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 光榮與驕傲
字數:2900 加入書籤
不過他們還是強調了儒學的重要,對此劉病已也並不反對,而是下詔將儒學作為太學的基礎課程,太學生每天必須抽出一個時辰學習儒術。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接五大水係———黃河、長江、海河、淮河、錢塘江。運河的開通,使得“商旅往返,船乘不絕”。
沿著運河,江都、餘杭、涿郡等繁榮的城市如同一串珍珠,嵌在一條發光的長帶上。而洛陽是其中一顆最大的明珠,閃耀在帝國的中心。
洛陽的水路河漕成網,整個漕運係統以洛水為中樞,南北兩岸處處通渠:北岸有漕渠、瀍水、泄城渠,南岸有通濟渠、運渠、分渠,還南引伊水與運渠相通。
特別是南北大運河的四段運河中,除邗溝與江南河的銜接點在京口以外,其他三段的中心銜接點都在洛口。洛陽南可通黃河再入大運河直達杭州;北抵涿郡;東至大海;西到長安,成為全國水運中心。
洛陽成為全國以糧食為主的貨物轉運與倉儲中心,是全國糧食的儲藏中心,大約全國一半的糧食都集中在這裏。
劉病已為了平抑物價、抑製商人過度暴利,為了防止高利貸和改善國家財政,下詔實行五都六筦(筦,即管,由國家經營管理之意),並以首都和五個陪都作為商業管理中心。即在首都長安之外,以洛陽、邯鄲、臨淄、江陵、成都為陪都,以它們為中心,對全國實行商業管理。
邯鄲、臨淄早在戰國時代就為天下名城,成都也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眾大臣不解的是江陵為何也被劉病已視為陪都。
”江陵位於長江中遊,古雲夢澤的近旁,‘西通巫、巴,東有雲夢之饒’。北依漢水,南臨長江,西控巴蜀,古稱“七省通衢”,是長江上遊與中下遊兩個不同經濟區物資交流中心。春秋時就成為中國南方最大、最繁華的都會。“
劉病已指著沙盤,“侃侃而談”道:”而且,該地區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其物產豐富,在三代之前,即已普遍種植稻穀。楚國曾開鑿揚水運河,使江陵成為溝通江、漢的主要通道。“
眾臣聽到皇帝陛下”引經具典“,“出口成章”,連連點頭稱是。
所謂五均,即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江陵、成都等六座都城設置五均司市司,最高長官為五均司市師,下設交易丞五人、錢府丞一人,進行具體管理。
於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甾、江陵、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東市稱京,西市稱畿,洛陽稱中,餘四都各用東、西、南、北為稱,皆置交易丞五人,錢府丞一人。
劉病已將這些大城市作為商業統治的中心,控製住它們就等於控製住了全國的工商業經濟命脈。所謂六筦(管),是國家對鹽、鐵、酒、鑄錢、五均賒貸等實行管製,禁止私人經營;對山澤之利進行征稅。
洛陽的經濟地位突出,長期居於全國商業中心、物流中心的地位。它所輻射的地區早期主要在中原。而在大運河開通之後,其所輻射的範圍則達到長江以南更廣大的地區。西漢時,政府對工商業采取了寬鬆、優惠政策,商業得到快速發展,全國各地的工商業家族大量湧現。
而洛陽“當關口,天下咽喉”,有武庫敖倉,天下衝厄,漢國之大都也”,
在經曆了秦漢之際的短暫凋敝之後,洛陽重新開始了大國陪都(或都城)的繁榮。洛陽人的經商傳統已經形成,孕育出了不少大商人,師史、桑弘羊就是曆史上最著名的商人。
隨著太學這個帝國學術中心開始轉向各種學科的研究,劉病已當初交待的一些關於基礎科學的學識得到了飛快的傳播,同時以一種可怕的速度在完善,尤其是作為六藝之一的數學,帝國本就有不少專門研究術數的學者,在接受了數字和各種數學符號以及正負數和幾何的一些知識後,這些人居然很快就將他們進行了一年多的數學知識進行了歸納匯總,並且成書了。
對於這一本數經,劉病已異常重視,他不但親自召見了編撰這本書的眾多學者給予豐厚的賞賜,同時親自為之寫了序,並大量印刷,寫上了眾人的名字,發行天下,由於他掌握印刷術和造紙術,等於壟斷了整個帝國的學術思想的傳播。俗話說“好名之心,人皆有之”,當數經發行天下以後,那些參與編撰的學者,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印在書頁上,可以傳之後世,都是更加專注地投入了研究中,以至於讓其他學者眼紅不已,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幾乎是“忘寢廢食”的專研,好使自己的學問印刷成書,名揚天下。
元康三年末,劉病已開始提前大規模地生產紙張,取消了自己在紙張上的暴利,因為他沒有想到被激起名利之心的帝國學者居然能爆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出來,太學也是如此之快地完成了學風的轉變,劉病已第一次覺得自己還是小看了士人對功名的向往,尤其是那些出身寒門的太學生。
由於有茶,紙張,書籍所取得的暴利做底,再加上節省縮減宮廷開支省下的收入,劉病已有足夠的底氣支持太學的學者進行各種學科的研究,畢竟除了出書揚名天下,實利也能激勵他們。
===============================
在漢朝的外交活動中,“漢使”是與張騫、班超、蘇武這些燦爛的名字連在一起的。作為第一個漢使,張騫流落異域十餘年,百餘人的使團最終隻有他和堂邑父兩人得以回到長安,卻始終帶著那根象征使命的漢節。從此,永不“失節”,便成為一代代漢使的傳統與驕傲——縱觀漢代曆史,這幾乎成為一種信念,有一個強大的王朝在背後,漢朝的使臣們幾乎都有為了原則和使命,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以至於直到大天朝,提到“漢使”二字,我們總會有一份敬重和仰視。
(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