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節 追擊窮寇

字數:5034   加入書籤

A+A-


    探馬確認嘉慶逃跑是廢了一番功夫的,因為當時由於外城城破,引起了北京守軍的自發性崩潰,如決堤的洪水,在城西泛濫。

    由於城西沒有設防,圍三闕一,就是給他們逃跑用的,所以清軍都從這個方向逃跑,有外城的,也有內城的,在這種總崩潰下,除非嘉慶打算國君死社稷,否則他隻能逃跑。

    零散在這裏的探馬發現如潮的潰兵,沒有想著自己跑就很不錯了,後來冷靜潛伏到發現嘉慶逃跑才回來同胞,這膽氣和冷靜,值得褒獎,當然發現嘉慶逃跑本身,就立下了大功,論功升遷是跑不了了。

    嘉慶逃跑了,周琅怎麽辦?

    老實說他等這一刻等了很久了,沒想到終於發生,他還感到有些不真實。

    理性讓他立刻做出布置,嘉慶跑了,內城亂了,不趁機攻城那就是傻子了,此時也不需要拘泥於方式,直接架雲梯。而且也不拘泥於方式,城東的可以工程,外城的也可以攻城,甚至留在北城的輔兵也被允許攻城。

    攻城是第一位的,但嘉慶也是第一位的。

    問馬大雷累不累,還能不能打,他信誓旦旦保證沒有問題,就是連續打個三天三夜都沒問題。於是周琅又問他敢不敢去抓嘉慶?

    馬大雷興奮的帶著跟他一樣興奮的帥營騎兵出城去追擊嘉慶了。

    嘉慶也是。周琅一直給他留著西城他不撤退,非得要等到崩潰的時候逃跑。既然是逃跑,那就意味著沒有了秩序,沒有了尊嚴,周琅敢派一隻孤軍去追他。如果他早早明白事理,老老實實把北京城讓出來,他帶著大軍從容撤退,也沒人敢追他。

    搞的現在周琅一邊組織攻城,一邊還要關心追擊嘉慶的進展,也夠累的。

    顯然攻城比抓人要簡單一些,馬大雷追擊的結果還沒有出來,北京內城就破了。

    最先攻入內城的,還是周琅這個方向,因為內城南牆雖然在城牆形製方麵跟其他城牆沒有區別,可是布防有很大的差別,清軍在這個方向的守備力量很弱,而且他們也逃了,最重要的,內外城牆之間的城門並沒有堵死,派少數士兵從水門進去後很快就打開了城門,大軍從城門進去,自然比爬城牆要快。

    進城之後,周琅馬上下令:“去紫禁城!”

    他要盡快搶占紫禁城,哪裏可不知道有多少珍寶呢,估計賣了足夠這次北伐的投入了。

    去的晚了,後果不堪設想。周琅倒不是怕其他部隊占領了紫禁城,而是擔心潰兵,甚至周邊的老百姓也讓人很不省心,曆史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當地老百姓連續好幾年在圓明園裏淘土,就是用篩子篩土,把英法強盜遺漏的那些小件珍寶淘出來。這還算不上破壞,有些老百姓把少剩下的那些優質磚石,甚至拿不走的那些雕像,都砸碎了當石料給自家蓋豬圈去了,這才是最大的破壞,否則圓明園燒也不至於燒成白地。

    幸好周琅動作迅速,率先攻進了皇城,命令士兵守衛四門,不得放任何人進出。然後直奔紫禁城,果然有一些潰兵溜進了紫禁城打算搶劫,然後被格殺。同樣是守住所有門戶,阻止兵民人等進出。搶占紫禁城後,才輪到皇城中其他王公權貴的府邸。之後是各處衙門,同樣如法炮製。等城內穩定下來後,再集中軍中財務人員清點收獲。

    做完這些之後,周琅才向外發出戰報,第一時間將如此重要的信息公告天下,攻入敵人都城,在中國傳統慣例中,基本上等同於滅亡了這個政權。

    可以說清朝在此刻,結束了它的曆史!

    不管多麽大的混亂,黑夜總能平息,一夜過去第二日北京就平靜下來了。當然城市也幾乎成了空城,隻有不足半數膽子大,或者跑不了的百姓留在城裏。滿城權貴是跑了個幹脆利落,皇帝扔下了紫禁城,王爺扔掉了王府。奇怪的是,沒有一家想著臨走放一把火,到底是存著打回來的心思呢,還是跑得就那麽著急,連火都顧不上點。當年李自成撤離北京前,可是放了一把火的。

    不管這些人出於什麽心思,總之他們沒有破壞,給周琅留下了一筆巨大的固定資產。

    紫禁城裏的珍寶,除了少部分金銀細軟,大多數都原封未動,不排除有趁亂被宮女、太監盜走的,總之按照賬冊預計九成以上的皇家寶藏都存留了下來。

    那些權貴的府邸中,留下的東西就少多了,好幾家王爺府的庫房裏能跑耗子。顯然這些王爺當時沒有跟他們的皇帝一條心,嘉慶恐怕真的是最後逼不得已才逃的,而這些王爺們恐怕早就留了一手,把行禮都裝點好了,等走的時候,全都帶走。難道因為王爺家小門小戶,不比皇帝家富貴,所以沒有皇帝那麽大方,東西都留給了敵人。

    其實還是周琅小瞧了這些權貴,早在周琅剛剛圍城的時候,人家就開始轉移財產了,不然不可能這麽幹淨,就拿和珅家來說。那些珍寶可都是論庫的,玉器庫兩間、綢緞庫四間、磁器庫二間、洋貨庫二間、皮張庫二間、銅錫庫六間、珍饋庫六間、鐵梨紫檀庫六間、玻璃器庫一間,還有大量日常陳設。就算其他王爺,沒有和珅家的庫房多,估計陳設也不會少,臨時搬家,恐怕都來不及收拾,就像嘉慶那樣,幾乎是空手跑。

    不過空手跑也有空手跑的好處,那就是跑的快。馬大雷追了兩天才回來,回來後稟報說沒有追上,眼睜睜看著嘉慶帶一群不足萬人的八旗進入了居庸關。倒是抓了不少王公貴族,和文武大臣回來。

    一群形容枯憔的權貴,全被圈在了太和殿,當大批親兵保護周琅來到他們麵前的時候,多數露出了恐懼。

    他們不知道周琅會如何對待他們這些前朝遺貴。

    死一般的沉寂過後,突然有人爬出來,跪在地上磕頭,大聲呼喊: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奴才盛住,您知道奴才嗎?”

    “奴才願降,奴才願降!”

    盛住連連叩頭,怎麽皇帝走連妻弟都不帶著?

    周琅走過去,把痛苦流涕的盛住扶了起來。

    “奴才願降!”

    “奴才願降!”

    “奴才願降!”

    “奴才願降!”

    “奴才願降!”

    周圍頓時響起了連片請降的聲音。

    在這些眾口一致的背景聲音中,突然有一個不和諧的笑聲響起來。

    一個文官模樣的人站了起來,冷笑過後,痛斥道:“爾等皆朝廷親貴,國家危亡不死國還則罷了,反倒向反賊搖尾乞命,就算活著,跟死了有何分別。”

    周琅看了那人一眼,頗為清瘦的一個老頭,穿著帶補子的官府,雖然衣服髒了,臉色也不好看,可卻站的筆挺,他也看向周琅,滿目怒光,甚至還有些鄙夷。

    周琅向他點頭笑了下,這就是所謂的文人風骨嗎?接著就不再理會他。

    反而想一群權貴問道:“朱珪大人可在這裏?”

    周琅也就對朱珪熟悉一些,還是因為吃過朱珪的虧,雖然隻是一個小虧。可朱珪這種身份的文官,如果能說服投降的話,政治影響力極大,為此他也可以禮賢下士,可以三顧茅廬的。既然皇太極可以勸降洪承疇,周琅也許也有機會勸降朱珪。大不了可以答應一些讓他下台階的條件,比如將來可以免嘉慶一死。

    隻要朱珪能夠投降,天下的文官也就沒有再堅守的必要了,傳檄而定就水到渠成了。

    盛住的眼睛賊溜溜轉了一圈,磕頭道:“皇上,奴才知道,奴才知道。朱珪跟皇上,不,是偽帝一起逃的。怕是逃了,不在這裏。”

    周琅笑著拍拍盛住那厚實的肩膀:“餓了嗎?我叫人給你弄點吃的!”

    盛住又磕頭:“謝皇上恩典,謝皇上恩典。”

    周琅也隻是說說,表麵上優待一下盛住,其實是小小的挖了一個坑,果然不久之後,太和殿裏的滿清遺臣就打了起來。權貴分為兩派,有的巴結討好盛住,有的冷嘲熱諷盛住,最後竟動起了手。

    除了權貴,裏邊還有一些文臣,文臣們倒是沒有動手,可有一個撞柱自殺了,就是那個聲討周琅的人,他死後周琅才知道他叫初彭齡,是工部侍郎。

    周琅對工部侍郎不感興趣,對工部尚書都不感興趣,反而對工部那些技術人員感興趣。他占領南京後,就把江寧織造那批專門為皇家製造絲織品的工匠當寶一樣保護起來,地方上的工匠都是珍寶了,工部的就更是珍寶了。

    當然周琅對工部的期待,也比收獲一批熟練手工藝人要高的多,他希望能從這裏招攬到一批管理複雜工程的專門人才,尤其是那些治理河道的河工,在這個時代,幾乎是中國能拿得出手的唯一世界頂尖工程人才了!

    因為持續不斷的對全國江河進行管理,積累了幾千年的技術,即便沒有科學的數字化管理和力學原理分析,中國的治河工匠單憑故老相傳的經驗,就能玩得轉長江、黃河這樣的複雜水係。西方人此時還不具備這些經驗和能力。京杭大運河利用無數水閘,輸水渠道始終能保持漕運暢通,雖說經濟效率很低,可技術的複雜程度絕對超過任何國家的水利管理。

    可讓周琅意外的是,一問之下竟發現,這些人才都不歸工部管,工部甚至連那些給皇帝雕核舟的能工巧匠都管不了。(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