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社稷基石
字數:3264 加入書籤
想要毀滅這個可怕的怪獸,蠻來那是愚蠢的行為。
作為一個仁德天子,遇到了喜事,賞賜天下子民,那是為政者的本分。
於是,在秦代強盛無比,能左右國家大政,甚至決定國家意誌的軍功勳爵名田宅製度,在曆代漢家天子的這一套組合拳下,迅速衰亡。
太宗孝文皇帝時期,更是采納了晁錯建議,準許民間商家和豪強輸粟捐爵,給了軍功勳爵名田宅製度致命一擊。
有錢人紛紛“慷慨解囊”,然後捧了個什麽五大夫一類的,在秦代隻有在戰場上才能得到的爵位,“歡天喜地”的回家等著,然後才發現朝廷擺了他們一道。
於是,軍功勳爵名田宅製度的基礎被粉碎,龐大的軍事利益集團“分崩瓦解”,槍杆子終於被漢家天子牢牢抓在了自己手裏。
正是徹底擊垮了軍功勳爵名田宅製度,孝景皇帝才敢動手削藩,否則,軍隊裏軍頭林立,想要削藩,還不得先把軍頭們給拉攏?哪能跟現在這樣,天子想做的事情,沒人能攔阻!
所以,當曆史發展到現在,秦代的軍功勳貴集團已經消亡,不再是國家基礎與統治階級的根本。取而代之的是,自太宗孝文皇帝一直以來傾力扶持的小地主自耕農階級。
太宗孝文皇帝曾想造一個園子,發現需要十戶中人之家的家資,後果斷就不造了。
這其中透露出來的意味,不止是節儉那麽簡單,而是漢家天子開始扶持小地主,自耕農階級的政治表態。
無疑,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正所謂“有恒產者,有恒心!”
任何一個政權的穩定,基礎都是中產階級的數量。中產階級數量占多數,社會就穩定,天下就安定。
反之,則是王朝末日,天下即將大亂的征兆。
後世的唐宋明無一例外。就是在大漢皇朝過去兩千多年後,所謂的“人類希望”,“自由燈塔帝國”的支柱也是中產階級。
而長漂的大多數成員,都是來自於中產階級。佃農跟奴仆能有口飯吃就不錯了,哪裏來的機會讀書識字?
至於富豪之家,就不需要長漂了。漢室專門為這些人,設置了一個貲官體製。所謂的貲官,就是捐官,他們可以選擇捐錢,來獲得一個侍中一類的侍從官身份,進而進入政壇。
所以,長漂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必然是小農自耕民與小地主。
而且,每一個長漂最起碼都能讀書識字的,在他們中間“出類拔萃“,說是“博學多才”,“學富五車”也算不誇張。而這自然意味著,他們是小地主自耕農階級裏的精英。
這些人隻要回到家鄉,憑借著能讀書識字,再加上見過世麵,懂得天下大勢等等這些長處,每一個都可能成為地方的名人。按道理來說,他們應該是社稷的基石。但現在卻因為長期漂泊在長安,沒有晉身的機會,而可能對朝廷產生怨恨……
劉病已曾經在很早之前,就想過科舉的種種問題,因此,劉病已並非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種種細節與方麵早已經過無數次推敲。
首先會設置一個初試,先考應考者的識字水平,能默寫出任意一篇先賢文章,並能寫下一篇自己見解的,就算通過!
這題是語文考試,基本上能默寫出一篇先賢文章,並且還能有所闡發的,肯定屬於知識分子了。
接下來是複試,會出三道題來考應考者的算術水平,答對者進入下一輪……連個算術都不會的人,劉病已肯定不會要,數學是一切的根基,連數學都不會,要你何用?三道題中第一題,基本會是送分題,可以在《九章算術》中找到類似的內容,第二題是前世小學六年級的一般內容,對這時代的人來說,可就有些難度;至於第三題,劉病已打算采用前世小學奧賽的難度,來黑這些侯選者一把。
最後朕會親自接見,所有通過前兩輪的應考者,通過交談,提問的方式從中選出二十人……
劉病已是第一個吃河豚的,因此隻能小心再小心,謹慎再謹慎,就算證實河豚有毒,也能果斷吐出來不是?
實際上,劉病已也清楚,他搞出來的這個考舉,一開始肯定是輪不到,那些真正流連長安的寒門子弟染指的!想一步到位,將後世的科舉複製到這西元前的時代,開什麽玩笑?
隋唐的科舉,開始也是權貴的盛宴。沒有門路的士子,再怎麽有才華,也休想考中。像李白、杜甫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徹侯勳貴們,雖然就剩下半口氣了,但“瘦死駱駝比馬大”,地位尊崇,門下子女又多,能有一個親近皇室的機會,肯定不會放過。所以,這種事情想都不用想,隻要傳出風聲,劉病已就得做好各種說情的人,踏破門檻的準備。
而劉病已呢,也準備借著這個機會,篩選出一批支持者。所以最後麵試能通過的,絕大多數肯定是勳貴的子侄,隻有那些真正“鶴立雞群”,才能出眾的寒門子弟,才能有機會被劉病已選中。至於勳貴子侄們是草包這種事情,劉病已並不擔心,能通過前二道程序的,可不是簡單的角色。
長安城最近流傳出一個驚人的消息,這次天子打破常規,準備啟用一個名為科舉的製度,來選拔太子舍人,換句話說,這次的太子舍人名單,不再由少府來考核,向皇帝推薦,而是直接從報名參加考試的人員裏麵錄取。
而更驚人的是,科舉考試在原則上麵向所有人開放(工商從業者除外),任何人隻要自認為有應舉的能力,就可以“懷牒自投”,報考不需要經過地方官察舉。
這個考舉,簡直是韋賢從來沒有聽過的事情。
“陛下此舉大善,或許以後的地方官,再也用不著舉薦什麽的了,這考舉若是能實行開來,命天下讀書人,都來考這考舉,那麽,自然可以做到‘野無遺賢’!”丞相韋賢心裏想著,若這考舉真的推行開來,那些真正有才華,或者自認為“懷才不遇”的人都會來參加。
他頗有“自知之明”,皇帝陛下乃是開拓創新之主,自己已經老邁,是時侯考慮把丞相之位讓給年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