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節 全取廣東

字數:4733   加入書籤

A+A-


    周琅是在完成廣州城四周的控製之後,才發起總攻擊的。

    攻擊從兩麵開始,一路從城北,居高臨下從越秀山攻下來,一路從南城往北,通過水路支援來進行進攻。

    由於周琅的兵力要比科林當時雄厚的多,火力也強的多,所以南北同時得到了戰果。

    廣州城分南城北城,北城是老城,南城是新城,北城又第二、第三軍突破,南城則是第一軍從動,第六、第七軍從南進攻,最終老城新城幾乎是同時占領的。

    隻有城西一帶沒有展開大的軍事行動,派去哪裏的第八軍主要是去保護繁華的西關的,西關大屋見證者廣州富商的財富,不過這些富商現在可沒住在他們的大屋裏,絕大多數都逃了,最多留一兩個仆人看房子。

    期間有大量的清軍士兵投降,逃亡是逃不了的,四麵被圍,所有交通要道被占,要麽死戰,要麽投降。

    投降最踴躍的,是城市居民組成的民壯,一千多民壯幾乎全部投向,其次是城外居民組成的鄉勇,這些廣州周邊,比如三元裏一帶的鄉勇,他們的家鄉都被占了,沒有為廣州城犧牲的覺悟。

    綠營兵投降的不奇怪,奇怪的是竟然還有為數不少的八旗兵投降。

    周琅覺得弄清楚這些旗人的心理狀態很有必要,因為這個國家名義上就是旗人的國家,而他們都開始投降了,似乎很能說明點什麽。如果廣州的旗人可以投降,那麽以後遇到有駐防八旗的地方,恐怕攻占起來都可以借鑒一下經驗。

    周琅親自跟一些旗人降兵交談之後發現,廣州的旗人被同化的特別嚴重。廣州駐防八旗,是康熙平定三藩之後,派來的三千漢八旗建立的。到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八旗人丁滋長了數倍,北京滿洲八旗人口數量太多,兵額有限,無法安置。

    乾隆就開始削漢八旗的兵額,“將廣州駐防裁漢軍之半,由京、津遣滿洲兵一千五百人來粵合駐”,裁撤了一半漢八旗,將兵額讓給了滿八旗。

    這些被裁撤的漢八旗,則強令他們脫籍,出旗為民,從旗人身份變成了民人,也就是普通老百姓。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這一千多漢八旗家庭,他們可是跟留在旗中的八旗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的,親戚遍地。而且互相通婚。

    清朝初年旗人和民人之間不通婚的原則在這裏就打破了,之後逐漸泛濫,不但那些脫旗的漢八旗家庭跟當地人通婚,漸漸的其他八旗士兵也開始跟當地人通婚。漢八旗同化嚴重,已經與廣州人無異。別說漢八旗了,滿洲八旗的同化也很厲害,主要是文化上的同化,乾隆曾多次下旨斥責廣州八旗,說他們都不會說清話(北京話而非滿語,滿語北京旗人會說的都沒幾個了)。

    由於通婚普遍存在,乾隆也默認了現狀,甚至在乾隆六十年,宣布“駐防兵丁娶民人之女為妻者,準照各該處紅事賞銀數目一體賞給”,此前為了限製互相通婚,這種常規賞賜隻給那些旗人之間內部通婚的夫妻。

    由於漢八旗有大量脫旗的,等於跟當地人融為了一體,以他們為紐帶,漢八旗跟當地百姓之間的聯係也十分緊密。同時,他們的兵額被滿八旗奪走,如果說不記恨,那隻能是不敢嫉恨,一旦有了機會,不報複就是好的了。由於漢八旗康熙年間就進駐了廣州,他們的人口增長比滿洲人更多,本來兵額就不夠,還被奪走了一半。滿洲八旗則從北京來,很長時間都沒適應環境,結果導致滿洲兵額長期空懸,漢軍旗人生齒日繁、丁多兵少,這是有矛盾的。

    另外還有許多其他方麵對滿人的優待和對漢八旗的限製,都製造了大量的矛盾,這些矛盾在太平盛世時期,還看不出來,一旦遭受劇烈的變動,矛盾就變成裂痕,並且很快就會撕裂開來。

    周琅大軍進入廣州之後,大量城市壯勇投降後,其中許多就是過去的漢八旗家庭出身,或者跟漢八旗士兵有姻親關係的百姓,他們踴躍去拉攏漢八旗士兵,漢八旗便也投了過來,隻有滿洲八旗堅持到底,可惜隻能被鎮壓。最後旗營被占領之後,甚至還發生了漢八旗士兵掠奪滿八旗軍官和普通士兵家庭的情況。

    廣州清軍被全殲,五萬主動投降,兩萬受傷被俘,隻有一萬戰死。周琅也傷亡了一千人,看來四麵包圍讓敵人困獸猶鬥,確實不是很正確的戰爭原則。但任由這些士兵逃跑的話,最後大多會落草為寇,就算沒有燎原成農民起義,剿滅他們也太費時費力。

    拿下廣州後,廣東大局已定。

    周琅坐鎮廣州,命令軍隊四麵出擊。將王輔茞從福建招來,需要他撫民了。

    攻擊從九月開始,十月拿下廣州,十一月整個廣東所有的州縣都在周琅的控製中了,這個速度讓當地的團練想救援都來不及,況且大多數團練並不想參與戰爭。全省竟然隻有十隻左右的地主團練,加入了清軍行列對抗周琅,在被打敗之後,進行了激烈的報複,地主家抄家,土地、房屋和資產統統沒收,隻是對他們的家人還算文明,沒有向滿清那樣,會把女眷發賣。

    占領廣東之後,就是撫民了,周琅最多隻能接受一年左右的亂象,他耽擱不起時間,他需要廣東這個地方,盡快為他提供物資支援。這需要王輔茞做大量的工作,聯合當地勢力,穩定地方等等。

    軍事行動上,讓趙文試探性的進入廣西,結果輕鬆占領了梧州府。如果說潮汕跟福建是連為一體的,廣西跟廣東也是連成一體的,這不是認為的規定,而是山川河流的走勢,自然地理因素決定的,廣西跟廣東同為一條水係,軍事上是必須考慮的,這會讓軍事行動更為便利。

    這種地形上的統一性,不能不作為軍事行動的重點因素,如果你不利用這種統一性,你的敵人就會利用。

    周琅決定休整一番,同時軍隊也將進行一些調整。

    跟隨趙文從五邑地區殺入廣西的兩萬軍隊,周琅決定正式招募他們,如果他們有意的話,他們的頭領將會成為軍官。

    這是毫無疑問的,沒有名分的情況下,人家都從老家打到了廣西,他們可都是團練,他們的地主沒有目的能這麽拚命,還不是為了當官嗎。

    這樣趙文手裏就有了三個軍的兵力了。

    這三個軍都是由客家人組成,這段時間周琅認可了他們山地作戰的能力,廣西恰恰也多山,正是他們發揮優勢的地方。

    由於趙文開始指揮三個軍作戰,周琅也決定調整一下軍隊編製,以前最大的建製是軍,標準兵力一萬人,現在則擴建一個軍團,由三個軍構成,軍團長稱總兵,趙文成為第一位總兵。

    周琅確實有意拔高趙文,畢竟趙文曾經叛離過,然後又投靠,心裏總有心結,周琅既然要用他,就不能讓他有心結,如果不放心他,也就不會用他。

    至於提拔他會不會引起其他軍官的不滿,有是肯定有,但也能理解,畢竟是趙文是帶著土地投誠的,獻了潮汕之地,這也是給外界做一個榜樣,告訴天下群雄,納土投誠,是會獲得嘉獎的。

    還有這些客家人說的話,別的軍官也不太能聽懂,趙文這個客家人指揮他們更方便。

    將這批客家兵招入軍隊,也有其他方麵的考量,比如平衡地方勢力。

    客家人在五邑地區數量眾多,雖然沒有占到一半,但也所差不多。以前在跟當地土民(廣府漢人)的鬥爭中總是吃虧,多數是因為他們是後來者,當地人占有土地資源,他們要麽開山墾荒,要麽給別人做苦工,所以經濟實力上客家人普遍較差,另一方麵,官府普遍偏袒土民,因為土民是優勢勢力,當地讀書階層主要出自土民,所以他們對官府的影響力更大。

    但由於長期跟惡劣的環境做鬥爭,開山劈石,養成了客家人一些獨特的習性,比如他們的女人不纏腳,因為他們需要走山路,纏腳的女人自然不可能走山路了,所以沒有發展出,或者說沒有從土人哪裏接受纏腳的傳統;另一個習性是非常習慣攀爬山路,這讓他們可以在廣西發揮重要的作用。

    最重要的一個習性,則是長期跟優勢本地人的鬥爭,讓客家人更加團結和悍勇。洪秀全起義,就是這樣一群客家人鬧起來的。

    由於他們本來就比當地土民悍勇,都是辦團練,正麵衝突,土民的團練同樣數量下往往幹不過他們。現在這些客家團練,又接受趙文的正規訓練以及跟清軍的大規模戰鬥,讓這些人回到鄉下,在讓他恢複成團練身份,難保有積怨的他們不會跟當地土民團練內戰。

    曆史上鹹豐時期,長達十多年的土客械鬥,死傷數百萬人的曆史周琅不清楚,但不妨礙他現在就能預判到這種情況。

    所以出於地方勢力平衡的目的,在周琅還無法完全控製廣東的時候,還是不要讓客家人回去破壞地方平衡了。

    軍事之外,周琅也深入介入民政,但他跟王輔茞的方向不一樣,王輔茞傾向於地方鄉土之間,周琅側重在城市商業方麵。

    周琅要做的是,盡快回複廣東,其實也就是廣州的商業貿易,他將廣州貿易的構成分子都請到自己暫時居住的總督行營。

    不管是歐洲散商,還是英國、荷蘭東印度公司等特許壟斷組織,還有十三行行商,都請了過來,大家共同商議出新的貿易政策,目的是恢複和擴大貿易。(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