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陛下的時代
字數:3009 加入書籤
霍家所有人當中,數霍禹輩份最大,官職最高,能量也應該是最強的。但是他也什麽沒辦法,隻能采取消極反抗的招數,稱病不去上朝。
霍禹原來的長史,現任太中大夫任宣,聽說霍禹病了,上門探望。他問霍禹:“您得的什麽病?“霍禹告訴他:“俺得的是心病,除了皇帝,誰的藥都不管用。“任宣一聽,不禁笑了起來。說道:“你呀,還是放寬心點。“
霍禹滿腹牢騷,不禁一下子全抖了出來。他滔滔不絕地說道:“你叫我怎麽放寬心?如果不是我父親,陛下會有今天這位置嗎?現在好了,人一闊就變臉,把我霍家的人全調往外郡,許家和史家子弟全安插到中央來。這擺明不是想搞我們霍家嗎?如果讓你碰上這事,你就能安得下心來?”
任宣歎息一聲,說道:“霍兄,別怨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啊。過去,那是霍大將軍的時代,想殺誰就殺誰,想讓誰發達,就讓誰發達。現在,是陛下的時代,人家想挪誰,想安插誰,不也挺正常的嗎?你就認了吧。”
任宣這一番話,猶如一盆冷水從頭上淋下來,霍禹一下子清醒了許多。好花不常開,好事不會總光臨著你一個人。霍光走了,霍家就是過氣家族了。在這個實力決定生存狀態的發展長河中,任何偉大的勢力,都會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霍家像那曾經盛開的一朵鮮花,注定於風中凋零。
霍禹連忙問道:“現在皇帝下詔書,要裁減我手裏的軍隊,您可有主意教我。”
“君侯吩咐,敢不從命!”任宣臉上露出一個詭異的微笑,從杯裏掏出來竹簡一封:“君侯請看!我這裏有寫好書信,素聞君侯與張將軍(張安世)家結為姻親,君侯可將此信傳遞與張將軍,他必有所動作!”
霍禹本來將信將疑,可是接過書信一看,再稍稍思考了下,頓時大喜,吩咐道:“來人嗬,給我拿一百金出來,贈與先生!”
任宣的一封書信換了一百金,如何不“欣喜若狂”,忙不迭地向霍禹道謝!
霍禹慷然道:“先生‘神機妙算’,若能保得我家富貴平安,本君侯不吝錢財!”
…………………………………………
張彭祖看著父親和皇帝陛下鬧得很僵,心裏不是滋味,有心化解其中的矛盾,但他又不知道該怎麽做才好,於是來找張延壽商議,此時,張延壽正在給別人幫忙,張彭祖於是站在旁邊觀看。
原來張安世夫人家的遠房親戚,有個兒子去西域戌邊,他因為思念家人,經常寫書信回來。老人眼睛不太好,便經常拿起竹簡來找張延壽,由他幫忙解讀,並將老人的意思寫好回複過去。
張彭祖在旁邊聽了兩句,不禁突發靈感,對了,這也是一個辦法,不妨試試。
於是,張彭祖把他的想法,說給張延壽和親戚聽,親戚聽到自己兒子寫的家書,能幫到張彭祖,也能很高興,大方地讓他全部拿去。
說來也巧,此時,劉病已正好辦人來宣張彭祖議事,於是張彭祖便將這些竹簡帶到宣室殿來了。
從中原出發,穿越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便進入廣闊的西部地帶。這條通道,不僅僅對於穩定與經營西域是至關重要的,更關乎中原帝國的生死存亡。
明末清初地緣政治學者顧祖禹對此總結道:“欲保秦隴,必穩固河西,欲固河西,必開拓西域。”
而曆經兩千年了的滄桑歲月後,通過河西走廊這條通道保障並形成的,”屯田戍邊“的大漢帝國的國策,再一次深刻影響了中國。新中國成立後,天朝開始在西北、東北、西南邊疆部署了大量農墾部隊。而步入二十一世紀後,”一帶一路“,重建”絲綢之路“,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曆史就這樣構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重疊——劉病已作為穿越者,他太明白西域的重要性,為了西域的安全,劉病已甚至願意禦駕親征!
當晚,劉病已召集張彭祖、魏相、許廣漢等人,進行內朝議,這次會議召開之前,劉病已重申因為會議內容涉及重大機密,與會人員務必保密。
劉病已接過張彭祖遞過來的幾卷竹簡,拿出一卷打開,原來這是一封來自戍卒給家人的書信,這封信的內容是,一個姓何的普通燧卒寫給家人的。
我從河東郡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在長城邊塞,光榮地為為一名戍卒,還是主力之一的燧卒。
我來到的地方乃是張掖郡居延縣,隊率告訴我,這個名字還是孝武皇帝親自取的,因為這裏是匈奴人南下入侵的必經之路。因此,孝武皇帝命伏波將軍路博德,築遮虜障於居延城。(居延在曆史上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區域,其麵積至少相當於現在的內蒙古額濟納旗,有三個台灣省那麽大,甚至還要大。)
我們所駐守的地區乃是甲渠侯官的城堡。“甲渠”為地名,“侯官”不作官長解,而是長城要塞上了望防範敵人的哨所,相當縣一級。弱水自北向東流向八十裏外的居延澤,此地水草豐美,乃匈奴重點進犯地區,亦為漢朝重點防務地區,設二十六個烽火台和一個城堡(名“鄣”),由長城連接。
大家都說燧卒壓力最大,責任最重。作為國防的第一道警備線,很多烽遂就緊密排布在長城兩側。我們沒有理由不打起精神,提高警惕。通過眺望塞外敵情,收放烽火,將敵情傳回後方,再由後方組織力量反擊。有時隧卒需要獨自抗擊小規模的入侵。
此外,整理天田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天田是烽燧周圍鋪好的沙地,每天都要用耙子摟平。根據天田中留下的足跡,來判斷是否有敵人入侵以及追蹤敵蹤等。一旦發現己方有人叛逃出境,也要馬上追捕。
由於夜裏人的視野受限,每座烽隧養了至少兩條軍犬,警戒敵軍和盜賊。我很喜歡它們,經常逗弄它們,它們讓我想起了,在家鄉陪我們,一起打獵的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