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 兩京製

字數:2979   加入書籤

A+A-




    相比長安而言,洛陽位於天下之中,防守難度比較高,但溝通諸多地緣板塊,可四麵出擊,若以富庶的關中為後盾,則洛陽可作為關中政權向東擴張和控製的樞紐所在,這在中國統一的早期階段尤其重要。

    在打天下的年代,長安與洛陽之間是完美的互補關係。但在王朝完成統一大業之後,長安作為首都的優必要性就有所下降。這主要是因為長安和東部距離太遠。

    長安和洛陽之間的道路距離在350公裏左右,即使按後世的大天朝,強行軍每天50公裏的標準,也要走一周才能到達。如此漫長的距離和時間,不利於長安對東方事務的控製。劉病已親自走過這段路,知道出了函穀關,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不容易走。

    比如以關中作為根據地的大漢政權,在統一天下之後,卻要不斷地通過洛陽對東方的異姓諸侯施加影響。

    從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移都關中到十二年四月駕崩,七年間劉邦曾七次親臨洛陽。凡是涉及到翦滅異姓王、分封同姓諸侯、封賞功臣等事宜,多在洛陽進行。

    像這樣重大內政事情,皇帝卻不在首都長安辦,已經說明了問題。雖然關中仍是向東控製的基礎,但諸多職能已經可以東移。

    通過洛陽向東的水路,確實可以輻射西漢關東大部分地區。

    另外,正是因為長安過於優秀的封閉性,讓它在維持首都運轉時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盡管關中地區本身是優質的產糧區,可是在首都龐大的人口麵前,這點糧食根本不夠吃。

    關中盆地向東的出口狹長而窄小,從東方水路運糧食進入盆地還要經過險峻的三門峽。這是一個長期困擾漢唐王朝的問題,如果關中受災或生產力下降,來自東方的補給就至關重要,這還不算在西域維持統治所需的資源。

    這是一條相當漫長的補給線,雖然在劉病已執政的時代,可以用絲綢這種“大額貨幣”代替物資運輸。

    在王朝強盛的年代,維持這種運輸的費用還可以接受。可是到了王朝敗象一露,長安要保證物資供給就沒有那麽輕鬆了。每當長安被戰火摧毀,想要主持重建這座城市都很困難。

    後世的劉秀棄置了長安定都洛陽、趙匡胤拋棄了被唐末亂軍摧毀的長安城,也都是因為重建和維持這座城市需要的物資補給太昂貴了。

    當然選擇這兩城中的哪一座作為首都,很多時候還有這個政權根基所在的影響。比如隋唐兩代的統治者出身於所謂的“關隴集團”,老家就是關中和隴東,當然會一開始就定都長安。

    然而即使如此,到了唐朝徹底穩定局勢,國民經濟進入大發展的時期,武則天還是設法定都在神都洛陽。終唐一代,洛陽的地位始終崇高。而由於長安難以克服的糧食問題,唐朝成為了事實上的兩京製,洛陽以東作為轉運樞紐的開封,亦成為下一代王朝的新國都。

    長安缺糧的時候,皇帝就帶著文武百官去洛陽辦公。

    從唐朝以後,再也沒有大一統的王朝願意在長安定都,趙匡胤與朱元璋皆放棄了複都長安的計劃。僅有的幾次嚐試,也是在無奈之時做出的選擇。

    唯一的一個例子是明末的李自成,身為陝西人,李自成倒是很想定都在長安。可惜的是,雖然他有這個打算,可是畢竟明末不是戰國時代了,潼關的天險再堅固,也抵擋不往滿清的紅夷大炮,陝西這個他苦苦經營的根據地,終於沒能支持往。

    不過到了近代,長安仍有兩次重新成為過首都的機會:第一是晚清麵對外敵入侵時的兩宮西狩;第二是在日寇入侵年代的西京陪都。

    “鴉片戰爭”爆發,八國聯軍入北京城,慈禧與光緒西逃,又稱“兩宮西狩”,“兩宮西狩”是在外國列強大肆進入華北的情況下發生的。

    作為正式首都的北京無險可守,使得很多飽學之士從故紙堆裏翻出來很多材料試圖證明遷都長安的正確性。如周景勳上書張之洞,說“都城不遷,建路於引寇招敵之地,雖一寸而不為建。陪都於長安,設路於有利無害之方,雖萬裏而不惜。”

    但更多官員則是理智地意識到,隻有在秦漢隋唐年間,東南諸省還沒充分開發,占據了關中就能稱霸天下。但是到了晚清,水運甚至海運成為了治國和發展經濟的根本,長安的運輸太過艱難,還要選它做首都就有點陳腐了。

    而此時的長安和關中,尚沒有從三十年前造城極大破壞的陝甘回變中完全恢複過來,其自然基礎條件更無法與漢唐時代相比,即使遷都也隻能是紙上的規劃。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全麵爆發的戰爭讓長安又一次進入了中央政府的視野。“九一八”事變之後,國民政府決議設立長安為西京,由行政院直轄,隨時準備接替危險的南京。即使在確定了重慶為陪都之後,西京的地位也仍然持續了五年。長安差一點又看到了成為首都的希望。

    然而客觀地看,丟掉了東北、華北、長江中下遊的國民政府,其實已經不具備控製全國的能力。在占據中國東部的日本麵前,國民政府更像是一個偏安西部的地方政權。而長安唯有在這種地理範圍內,才具有足夠的統治力。

    再加上這是戰爭年代,長安的軍事防禦特性能再次起到作用,才會有這麽一次讓人激動的曆史變遷。一旦中日戰爭的警報解除,長安仍然會失去競爭首都的資格。

    長安城在劉病已看來,從大格局和小格局來看,都是一座適於防守的城市——天險足夠多,周邊的農業水平又足夠高。但是這是在古典時代,劉病已的規劃中,運輸與商業占據逐漸會占據經濟生活的主體,位置較偏的長安則喪失了全國性的統治力。盡管和後世的一些特殊時期一樣,它仍然能肩負起特殊的責任,可長期穩定地做一個帝都已經不再現實。

    (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