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 五嶽倒為輕

字數:2769   加入書籤

A+A-




    鄒衍的這套理論放在二千多年後的時代,我們會覺得是“小兒科”,而且會覺得他說得不是完全正確。但我們要知道鄒衍說這套理論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此論可謂是驚世駭俗。

    真不知鄒衍是有“天眼通”還是智商爆表,居然在戰國時代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已經能夠通過想象就大致勾畫出了整個地球“五大洲七大洋”的版塊圖案。這個比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至少早了一千七百年以上。你不得不說鄒衍是中國第一位海洋地理理論家。

    鄒衍的這套理論直接推動了中國的第一次征服海洋的遠洋航行。《史記·秦始皇本紀》寫到:“既已,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這段話表麵上看是秦始皇派徐市遠洋航行尋找神仙,但深層次難道不是秦始皇深信鄒衍的“大九州海洋地理學說”,要讓徐福去探索海洋,尋找新大陸嗎?如果秦始皇能多活一二十年,相信中國在秦始皇時期就能在海洋探索與尋找新大陸方麵有重大的突破,可惜秦始皇天不假年,很快就架崩了。

    鄒衍當年的風采不可謂不拉風,魏惠王立正郊迎,平原君側行撇席,燕昭王掃地引路,相比孔子自嘲的“喪家之狗”,鄒衍可謂威風八麵。

    說完鄒衍的故事,我們聊一個比鄒衍更有意思的老人家,他就是墨子。

    如果把先秦諸子比喻成江湖中的各門各派,那麽論武功,墨子和墨家弟子稱第二,就沒人敢稱第一。如果把孔孟老莊列為文科生,那麽墨子就是典型的理工男。如果孔子和老子與門下弟子是師生關係,那麽墨子與其門下弟子乃是師徒關係。

    如果秦皇漢武等曆代君王能稍微重視一下墨家,或許能成就不一樣的中國。墨家雖然早已被曆史的塵土所掩埋,但是墨家的精神卻早已融進中華民族的血液。我們需要一顆顆火種,去不斷喚醒我們身上沉睡的墨家基因。

    墨家主張“兼愛”,主張無差別的愛,愛人如愛己,愛己如愛人。墨子早在千年前就明白了用槍杆子護法的道理,他絕對不會像孔子一樣被人魚肉而困於陳蔡。

    墨子是一名軍事家,孫武尚攻,墨子尚守,《墨子》一書自《備戰門》以下十一篇全是有關軍事防守的內容。所以在先秦軍事界,墨子與孫武齊名,江湖人稱“孫攻墨守”。墨子很清楚對君主不能空談“非攻”,如果大家都不能好好說話,那就在戰場上見高低。因而,墨子領導的墨家不止是一個學術團體,更是軍事團體。門下弟子,可以在巨子(墨家掌門人)的一聲令下,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下麵講兩個小故事:楚王得到魯班製作的雲梯後想攻打宋國,墨子為了製止這場戰爭,和魯班在沙盤上進行模擬對抗,大敗魯班。魯班不肯認輸,說自己有辦法對付墨子,但是不說。墨子說知道魯班要怎樣對付自己,但是自己也不說。楚王聽不懂,問是什麽意思。墨子說魯班是想殺害自己,以為殺了自己,就沒有人幫宋國守城了。但墨子早就讓三百門徒各學一種守城之法,守在宋國等著楚國去進攻,楚王見狀便取消了攻打宋國的計劃。

    墨子可謂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墨子之後有一任巨子叫孟勝,在楚國貴族陽城君的手下工作。陽城君曾下令孟勝帶領墨家幫助他守城,並以璜玉為符節。如果以後有人來接管封地,不見符節就不能交割城池。

    這塊璜玉當時就被陽城君剖為兩半,陽城君自己拿了一半,另外一半給了孟勝。後來因為陽城君被卷進吳起之亂被迫逃亡,楚國派人要收回這塊封地,但是孟勝不見符節拒不交接,隨後楚國派大軍包圍了陽城。

    楚強墨弱,勝負顯而易見,但是墨家信奉“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的精神,“赴湯蹈火”,“死不旋踵”。孟勝擔心自己死後巨子之位懸空,隨派了一隊人馬衝擊楚軍包圍圈,勢必把巨子的令牌交給在宋國的田襄子,讓田襄子繼任巨子一位。最後衝出去的人隻有兩個,當他們把令牌交給田襄子時孟勝已經在陽城戰死。田襄子讓這兩人不用再返回陽城送死,而這兩人還是堅持回去殉葬,因為他們的承諾還在,生命不息,承諾不止。

    墨家在陽城“舍身取義”的場景,讓劉病已想起後世看過的武俠小說中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時,明教教眾一個個口中所念教義:“焚我殘軀,熊熊烈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一個個慷然赴死。

    要論發明創造,墨子這位理工男太牛了,對於他的科學貢獻不能用一篇文章說盡。

    他在數學方麵提出了極限理論,定義了何謂“倍”“圓”“正方形”“直線”及對“十進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物理學方麵他定義了“力”,《墨子?經上》記載:“力,刑之所以奮也。”《墨子?經說上》記載:“力,重之謂下,舉重奮也。”

    他解析了“杠杆定理”,進行了人類最早的光學實驗,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平麵鏡、凹麵鏡、凸麵鏡統統玩了個遍;在聲音傳播學方麵他最早把“共振原理”用於軍事作戰;在機械製造方麵他墨子幾乎諳熟了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

    這是墨子在談物體加速運動的原因並指出重力和重量的區別。墨子的觀點於兩千多年後由伽利略和牛頓進行了完美演繹。

    墨子認為空間是一個與時間不可分割的概念,“宇”即“域徙”。兩千多年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墨子的時空觀添上了完美的注腳。

    (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