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節 規範金融業體係(2)
字數:4502 加入書籤
真正解決錢貴銀賤問題,已經到了乾隆中期,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銀錢比例終於降到了1比1000,到了乾隆五十七年降到了1比1300,到乾隆五十九年更是到了1比1400~1450的比例,反而出現了錢賤銀貴現象。官府馬上收緊鑄錢,很快就又上升到乾隆六十年的1比?900,嘉慶二年之後維持在1比?1020~1030的理想狀態下,到嘉慶四年時候,也在1比1080,可以說已經控製住了。
乾隆年間為什麽能夠控製住錢價,最根本的原因是,官府終於控製住了銅的供應。
後世有專家認為,清代礦業在中國礦業發展史上是一個巔峰,清代前期“一百年的增長率,大大超過了此前的兩千年”,清朝礦產的開發,確實比前代大大增加了。
但這並不是礦產政策的創新,或者技術的突破導致的,主要是因為人口增加,以及對邊疆富礦的開發。其中對雲南銅礦的開發,大大緩解了因為日本對貿易限製,導致的銅礦輸入不足問題。由於清政府依然對礦產開發的管理非常嚴格,經常性的禁止民間采礦,大部分銅礦的開發都掌握在官府手裏。民間用銅依然不足,所以民間熔鑄現象屢禁不止,可由於清政府手裏的銅產量十分充足,到了乾隆中期,已經可以做到抵消民間熔鑄帶來的影響了。
周琅為鑄幣做的準備十分充足,至少是詳細收集了福建曆年來的各種經濟數據,對比加以分析。
他發現,銀錢比例這些年受到了控製,可是物價比康熙年間增長了許多。
最重要的米價和布價,有老人回憶說道:“聞四五十年前,吾祖若父之時,米之以升計者錢不過六七,布之以丈計者錢不過三四十。今則不然,昔之以升計者,錢又須三四十矣;昔之以丈計者,錢又須一二百矣。”
米價漲了四五倍,布價也漲了四五倍,這整齊的比例,顯然不是物資短缺引起的,物價普遍增長往往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通貨膨脹。
周琅馬上反應過來一個問題,滿清朝廷是通過控製銀錢比例來控製貨幣發行的,可是銀錢中的銅產量清政府可以控製,但是白銀的輸入卻是因為貿易,是清政府無法控製的。
造成的結果就是,為了保持銀錢比例,輸入的銀子越多,清政府鑄造的銅錢就越多,結果造成貨幣超發,引起了通貨膨脹。乾隆五十年,江浙遭受旱災,糧食歉收,導致米價上漲,但是乾隆五十一年春夏,江浙一帶風調雨順,夏收後米價非但不降,反而見漲,對此乾隆皇帝詫異“當此民食充裕之時。一切米麥等項。市價自當漸就減落。即或未能頓減。應亦不過照前。斷無轉比上月加增之理”。並質疑“似此有增無減。伊於何底?”
乾隆不了解為什麽糧食豐收了,米價還會增加的原因。朝臣提出可能是官府收糧收的太多,導致市麵上米糧稀缺,然後乾隆停止收了一年大米,但結果米價還在漲。乾隆隻能感慨說,“米價之貴,原非一歲驟長,自不能一歲驟平”。乾隆不了解貨幣原理,隻以為米價增長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所以平抑米價得長期努力。
這個發現,讓周琅很糾結,他聯想到了後世許多國家跟美元掛鉤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元儲備越多,國內發行的貨幣越多,通貨膨脹越嚴重。跟現在清朝輸入的白銀越多,鑄造的銅錢越多,導致物價增長竟然是一樣的道理。
果然,貿易還是平衡一些的好。
最近廣東的物價漲的極為厲害,錢價大跌,一方麵是戰爭影響了生產,導致商品稀缺,一方麵廣州抽走了太多的白銀,而製錢卻沒有少,一直保持在過去的超發狀態,這種情況,幾乎讓廣東經濟體係瀕臨崩潰。
這種情況下,加上做了長期的準備,周琅準備鑄錢。
吸取傳統經驗,周琅打算采用現代方式,將貨幣的發行,跟銀行整合在一起,而不是讓類似戶部的民政機構來管理鑄錢。
至於銀行機構嗎,周琅已經建立起來,取名貨殖銀錢公行,貨殖的意思基本可以代表商業,司馬遷史記中有貨殖列傳一篇,其中貨殖的含義已經包括各種手工業,以及農、牧、漁、礦山、冶煉等行業的經營。周琅的貨殖就指的是工商業,隻是中國還沒有引入工商業這個名詞,幹脆就借用古詞。銀錢二字代表的經營對象,主要就是銀子和製錢。公行的意思,是說這個機構不是私人的,但也不是官方的,而是一家類似十三行這樣的行會,關係到商業、手工業、礦產業等所有行業的一個以金錢為業務的總行會。
目的就是將官府影響排除在貨幣管理之外,以免形成濫發的危機,采取公行這種傳統商業組織形態,更容易取信於商人,更容易讓人接受。
為了進一步取信於商人,同時更快的融入廣州商業中,周琅還請了十三行伍家的子弟來擔任公行的行首,這個人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伍秉鑒,此時還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年輕商人。
正是在伍秉鑒手裏,將怡和行打造成了第一商行,後來縱橫香港的怡和洋行就是借了怡和行的名字。
此時的伍秉鑒還是一個不到三十的年輕人,而他跟他哥哥伍秉鈞一起經營怡和行已經五六年了,神奇的躲過了幾次十三行商人的浩劫,現在隨著潘家的退出,怡和行已經是事實上的廣州第一商行。
兩兄弟取得這樣的成就,完全歸於運氣是不可能的。而是倆人有魄力,敢開創,又能抓住機會。他們有那種開創性商人的脾性,這一點跟周琅極其相似。
其實他們開辦怡和行,他們的父親伍國瑩是不支持的。伍國瑩曾經做過行商,但忍受不了官府無休無止的勒索,甚至卷款潛逃了一段時間。後來就退出了十三行,以一個普通茶商的身份經營,家業做的也很大,高達數百萬兩銀子。是潘家的大供應商之一。
伍國瑩、潘振承這樣的豪商,已經不看好十三行貿易前景,可兩兄弟竟然十分渴望加入這個行業,他們認為對外商業大有可為。倆人不到二十歲就開始幫父親經營生意,做生意的本事是有的,但他們的父親不看好他們的眼光,堅決不支持他們去做行商。
拗不過兄弟二人,隻給了倆人一萬兩銀子,然後就生氣不管他們了。兩兄弟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聯合應募洋商,手裏隻有1萬兩銀子,隻能用來上下打點,連領牌照的錢都不夠,行商的領牌費在3萬兩至10萬兩之間,倆人的營運資金全部是自行解決的。
倆人最大的機遇,是他們跟美國商人建立了緊密的聯係,十三行中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戶,潘家跟最大的那些洋商做生意,進口茶葉最多的瑞典人,英國人都是潘家的座上賓,而資本不足的伍家兄弟看上的是同樣初入貿易的美國商人。
結果美國貿易發展很快,短短幾年就超越了其他國家,成為廣州貿易中,僅次於英國人的第二大勢力,伍家兄弟也借此成為僅次於潘家的第二大行商。
所以上次周琅邀請十三行商人出山,也就隻有伍家和蔡家出麵,蔡世文是迫於無奈,已經資不抵債,不做生意還能做什麽,伍秉鈞卻是相對積極主動。
至於這次周琅請伍秉鑒幫自己做事,就是伍家的第一次機會了。伍秉鈞大力支持弟弟擔任貨殖銀錢公行行首,並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本積極幫忙奔走。至於怡和行的生意,少了伍秉鑒並不礙事,這些年主持者一直都是伍秉鈞,而且時人評價,伍秉鈞才是一個商業奇才,要不是短命,伍秉鑒後來的成就應該歸屬他哥哥。
伍秉鑒也不負眾望,周琅建立的各種標準商業賬冊,他很快就掌握了原理,然後將賬目做的明明白白。並且通過向經營最良好的商行放貸,短時間內不但把貨殖銀錢公行的業務做了起來,借出去了兩千多萬兩銀子,一直能夠如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同時幫助外貿行業的商行迅速恢複了經營,最大的得益者就是蔡世文家族,他們總算是緩過了一口氣,先是借了八百兩銀子,還清了之前積欠的高利貸款,然後用這些借款迅速恢複了自家生意,雖說規模上沒有以前那麽大,但扭虧為盈了。
支持國內商人是周琅的初衷,伍秉鑒還開拓洋商業務,利用自家的人脈關係,他先是說服美國人通過貨殖銀錢公行提供擔保,來進行各種交易,由於十三行的突然退出,過去洋人們習慣的擔保製度結束,他們一時找不到可靠的貨源,大批中小商人倒是願意跟他們做生意,可他們不放心,有貨殖銀錢公行提供擔保,交易往來中也是以賬目往來為主,降低了現銀交割的麻煩,同時質量上有伍秉鑒的保證,也可以信賴。所以美國人馬上將自己的金錢往來,交給了貨殖銀錢公行。之後其他洋商發現了奧妙後,也積極采納。
結果大量洋人的銀子存入貨殖銀錢公行的賬戶,伍秉鑒大量放貸的同時,不但沒有降低庫存白銀,還能保持在一個充足的水平,這是超過周琅期望的部分,有能力的人,總是能夠脫穎而出。
當然貨殖銀錢公行也不是完全變成了過去十三行的替身,首先這是一家現代銀行,周琅請來了荷蘭人作為顧問,經營的一直都很規矩。至於伍秉鑒發展出來的貿易擔保業務,其實也是銀行業務之一,隻是一般銀行擔保的是資金,而不是商品質量。
除了開拓業務之外,貨殖銀錢公行還負責對廣州銀行業進行管理。(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