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二節 政治層麵的戰爭

字數:4312   加入書籤

A+A-


    陳淮的際遇很好的說明了,有時候人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個道理。

    當然陳淮是隻是一個個例,不能因此否定了努力的重要性。做出正確的選擇,本身就是努力的一部分。因為要做出正確的選擇,要求的學識,眼界和其他種種素質,往往也是需要努力才能得到的。一個人努力苦讀,最後成為了一個醫生或者律師,另一個人上學時候,打架鬥毆,成年後淪落到工地打苦工,因此他能抱怨說別人過的好是因為別人選擇了當律師,而他選擇了搬磚嗎。不是他不想選則當律師或者醫生,而是他沒有努力爭取過選擇的機會。

    陳淮的例子並不具有勵誌的作用,他就是個買官上來的貢生,目的也是為了發財,要說他的努力,也就是努力巴結上官,努力欺壓下官。向上給和珅孝敬,向下勒索官員。主營業務是搜刮百姓,賣官鬻爵。

    這樣的人為什麽要投降,雖然這樣的人不可能為滿清死守下去,但他可以逃跑啊,逃跑後隱姓埋名過富家翁生活。

    可對這種人來說,逃跑去隱姓埋名,其實要求也太高了。因為棄城逃跑,對一個文官來說,依然會被滿清治罪,投降的話,當然更會治罪,反正都是治罪,投降了還可以繼續保持高官厚祿,那麽為什麽不投降呢。

    當然這是現實的選擇,做出背叛這種行為,往往還有極其複雜的心理變化。

    根據陳淮現在跟人的解釋,或者說是給自己找的理由,他表示說,當年洪承疇還投降了皇太極呢。

    當年的皇太極有什麽,不過關外區區之地,人口不過兩百萬,大明富有四海,洪承疇都可以投降;而今周大帥以閩粵兩省之地,數十萬雄兵,攜大掠北京之威勢進攻江西,他有什麽理由不順天應命誠信投明主呢。

    陳淮將自己跟當年的洪承疇相提並論,太高看了自己,他不過是一個買官的貢生,洪承疇當年可是大明赫赫有名的儒士,而且是名動天下的權臣,倆人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可這又能很好的解釋陳淮的心理,連洪承疇那種比自己名氣大、身份高的人都能投降當時還看不出前景的異族小政權,陳淮又有什麽道理不投降周琅這個漢人政權呢。當年明朝無良文官大量投降滿清,現在成了良禽擇木而棲的最佳證明,因為這些降官,雖說後來被乾隆定為二臣,但他們自身的榮寵和家族的富貴卻保了下來。被描繪為刻薄寡恩的崇禎皇帝,甚至沒有對洪承疇的家眷動手。

    但陳淮沒有這麽幸運,嘉慶親政之後,馬上宣布對降官家眷進行打擊,將他在河南的親族都流放伊犁了。此舉雖然跟傳統道德文化有悖,但卻很好的抑製了文官的投降行為。

    可這也將陳淮這種人逼到了死心塌地給周琅賣命的地步。

    因為陳淮的選擇,讓他有了改換門庭繼續高官厚祿的機會,可家人在滿清統治區,畢竟會給他造成心理負擔,現在負擔沒有了,加上周琅給了他機會,他是真的死心塌地,爆發出全部的聰明才智開始為周琅效命。

    表現在行為上,就是他現在積極給還身在滿清統治區的一些門生故吏寫信,用各種理由勸說這些人投降。清朝堅持異地為官原則,雖然清廷對文官投降行為一直嚴厲打擊,可是周琅已經占據了江南半壁,江南地區又是曆朝曆代科舉能力最強的地區,這裏出來的文官多如牛毛,所以有大量祖籍江南的官員在滿清統治區任職,這些人投降就毫無顧慮,甚至會反過來擔心不投降家人的安危。

    滿清懲治降官親族,這是一把兩刃刀,傷人傷己。因為這反過來對那些江南籍官員沒有了約束力,清廷也不會信賴這些官員,更助長了江南籍官員離心離德的情緒。可這是一場政治戰爭,是戰爭就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想不費一兵一卒取得勝利,那隻是幻想。

    滿清如果不懲罰降官家屬,像明朝那樣優待文官,恐怕投降早就成了風潮。權衡利弊之下,就隻能通過這種無賴的方式,用家人威脅官員了。

    周琅放心使用陳淮,讓采風部門全力配合。采風已經經過整飭,罷免了幾個主要官員,原因就是漏報了上次兩江總督人員更換這樣的重大消息。雖說是因為戰爭的緣故,可是該追責的還是要追責。經過整飭,采風目前效率有一定的提高,不敢說人人自危,可壓力還是有的。

    采風的探子配合陳淮,將陳淮的一封封勸降信送到滿清統治區的那些江南籍官員手中,很快就得到了一些明確的消息。而其中以湖北為多。

    陳淮曾在湖北做過布政使,而且在湖北的時候,就已經權勢很重。乾隆六十年的時候,太倉人畢沅是湖廣總督(湖南湖北轄區),福寧是湖北巡撫,陳淮是布政使,三人官官相護,把湖北官場打造的鐵桶一塊。當時有歌謠諷刺,“畢如蝙蝠,身不動搖,惟吸所過蟲蟻;福如狼虎,雖人不免;陳如鼠蠹,鑽穴蝕物,人不知之。”

    由於把持湖北官場,讓湖北現在的官員中有一大批是陳淮的門生故吏,不敢說有多麽深厚的感情,但大多當年逢迎過陳淮,通過陳淮升遷過,關係是客觀存在的,另外陳淮也多少有一些自己的嫡係。

    於是陳淮的勸說行為,首先在湖北收到了效果,陳淮向周琅上奏,如果手裏有一隻兵,發兵湖北所過州縣,過半能開城投降。可惜畢沅這個太倉人死了,否則陳淮有信心直接把他拉攏投降。

    這讓周琅大喜過望,因為湖北正是他下一步要攻取的目標。

    在軍事上,有守江必守淮,守南京必守武漢的原則。滿清現在已經把周琅視作頭號心腹大患,在江淮地區部署了二十萬重兵,甚至比他們用來鎮壓白蓮教的都多,就是擔心周琅通過江淮地區北伐,同時為平定江南占據有利地勢。

    周琅現在人馬俱疲,短期內不打算發動大規模北伐,所以打江淮困難重重,但要守住南京,武昌以及漢江流域就不能不奪取,因為哪裏是長江上遊,曆史上南京丟失百分之八十都是從上遊發動的攻擊。比如太平軍就是從武昌出擊奪取南京的。

    但對於唾手可得的武昌,在周琅的幕僚團隊中,卻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因為周琅兵力有限,隻能抽調三四萬人出戰,那麽用兵方向上大家就產生了爭議。

    有的幕僚認為,如今形勢大好,應該一鼓作氣北伐,三四萬人的兵力無力從江淮北伐中原,但從海路奇襲北京還是有希望的,隻要打下北京,滿清氣數已盡,天下傳檄而定。

    這個觀點迎合的人很多,大家都對目前的局勢太樂觀了。或許當年洪秀全也是如此,輕鬆占領南京,然後北伐西征,卻都隻排除小股兵力,太小瞧滿清的組織能力,最後落得一個困死南京的結局。當時如果洪秀全在南京不做停留,全軍北上的話,是有可能滅掉滿清的,因為李開芳、林鳳祥當時帶了兩萬偏師北伐,就打到了天津。洪秀全全軍北上,誰敢說打不下北京?

    周琅沒有那麽樂觀,他始終謹小慎微,借用科學理念,“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周琅是大膽計劃,謹慎實施,爭取做到穩紮穩打。洪秀全那樣的錯誤他當然不能犯,朱元璋當年北伐,還是準備充分,任用徐達這樣的大將,集中主要力量,一鼓作氣。周琅現在沒有能力動用所有力量,隻能出動一小部分軍隊,那麽就不可能打北伐這樣的大戰,隻能在局部戰場上取得一定的開拓。

    湖北就是最好的選擇。

    周琅認定,在自己休整結束之前,都不應該有大規模軍事行動。而是立足於政治拉攏為主,軍事行動為輔的方針。

    所以他直接任命陳淮為天下招撫使全權負責對滿清官員的招撫工作,這第一次就是抽調了能動用的四萬人,交給陳淮,讓他去收取湖北。

    事實上,滿清此時同樣在進行緊張的政治行動,罷免和任用了一批官員。甚至連地方督撫這樣的大員也不留手,看似很不合理,卻是老謀深算。

    因為動作雖然大,可下手很輕柔。

    消息傳來,周琅驚訝的發現,許多本該死的和珅鐵杆,竟然躲過了一劫。

    比如蘇淩阿這個和珅的姻親,竟然被皇帝隻是免職,然後以他年邁為由,寬宥其罪。

    一手硬,一手軟。硬的地方在於道理,明分對錯,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軟的地方在於措施,隻分辨對錯,而不根據這些問罪,這就沒有將和珅黨羽逼入死路。大家看到連蘇淩阿都不用死,就沒有了反抗下去的決心。

    同時又很大膽,哪怕是身處前線的督撫大員,也敢快速撤換,比如退守揚州的兩江總督蘇淩阿,還有周琅即將去攻擊的湖北地方大員,湖廣總督換成了書麟。(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