且選官標準又是以德才為基礎,所以基本上打破了由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麵。

    然而,這看上去既合理又公正的一套選官製度,事實上卻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大多數人根本讀不起書。此時的書籍都寫在竹或帛上,一片竹簡最多隻能寫二十來字,傳抄既費時又費力,更不便於攜帶和流通;帛雖然沒有這些問題,可它是昂貴的絲織品,用它來書寫,成本又太過高昂。(前文提過,劉病已發明出了紙張,但尚未在社會上大規模普及紙張和雕刻技術)

    如果是出生在書香門第的人,家中藏書豐富,要做到“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也不是什麽難事。可要是出生在沒有藏書的普通人家,為了讀幾本書,往往就要跋涉千裏、尋師訪友,其讀書求學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時的官職雖然是不可世襲的,但是“書籍”卻是可以世襲的,因此詩書傳家的家庭就具有了某種“壟斷性優勢”。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隻要占有“知識和學問”這種稀缺資源,就能比較輕易地獲得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換言之,一個讀書人的家庭,很容易就可以變成一個做官的家庭,變成一個有錢有勢的家庭。所謂“黃金滿篋,不如遺子一經”,正是這種情況的鮮明寫照。

    家族中隻要有人當過郡太守,擁有過察舉之權,那麽經他察舉進入仕途的人就成了他的門生故吏。這些人將來一旦在政治上得意,通常都會回過頭來報恩,也察舉他“恩師”的後人。因此在一個家族中,隻要先輩曾察舉過別人,他的子孫被察舉的可能性,自然就遠遠大於普通人。久而久之,每個郡中就會有那麽一兩個家族,幾乎永遠占有“孝廉”的名額。這樣的家族慢慢就具有了後世所謂的“郡望”,形成了高高在上、擁有特權的“士族門第”。

    察舉製度本意是在消滅特權、破除世襲,不料到頭來又造成了新的特權階層和另一種變相的世襲。

    到了東漢末年,察舉製度已經“流弊叢生”、不堪一用了。選舉出來的都是“名不副實”的人,既無才又無德。就像桓、靈帝之際,民間歌謠所唱的那樣“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成了一個莫大的諷刺!

    劉病已又想到一個問題,能否將察舉製度改成九品中正製呢?

    曆史進入到三國混戰的時期,兩漢察舉製度敗壞,新的選官製度自然就應運而生。這項新製度就是曹操於漢獻帝建安年間所創立的“九品中正製”。

    曹操是一個亂世梟雄,他的政治作風務實而功利、重才而輕德,所以選拔的都是具有實際能力,能夠對現實政治做出貢獻的人。正是所謂的“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促,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

    正如上述,此項製度本來也隻是曹操創建的一種臨時性的行政措施,卻一直沿用下來,等到後來曹丕篡漢登基,接受陳群的建議,便將其正式確立為政府的官員選拔製度。從延康元年(公元220年)起,在兩漢延續了四百年的察舉製度徹底終結,“九品中正製”全麵頒行,此後一直被魏晉南北朝沿襲,曆時又達四百年之久。

    所謂九品中正製,是中央政府於州郡中特置“中正”之官,專門擔任選舉之責、品評地方人物,分其為三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人才評選的標準有三:一、“薄伐”(家世出身);二、“狀”(才德行狀與政績表現);三、“品”(人品優劣)。人物的品級評定後,再由各級中正官依次上報,最後報告中央司徒府。

    當年,曹操創建這項製度的初衷,是為了矯正漢末察舉製度,徒以名德標榜、不務實際的毛病,進而“杜絕朋黨”、“破除門閥”,加強曹魏中樞政權的力量。可誰知施行不過數十年後,產生的流弊比之兩漢察舉製,便有“過之而無不及”。

    九品中正製最致命的缺陷,就在於一切都取決於“中正官”的一己愛憎和個人好惡,選擇人才雖然有一個表麵上的標準,但這套標準卻很難做到真正客觀,更無法量化,最終仍然是以中正官的個人意誌為轉移。

    於是九品中正製便滋生了“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一人之身,旬日異狀”等種種弊端,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等社會局麵。最後,真正的人才“湮沒無聞”,政治權力被門閥世族完全壟斷,特權階層“奢侈無度“,官場腐敗叢生,吏治一團黑暗。

    後來西晉的”八王之亂“及”五胡鬧中原“,和長達三百年的南北朝亂世,九品中正製的推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劉病已決定不采用這種製度,但是以九級來製定官員的等級,比照現行製度似有可取之處。

    九品中正製一直沿襲到了隋朝初年,至楊堅執政中期才被罷廢。大業年間,隋煬帝楊廣創設了“進士科”,令天下士人“投牒自進”,由朝廷舉行策試,後又改試詩賦。這就是科舉製的開端。

    科舉製雖由隋煬帝始創,但不久便遭逢戰亂,實際上並未得到真正有效的施行。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時期,科舉製才得以正式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