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鑄劍為犁
字數:3363 加入書籤
皇帝聞言大悅,下詔令趙充國依計行事,並囑咐他要多進飯食,小心用兵,保重病體,注意休息。
事實證明,趙充國的奏書經得起皇帝拷問、受得住曆史敲打,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後世天朝太祖在看到《漢書》這段記載時,也佩服的在書眉上批注了六個字:“說服效果極強。”
耐心講解,“循循善誘”,趙充國如果不當將軍,也該是個很好的老師。
另外一邊,趙充國接到詔書,心中一塊大石終於落地,於是開始著手部署生產建設工作,讓大家放下刀槍,拿起農具,開墾荒田,鑿井挖渠,伐木築塞,修繕亭驛,與投降羌人同生產共勞動,並修湟狹以西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從而大大加快及提高了青海地區的交通發展與農業生產水平。就這樣,趙充國硬生生將這萬餘漢軍士卒,從征服者,又轉化成了建設者。
以最小的殺傷,換取最好的戰爭結局,這才是真正的愛護士卒。而所謂“同甘共苦、愛兵如子”,不過表麵功夫罷了!要做一名受人愛戴的軍事指揮官,不僅要關心將士們的生活,更加要珍惜他們的生命,甚至敵人的生命。
其實蠻夷也是普通人,隻不過因為生存環境太過艱苦太過惡劣,為了活下去,所以才在他們的人性中摻雜了狼性與侵奪性。隻要幫助他們教化他們,讓他們“倉廩足而知禮義“,以大漢先進的文化,來感染他們身上的野性。
於是一時間,整個河湟穀地內,戰士放牧,武夫耕田,炊煙嫋嫋,恬靜祥和,牛羊遍野,雞犬相聞,原本這世上最冷酷最慘烈的戰場,竟然變得”生機勃勃“,殺氣全無,柔情似水,”詩意盎然“。
醉裏挑燈看田,夢回鑄劍為犁,八百裏阡陌縱橫,五十村落塞外耕,沙場秋收兵。正所謂”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國寶隱於戰場。“
現在知道趙充國在後世為什麽知名度不太高吧,比起揚塵萬裏、踏破匈奴的帝國雙壁衛青、霍去病等人,趙充國卻是千方百計的搞屯田招安,他這哪裏打的是仗,他打的是寂寞啊!
可筆者卻很欣賞這樣的趙充國。衛霍等人固然拉風,但他們肉胡之肉,燼胡帳幄,千裏萬裏,唯留胡之空殼。成就他們千秋功業的,不僅是大漢揚威史,同時也是匈奴的血淚史。
隻有趙充國,他的功業是由汗水與感恩凝就,少了幾分熱血,卻多了幾分溫暖,乃至充滿了人性的光輝。他與衛霍,同樣偉大。
孫子曰:“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談笑間,強虜望風歸附。
皇帝終於同意趙充國的屯田戰略,朝中大臣對此也基本達成了一致,然而紛爭並沒有就此完全平息,因為還有兩個不和諧的聲音一直在朝堂中回響,其聲音之大,讓皇帝不得不對平羌戰略再次做出調整。
這兩個聲音,正是來自那兩個剛被提拔的主戰派將領,強弩將軍許延壽和破羌將軍辛武賢。
劉病已能理解他們的心情。好不容易爭得殺敵立功的機會,趙充國三道屯田奏,又將他們的美夢破滅,換做誰心裏也會不痛快。
強弩將軍許延壽還好說,畢竟他本是許皇後親族,且為人平實,也不是個太霸道的外戚。可號稱破羌將軍的辛武賢,卻一個羌人沒破,豈不自覺慚愧?
所以他們堅持要打,而且天天喊打,一刻都不肯安生。
劉病已很頭疼。一邊是忠心為國的國寶級老將軍,一邊是情義深重的老婆娘家叔叔、和作戰積極的少壯派將領,手心手背都是肉,兩邊都不好得罪。幫理不幫親吧,對自己說不過去;幫親不幫理吧,對天下說不過去。
怎麽辦?
那也隻好兩邊都遷就了。趙充國要屯田招降,就讓他去屯田招降。許、辛要殺敵立功,就他們去殺敵立功。另外趙充國的兒子趙卬也跟著去打,讓他也可以多立功好提拔。雙方一體照顧,這叫做剿撫並用,恩威並施,各擅勝場,兩全其美。
皇帝不是在和稀泥,而是在搞平衡。權術的關鍵就在於平衡各方麵的利益關係。何況,這樣還可以防止羌人萬一不識相,跑去攻打趙充國的屯田基地。
果然,這一剿一撫,羌人徹底崩潰了。
強弩將軍許延壽率軍方至,四千餘羌軍不戰而降。
破羌將軍辛武賢對降者不感興趣,他專殺頑抗,一氣竟斬首兩千餘級。
趙卬則兩手並用,招降了千餘人,斬首了千餘人,戰功卻也不小。
此外還有五千多羌軍,他們打不過許、辛等人,卻跑到趙充國的屯田基地來投降了。
好一個趙充國,種種田,修修橋,做做思想教育工作,談笑間,強虜望風歸附。
沒辦法,誰叫趙充國軍紀好、講信用,這叫人心所向。
結果,一兵未出,光種田沒打仗的趙充國,竟然戰功最高。
不動而顯震懾,不戰而揚威武。這,便是屯田除經濟效益外,最大的高明之處。
辛武賢氣死了,他心裏不平衡啊,哪有不打仗也能立大功的,這也太沒天理了。於是他還想再打,再斬個三五千羌軍,好超過趙充國,可惜這時皇帝的詔書已至,要大家罷兵回朝,隻留趙充國繼續屯田招降。
辛武賢大急,便也想學趙充國上書抗命試試,但又想了想覺得自己一沒趙充國的威望高,二沒趙充國的文筆好,無奈隻得作罷,心想反正也殺了兩千多羌軍,這功勞也不小了,皇帝的封賞一定很豐厚。
大軍還朝後,趙充國繼續屯田青海,安定西北,軍事、政治、經濟三管齊下,於是高原變江南,西邊無曠土,給大漢節約了大筆開支。就這樣到了第二年(公元前60年)春五月,趙充國按期完成了平羌任務。
先前作亂的五萬多羌軍,至此已投降了三萬一千二百人,扣去被漢軍斬殺的七千六百人,以及前後淹死餓死的五六千人,剩下負隅頑抗的羌軍不過四千多人,歸義的罕羌首領靡忘見狀便“自告奮勇“去將他們搞定,根本不必勞煩漢軍大駕。於是趙充國上書皇帝,請求班師。(人雖班師,軍屯未罷,且已形成製度,由金城農都尉負責。)(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