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節 滿清的總路線圖

字數:4214   加入書籤

A+A-


    北京城氣氛壓抑,江南的失陷對這座城市的士氣打擊是巨大的,讀過書的人都想到了朱元璋滅元的往事,現如今周琅取得的,何嚐不是當年朱元璋取得威勢。而滿清跟當年的蒙元相比,軍事實力上已經完全腐朽,至少當年的元軍始終沒有失去戰鬥力。

    當然最大的壓抑來自於上層政治鬥爭,乾隆死了,和珅倒了,這兩個已經讓北京人習慣了的權力人物突然消失,留在人心裏的空白比權力機構的空白更大。

    嘉慶對和珅黨羽的打擊,是有節製的,但果斷和迅速的。諸如九城兵馬司之類的官員,統統被撤換了一遍,其實也不一定人人都是和珅的黨羽,可嘉慶顧不上了,他親政,就要親掌大權,軍事力量必須掌握在他的手裏。

    朱珪是這些行動的總導演,可他本人並不想這麽做,因為天下大勢在這裏,以社稷為重的朱珪,並不想在這個時候清洗和珅黨羽。但嘉慶忍不了了,他忍了幾十年,不想再忍下去了。

    朱珪畢竟是臣子,皇帝要動手,他也隻能選擇支持。然後在他的操作下,要麽不動,要動就要雷厲風行。所以在要害部門,重要部門,雷厲風行迅速抓在手裏。但是殺人卻很少,因為他們的目的不是殺人,讓來百姓看熱鬧,而是為了權力。

    地方督撫上,也大膽利用調用親信,和珅倒了,和珅的黨羽自然不敢放在地方上掌權。不怕他們投降周琅,因為大多數地方督撫還是滿人。怕的是這些黨羽勾結和珅,興風作浪。

    所以在抓了和珅之後,第一時間,朱珪就是主使那些非和珅黨羽的督撫表態,率先彈劾和珅的就是書麟,準確的說是書麟的弟弟廣興,廣興揭發和珅的許多罪狀,被提拔去四川掌管軍需。而書麟此前先後做過巡撫,最高做到了兩江總督,而且難得的清廉,結果反而被和珅猜忌,江南鹽商案發,和珅硬是給書麟安了一個包庇罪名,調到新疆去了。和珅跌倒,書麟立刻被調回來做湖廣總督。

    此人其實也是一個十分合適的人選,因為既不是和珅黨羽,又有相當的軍事經驗,乾隆三十八年征討大小金川的時候,他就是領隊大臣,而且用勇力,被評為“力戰輒先登,克堅碉數十,功最。”

    這是一個可以帶頭衝鋒陷陣的武將出身的督撫,顯然十分適合去鎮壓白蓮教。

    有書麟兄弟帶頭之後,各地督撫不管是不是和珅黨羽,為了撇清關係,都紛紛上書彈劾和珅,畢竟打倒和珅(大老虎),地方表示擁護朝廷(中央),這隻是最基本的政治操作。

    地方督撫紛紛表態,立馬就營造出了一種大勢,和珅是翻不了身了。

    營造這種緊張大勢的同時,還開始緩和地方督撫的心理壓力。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和珅頭上,一切都是何人一人所為。嘉慶向各方表示“白蓮教的起因,乃在於官吏多方搜刮,竭盡民脂民膏,因而激變如此。然而州縣官員削剝小民,不盡是為了自肥,大半也是為了趨奉上司。而督撫大吏勒索屬員,也不盡為私貪,無非結交和砷。是以層層剝削,皆為和砷一人。而無窮之苦累,則我百姓當之。”

    這種快速打擊,然後馬上安撫,連蘇淩阿都赦免了,很快就讓各地督撫心安,能做到督撫一級,也都是有腦子的,知道朝廷現在不敢過分打壓他們,因此高層政局漸漸穩定下來。

    打倒和珅隻是朱珪導演的第一步棋,原本的曆史上,他的功績主要是在文治方麵,而且極為出眾。因為正是在他的推動下,嘉慶廢除了康乾期間長期貫徹執行的文字獄政策,並且給一些乾隆年間的罪犯平反。

    朱珪的另一大建樹,依然體現在文治方麵,他帶起了經世致用的新思想,後來的名臣,曾國藩、胡林翼等等都是這種實用思想的踐行者,可以說如果不是朱珪掀起的這種思想,很難講晚清時期李鴻章等人敢於提出師夷長技,因為老思想中學習夷人簡直就是不可理喻的。

    可惜的是,朱珪的思想依然停留在宋明理學的框架內,沒有像王陽明那樣,徹底跳出理學的約束,否則他應該能讓滿清也擁有一個聖人。

    如今的形勢,不容許朱珪把精力放在文治上,他必須防備逆賊周琅從江南發起的北伐,周琅會北伐,這是毫無疑問的,滿清上下都清楚,隻要周琅站穩了腳跟,馬上就會北伐。可要趁周琅立足未穩去收複江南,一群文臣口號喊得震天響,實際上卻做不到。

    朱珪是跟周琅交過手的,周琅手下火槍兵有多厲害他很清楚。但不諳軍事學的朱珪,還看不明白周琅的軍隊是以火器時代的軍事理念組建起來的,強是強在理念,朱珪隻能看到較為表麵的東西,主要是武器和軍紀方麵。

    於是他立刻重建北京的火器部隊,新建了神機營,這樣在北京有有了健銳營、火器營和神機營三大火器營。

    淘換那些幾十年的陳舊武器,讓北京的作坊用好料打造新火器。朱珪雖然嚐試聯絡廣東的洋人沒有成功,但周琅上次進攻北京,還是遺落了一些武器的。尤其是幾百門步兵炮,都送給了和珅當禮物。北京有中國最強的手工業製造能力,技術水平足以仿造這些武器。無非是火繩槍跟燧發槍的區別而已,在威力上都是黑火藥發射,談不上有質的飛躍。所以不管是槍,還是炮,滿清都能打造。

    最主要的是人員方麵,朱珪認為周琅海寇的部隊悍不畏死,紀律嚴明,他在火器營中重申軍紀,裁汰了大量老弱,簡拔了一批在剿滅白蓮教起義中立下功勞的軍官,但根本問題他革新不來,那就是三大火器營依然是八旗兵,主要是漢八旗。即使是嘉慶,也做不到壓製旗人,招募漢人,至少在北京做不到。

    朱珪親自負責督造武器,訓練士卒,他以為隻要給他時間,他就能打造出一隻跟周琅海寇決戰的強力部隊。

    但在戰略上,朱珪決定采守勢,爭取先讓周琅海寇集團無法擴張。他在江淮地區駐紮重兵,認為隻要他的大軍壓在長江邊上,周琅就不敢肆無忌憚的攻擊其他地方,比如湖廣,或者取海路再次來打北京。

    朱珪需要時間,無論是整肅吏治,還是重建軍事,都需要時間。

    失去了兩江,斷絕了漕運,壓力自然有,但目前還支撐下去。乾隆年間,基本上沒有遇到過大的災害,乾隆年間人均糧食產量高達一千斤,幾乎相當於新中國時期的產量。官府又控製了鑄錢的銅原料,財政相對充足,每年大量采購米糧,采購數量之大,一度讓朝臣將持續不斷的米價攀升跟官府買糧掛鉤,讓乾隆決定停止了一年購糧。雖然各地府庫多數虧空,但依然有不少積存,加上地主家和糧商們掌握的存糧,是一筆巨大的儲備。

    朱珪采取的方法是平抑糧價,嚴打囤積居奇,在各地大肆購糧,用官府儲糧轉過來繼續平衡糧價,寧可官府虧損,也不要因為糧價而產生恐慌。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還是起到了作用的,各地糧價漲幅普遍不超過兩成。

    官府虧損的錢財,由查抄和珅家產得到了彌補。但相對於滿清這麽大個國家來說,如今又是勇兵和革除弊政時期,這些錢也不夠花,朱珪的應對措施是鑄錢,各地官府庫房裏積存了大量的銅料,連宋朝時候缺銅到隻能用鐵錢的四川,都有大量的銅料儲備,當地督撫不止一次的要求鑄錢來彌補軍費。

    至於大肆開鑄銅錢,會不會引起銀錢比例失衡,此時管不到那麽多了,爭取時間才是最重要的。

    爭取時間,守住兩淮、江漢,等穩定了局勢,朱珪認為還是有機會平定周琅匪患。

    穩定局勢的另一大方陣,就是繼續鎮壓白蓮教,由於周琅的存在,滿清重兵集團不得不派駐在江漢和江淮地區,可以給川楚兩地機動調用的兵力隻有十萬人。十萬人麵對動輒流傳數百裏,橫跨幾省的白蓮教來說,完全不夠。朱珪則命令各地勤辦團練,結寨自守。整個滿清的地主開始團練化了。

    可這時候,明明已經結束了軍事行動的周琅海寇,卻突然又挑起事端,十餘艘兵艦直撲武昌,炮擊武昌城,馬步兵四五萬人登陸,竟然攻克了武昌城(武昌縣城,後世的鄂州,武漢武昌此時叫江夏)。接著長江以南的湖北各地,也就是武昌府,幾乎聞風而降。

    短短一個月時間,壞消息不斷傳來,不但長江以南失陷,長江以北的漢陽府、黃州府、安陸府、德安府相繼失陷,整個漢水以東丟失。湖廣總督書麟因為在襄陽一帶追剿白蓮教,幸而未戰死武漢。

    之後書麟率軍與賊多次野戰失利,退守漢水以西,此時除了荊州、荊門州和襄陽府三地外,幾乎整個湖北都淪陷了。朱珪並沒有問罪書麟,而是讓他戴罪立功,下了死命令,死守荊襄!(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