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節 苟且的時代

字數:3211   加入書籤

A+A-




    這樣馬嘎爾尼會回印度請求支援,如果印度新任總督約翰肖選擇出兵,那麽意味著約翰肖的不幹涉政策僅僅局限於印度,是為了消化邁索爾戰爭的勝利果實,而在印度韜光養晦,如果約翰肖不支持馬嘎爾尼,為了保持跟廣州貿易的現有利益,選擇息事寧人,那麽約翰肖的不幹涉政策就真的是保守政策,在他任上大概就不會采取太多的擴張行為了,周琅也就可以對東印度公司放心,暫時不用擔心他們對自己動手。

    這可不是一個消息的問題,而是關乎周琅之後布局的問題。

    如果他不用擔心東印度公司在中國進行滲透,不用擔心因為利益的擴大,英國向中國投放更多的軍事力量,那麽周琅就可以放心大膽的跟東印度公司合作,跟這麽一個巨大的經濟軍事政治商業綜合性組織合作,周琅能得到的幫助是難以估量的。

    如果東印度公司選擇支持馬嘎爾尼,堅決要求清政府履行他們跟廣東地方官府簽訂的這份草約,那麽意味著東印度公司在有機會的情況下,是會向中國擴張的,約翰肖所宣稱的不幹涉政策,隻局限於在印度麻痹印度各路勢力。

    那麽周琅就要重新設計跟東印度公司的合作方式,甚至必須提前采取抵製態度,以免東印度公司在東方站穩腳跟,將英國人對中國的滲透提前幾十年,從而引發難以估計的後果。

    周琅估計的沒錯,在被周琅拒絕之後,馬嘎爾尼不再幻想,他本人依然坐鎮廣州,卻派快船返回印度匯報換約情況,以及向東印度總督約翰肖提出了他的建議,希望東印度公司可以對廣東官府采取強力措施,派遣一支足夠有震懾力的艦隊和有相當規模的武裝力量。

    廣州官府依然對他無視,既不想打擊他,也不想聯係他,還是晾著他。

    對廣州官府來說,其實也很為難,馬嘎爾尼威脅了他們,但是沒動手,因為威脅就抓了馬嘎爾尼一定會引起巨大的麻煩,對方從印度發兵的話,同樣有能力像上次那樣包圍廣州,對方雖然說要封鎖廣州,還說要上京告禦狀,現在也隻是嘴上說說,並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他們就當對方是說大話,裝作沒聽見。

    廣州官府的這些反應,即便周琅不在廣州,他都能猜得出來。這是古來就有的文化,所謂“殺一是為罪,屠萬是為雄”,這是一個奉行強權邏輯的國度,官府對良民向來強硬,因為對方無法反抗,但對於該打擊的豪強、巨寇,他們反而要詔安。

    如果周琅知道了廣東官府現在對待馬嘎爾尼這種行為,他一點都不會奇怪,對他來說,這不過是清王朝地方官府色厲內荏的嘴臉又一次暴露出來,他們的地方官就是如此的沒有擔當,如此的欺軟怕硬。

    上一次他們還敢主動去英國商館抓人,封鎖商館,扣押貨物,可一旦英國人展現過一次實力後,就算英國使者威脅了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他們也可以裝作什麽都沒有發生。

    這樣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發生,到了抗日戰爭的時候,南京城都已經被日本人占領了,當政的國民政府竟然都不敢向日本宣戰,因為不宣戰還能幻想得到國際社會的斡旋,一旦宣戰就沒有了轉圜的餘地。

    這叫什麽?

    這叫苟且!

    從那些在河水中打撈英國使團丟下去的死豬羊的老百姓,到權傾天下的一國元首,所有人的脊梁都是彎的,腿都是軟的,每個人都想著苟且的活著,隻要天下無事就好,就算天下有事,隻要我無事就好。

    這個苟且的時代,從什麽時候開始,周琅不知道。

    總之這種苟且,曆朝曆代都有,漢高祖劉邦可以為了逃脫重圍,給匈奴王的小妾送禮。在國內霸道無比的呂後,可以在被匈奴單於調戲後還若無其事的回複自己老了沒姿色,配不上匈奴單於,願意送去更年輕貌美的女子;漢文帝、漢景帝,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在匈奴人不斷洗劫邊境的情況下,還如期給對方送去豐厚的財帛、女子。

    就連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得不在突厥強盛的時候,跟對方在渭水簽訂城下之盟。

    尤其是從宋朝以後,北宋為了求安穩,可以每年給契丹人送歲幣,也可以給西夏這樣雖小又惡的國家送歲幣,南宋就更加沒有骨頭,為了跟女真人議和,甚至不惜殺掉自己最勇猛的將領:嶽飛!

    隻有明朝算是剛硬到了最後,始終堅持不和親、不和談政策,最後皇帝以自殺殉國,讓後世子孫懷念數百年。

    如果說漢帝國、唐帝國這種在不利情況下的忍辱負重,還可以看作是政治手段,目的是韜光養晦,有朝一日把敵人打回去,甚至打死,把自己的臉打回來,比如漢朝滅亡了匈奴,唐朝滅亡了突厥。那麽南宋王朝殺大將議和,滿清的官老爺被威脅後裝作若無其事,這種被打了臉,不但不能打回去,心裏甚至連打回去的念頭都沒有,就是無可爭議的苟且了。

    周琅一直抱著改變時代的野心,他對自己要改變的時代充滿了不滿,其實他並沒有想過他做這件事的意義。

    從客觀上來講,周琅強扭時代墮落的大趨勢,猶如一個擋車的螳螂。這種行為相當於要在一個苟且的時代去做英雄。

    周琅沒有把自己想的那麽高尚,他潛意識中的動機,首先是自己不願意活的卑賤,其次又不願意家人活的卑賤,最後不願意國人活的卑賤,僅此而已。

    可曆史上哪一個英雄又不是如此,他們隻是不甘於卑賤的活著,所有人都不願意卑賤的活著,隻是英雄遵從了自己的內心,他們站了出來,行動起來。

    於是那年,金兵南下,嶽武穆背著盡忠報國的刺字,拿起了長槍。

    於是那年,元兵南下,文天祥扔下寫詩作詞的妙筆,組建了義軍。

    於是那年,恒河逆流,周琅放棄縱橫商界的良機,撲入了波濤。

    隻是那年,風波亭下,嶽武穆含冤,心中始終沒有忘了直搗黃龍府!

    隻是那年,伶仃洋裏,文天祥受迫,作詩明誌要用丹心照亮那汗青(史冊)。

    隻是那年……

    周琅又會怎麽樣呢。(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