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節 規範金融業體係(3)
字數:4152 加入書籤
先是吸納了一大批廣州的銀號、當鋪和錢莊的東家或者掌櫃加入貨殖銀錢公行,貨殖銀錢公行是一個公行,伍秉鑒是行,當然也會有其他成員,行會中的成員稱之為行東,行也叫行董或者行總。
這些人不負責具體經營,但有權提出建議和對重大決議投票,其實就是董事會成員。
廣州是有銀行的,這個銀行是銀錢行會的意思,簡稱銀行,康熙年間就建立了會館。
主要組成成員,就是這些銀號、錢莊和當鋪,每行選舉行東十人加入貨殖公行。
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的金融業形態,其中銀號的經營業務是熔鑄白銀,明清實行的是古典銀本位製度,白銀的流通是不受限製的,包括熔鑄、剪切等等;銀號通過收集散碎銀子熔鑄等方式,賺取一定的額外錢息。提供的白銀流通中的標準化服務業務。他們的作用類似於西方銀行行銀行券的作用,是製作讓市場接受的標準貨幣。各家銀號的銀錠形勢也不一樣,並不都是官銀那種元寶型,還有船型,馬蹄形等等形製,上麵壓上各個銀號的爐號作為信用憑證。
當鋪的作用很簡單了,就是銀行中的抵押貸款業務,但比後世的銀行要親民的多,麵向普通百姓,從舊衣服,到金銀飾,甚至房產都可以抵押。
錢莊則主要是銀錢兌換業務,由於貨幣管理很粗陋,就像阿姆斯特丹銀行需要將歐洲幾百個邦國流通的貨幣,先兌換稱荷蘭盾一樣,錢莊是將各地流通的不同形製的銀錠,歐洲流入的銀元,日本流入的銀判,跟官府標準的製錢進行兌換。他們進行的是匯兌業務。
之前對這些行業的管理,還真沒什麽特別的辦法,基本上可以說是合作。一方麵貨殖公行向他們提供低息資本幫助他們恢複和擴大業務,另一方麵,則是通過他們擴張公行的業務,有些大額業務,他們做不了的,比如大商人抵押房地產,他們進行評估後沒有足夠多的資本,於是介紹給公行。或者因為銀貴錢賤,錢莊積壓了大量的製錢,卻缺乏白銀,影響經營,於是跟公行之間進行大額銀錢交易。
大家相得益彰,在商人身份的伍秉鑒主持下,他們跟公行的往來中也沒有感到任何不適的地方,基本形成了公行作為他們背後大保人的角色。形成一定的合作和依賴關係。
在銀行業務穩定,深度融入廣州商業網絡的情況下,周琅這才讓伍秉鑒著手鑄錢,行紙幣等事宜。
而這時候對金融業的管理就要深入一個層次,成為真正的管理而再是簡單的合作。
不過這種管理目前還沒有太多強製性因素。
先隨著白銀不斷流入廣州市場,銀貴錢賤的現象開始緩解,一度飆升到1比15oo的銀價,慢慢下降到了1比12oo之下。
管理的第一步是調整匯價,伍秉鑒先是宣布降低公行收購製錢的價格,以此來影響市場匯價,從1比12oo降低到1比11oo,公行將按照這個標準,無限製收購製錢。由於公行的資金實力,定下的匯價基本上就相當官方匯率,目的是慢慢降低到1比1ooo的理想匯率,統一內部貨幣的比值。
公行鑄錢對市場的影響其實並不大,因為周琅沒有按照鑄錢工匠的建議,降低含銅量,但降低了整體的重量。
中國古代銅錢,都是有標準重量的,曆朝曆代有所不同,唐代的開元通寶通製錢,每枚直徑8分,1o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也就是一枚銅錢重1錢。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清朝通過增加含鉛量,讓製錢看起來厚重。但主要價值還是那些銅,所以周琅打算通過削減整體重量的方式,削減含鉛量,達到節省鉛,又不影響銅錢重要價值的目的。
周琅將銅錢比例提高到了銅9鉛1的比例,盡管整體重量和大小都跟滿清製錢一樣,是1錢4分,但重量並不是保持不變,因為周琅鑄造的銅錢,一枚麵值兩文。因為含銅比例是滿清製錢的兩倍多,所以價值反而是稍高於滿清製錢兩枚的。古代的製錢,基本都是一文錢的小平錢,偶爾有當十、當五之類的銅錢,也數量極少,往往在皇帝登基、大婚之類的日子鑄造,屬於紀念性質。周琅大量鑄造兩文麵值的銅錢,也算是創舉了。
周琅鑄錢的目的,並不在於鑄錢獲利,而是為了給印刷紙幣做準備。所以他鑄造的銅錢一定要成色十足,比滿清的製錢更有價值。
除了銅製錢之外,還開始鑄造金銀幣。金銀幣的形製跟西方銀元不同,采用了中國傳統的五銖錢形製,也就是跟銅錢一樣的孔方兄,由於中間有個方孔,又重達一兩,所以通過水力模具壓出來的銀幣,比重七錢左右的西方銀元要大很多,也比中國傳統的一錢左右的金銀幣大的多,簡直就是一塊銀牌。金的密度接近銀的兩倍,鑄造出來的金幣,反而巧合的跟西方銀元差不多大小。
之所以銀幣選擇了中國傳統形製,又以“兩”為單位,除了考慮曆史傳承因素之外。還是為了方便今後更好的統一幣值考慮,雖然乾隆年間大量銀元流入,但流通最廣的還是閩粵一帶,也還不占絕對主流,內地基本上都是以銀兩和製錢來計價,對於銀元還比較陌生,和珅家藏銀上千萬兩,銀元才隻有幾萬元可見一斑。
所以周琅也就沒有廢兩改元,而是遵循傳統。
這批金銀銅製錢鑄造出來之後,公行馬上布匯率,將一兩銀子提高到了1比1ooo小平錢(滿清製錢),1比5oo公行製錢(周琅行的銅錢)的比率。
規定製錢比例,遭到了錢莊行業的反對,他們的經營業務就是銀錢匯兌,如果銀錢比例固定的話,無疑會讓他們的業務受到影響。說白了,錢莊的存在,就是基於混亂的幣值的,如果貨幣匯率都固定了,誰還需要他們這些專業人士,一個老百姓都知道1ooo文錢就是1兩銀子,那誰還會到他們這種專業的錢鋪裏兌換呢,兩個人之間自己就做了。
伍秉鑒通過拉攏銀號行業,告訴他們以後公行鑄造的金銀幣甚至製錢,隻要他們能鑄,也交給銀號的銅爐來鑄造,並且寫進公行公約中,規定之後公行行東可以為公行鑄錢。但同時又不限製銀號自己鑄造銀錠。公行要鑄造的金銀幣,第一筆就是上千萬的數字,銀號行無法拒絕,於是堅決支持伍秉鑒。
當鋪行業則對混亂的幣值無所謂,至少他們對這方麵沒有切身利益,反倒是匯率的不穩定增加了他們的風險,所以他們樂意公行規範銀錢比例。而且伍秉鑒暗中告訴當鋪行,會給他們一大筆低息貸款。於是當鋪行東們決定支持伍秉鑒。
在當鋪和銀號行業行東的支持下,伍秉鑒壓製錢莊行東,一次次成功提高了銀錢比率,並且宣布保持在1兩兌換1ooo文的固定價格上。
經過這一番操作,伍秉鑒等於通過公行收編了銀號行,因為當公行鑄造的規格一致,數量驚人的銀幣流入市場後,銀號們自己鑄造的不同類型的銀錠頓時失去了作用,漸漸淪落為接受公行鑄幣訂單的鑄幣廠角色。
當鋪行業則是被拉攏了,得到充足資金的他們,抵押貸款的業務蓬勃展,靈活經營的大小當鋪接受各種資產,甚至有的當鋪連牲口都願意接受,車船房產等當然更不再話下。由於當鋪在中國的曆史悠久,早就是一門成熟的行當,兩三萬資產就可以經營,上到王孫公子,下到平頭百姓的生意他們都做。
一時間金融行業中抵押貸款這個業務,迅在廣州快擴張起來。大量當鋪開辦,激烈競爭的結果就是利息大幅度下降,從過去的高利貸級別,迅下降到普通商業貸款階段,但依然比金融行業達的荷蘭、英國的資金成本高,那些無法得到公行低息貸款的普通中小商人的資金成本普遍在1厘以上,但已經普遍低於2厘了。高利貸行業,在廣州漸漸退出曆史。
錢莊行業則備受打擊,銀錢兌換買賣的業務大幅度萎縮,隻能局限在流入銀元跟製錢之間的兌換業務,就在業務日益萎縮,經營競爭激烈之際,伍秉鑒找到了他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機會。
公行的紙幣終於印製出來了,伍秉鑒希望這些錢莊,通過自己的關係和渠道,幫忙推廣這些紙幣,而他們將會得到三分的傭金。三分傭金並不高,可相對於成千上百萬兩的兌換業務來說,總體則是一筆豐厚的酬勞。反正不需要他們承擔風險,這筆買賣值得做,再說他們現在也沒什麽好的選擇了。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m.101novel.com(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