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車師攻防戰
字數:3113 加入書籤
經由車師通往塔裏木盆地,再進入中亞的北道,同時也是隔斷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進入西域的通道,而且連接著烏孫、大宛、康居等西域大國。能否控製這一地區,成了經營西域成敗的關鍵。因此,車師不僅是大漢帝國和匈奴爭奪的重點,也是後世各朝代屯兵防守的重點。
事實很快就證明,劉病已的計劃,改變的不僅是漢朝與匈奴在西域的博弈格局,而且極大地擴充了漢帝國的版圖。
在後朝的大天朝,吐魯番人最愛誇耀的就是,地處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地。源於交通樞紐地位的地緣優勢,成了吐魯番人招商引資的一張王牌。
這是中國海拔最低的盆地,夏日來到這裏,驕陽炙烤,空氣仿佛在凝滯燃燒。綠洲河穀之中,卻是綠意盎然,田疇沃野,葡萄成串。有位作家給它,取了一個形象而浪漫的名字:火焰中的翡翠。
但在兩千多年前,這份詩意和浪漫,卻被戰火和血腥所籠罩。爭奪絲綢之路北道咽喉要地的戰爭,成了車師人揮之不去的夢魘。上至王侯貴族、下至庶民百姓,無不在漢匈爭奪的戰亂中”流離失所“,”生靈塗炭“。
公元前108年,趙破奴、王輝征伐姑師之後,改“姑師”為“車師”。
自此之後,匈奴軍隊與漢軍開始在這裏生死相搏,拚命廝殺,雙方進行著西域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爭奪戰,五次大規模的戰役持續了近50多年。
處於夾縫中的車師國猶如一葉扁舟,隨著大國的強弱盛衰而搖擺,完全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當時不僅車師如此,西域諸國莫不如此。用當時樓蘭王的話來說,就是“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
這場拉鋸戰以漢朝與匈奴的車師控製權為主線。
一爭車師: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孝武皇帝賜封投降的匈奴介和王成娩為開陵侯,征召樓蘭國軍隊攻打車師。車師背後的匈奴,派右賢王率領數萬騎兵前來救援,成娩兵微將寡,引兵撤退。
二爭車師: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重合侯馬通率四萬騎兵,從車師以北進入匈奴,策應李廣利大軍北上出征。為防止車師阻攔,孝武皇帝又命成娩征發樓蘭、尉犁、危須等六個國家的軍隊攻擊車師。由於匈奴為了應付漢軍,無法分軍救援,被團團圍住的車師王,隻得打開城門投降,臣服漢朝。
孝昭皇帝時,匈奴派出四千騎兵部隊來到車師,這回不走了,改行種地了。為了便於控製,又立了一個車師王。
三爭車師:劉病已即位後,派遣五路大軍出擊匈奴。常惠指揮烏孫五萬軍隊,從西麵攻擊而來,在車師種地的匈奴騎兵為避免被東西夾擊,”望風而逃“。
得知車師落入漢軍手中。匈奴單於大怒,派人去招車師太子軍宿,想送來匈奴為質子,以免車師王總是當牆頭草。這個軍宿,是焉耆國的外孫,聽說之後嚇得不敢去匈奴做人質,隻好逃亡焉耆去找姥爺庇護。
車師王見太子逃命去了,隻好立另一個兒子烏貴為太子。注意,是烏貴,不是烏龜!
烏貴繼承王位之後,娶了匈奴老婆,”死心塌地“投入匈奴人懷抱,唆使匈奴阻攔抓捕從漢朝去烏孫的人員。
車師,成了匈奴進入西域的門戶,更成了漢帝國經營西域最大的一塊絆腳石。
這一次,隨著鄭吉和漢軍的到來,車師人的克星來了,第四次車師爭奪戰拉開序幕。
這年秋天,在渠犁、輪台種地的鄭吉大獲豐收。糧食入倉,鎧甲上身。鄭吉、司馬熹征發周邊國家一萬多人,連同自己種地的一千五百名士卒組成聯軍,浩浩蕩蕩進軍車師。經過一番戰鬥,聯軍攻下交河城,但是,沒有找到車師王烏貴。
原來,烏貴躲到了背麵的石城裏。恰巧這時,鄭吉帶的軍糧也吃光了,於是撤軍回渠犁種地去了。
第二年秋收之後,鄭吉帶上軍糧在此發兵攻打烏貴躲藏的石城。烏貴不敢應戰,棄城而逃,北上向匈奴求救。此時的匈奴剛受重創,無力發兵來救。失望而歸的烏貴與貴族蘇猶商議,匈奴這把保護傘指望不上了,還不如投降漢軍,但又擔心鄭吉不相信。
蘇猶出了個主意:讓烏貴攻打旁邊的巴裏坤小國,持國王首級,劫持其百姓為投名狀投降鄭吉。
烏貴想了一下說,艾丁湖邊上的金國,本來是我們的屬國,也跟在漢軍屁股後麵打秋風,趁亂搶劫,不如把金國作為”投名狀“。說幹就幹,烏貴攻打金國之後順利投降了鄭吉。
匈奴得知自己扶持的烏貴降了漢朝,勃然大怒,興師問罪。
鄭吉鎮定自若,帶上烏貴率軍北上迎敵。匈奴軍見漢軍氣勢正盛,不敢再往前。
這回不知道鄭吉怎麽想的,估計是兵員”捉襟見肘“(這點以後再詳細分析),隻留下一名軍侯和二十名士卒駐守交河城,自己就率大部隊又回渠犁種地去了。
烏貴一看,就憑這點人馬,匈奴人來了收拾自己還不跟踩隻螞蟻一樣簡單?連老婆孩子都顧不上,連夜輕裝快馬,投奔烏孫逃命去了,幸虧留守士卒將烏貴妻兒送至渠犁安置。
匈奴這邊,見烏貴成不了氣候,又丟了車師,另立烏貴的弟弟兜莫為車師王,率領部分逃難出來的車師人東遷,進入匈奴地盤。
鄭吉安頓好之後,回國述職。剛走到敦煌,就接到劉病已的詔書:別來長安了,你趕緊回去,把屯田地盤擴大至車師。好好種糧食,屯墾戍邊兩不誤,以此安撫西域各國,防止匈奴入侵。
鄭吉返回後,安排專車將烏貴妻兒送往長安。
烏貴妻兒一家估計做夢也沒想到,有生之年會成為大漢帝國的座上賓。劉病已很厚待烏貴妻兒,好吃好住,賞賜豐厚。每次有外賓接見,都要把烏貴妻子請來上座亮相一番,顯示漢朝對親漢君王家眷的厚待。看看我大漢天朝禮遇四方,還不乖乖給朕當個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