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零七節 滿清進入中亞

字數:4177   加入書籤

A+A-


    通過陸路驛站,嘉慶收到了昆侖奴國蒙古正黃旗都統德楞泰發來的奏章,描述了當地的情況,嘉慶的心終於放下了。

    他現在已經不擔心大周朝廷會對他們有惡意,確信大周真的隻是想把他們打發走而已,至於去哪裏根本不關心。

    如今的嘉慶大權獨攬,他的師傅朱珪已經死了,死在張家堡之戰後,不是戰死的,而是被戰況刺激的心力衰竭而死。

    朱珪死後,嘉慶像變了一個人一樣,突然強勢起來。

    尤其是去年,險些因為他的強勢,跟大周再次開戰。大周十萬大軍兵分兩路,一路從蒙古,一路從河西走廊,已經逼近伊犁,最後經過對方派來的使者盛住從中調停,才總算免了一場兵禍。

    嘉慶對盛住這個小舅子,還是很關愛的,因為他最寵盛住的姐姐,因病而死,他始終卻忘不了她。

    可惜盛住攀上了高枝,竟然不肯來投奔嘉慶,更不肯跟他們去昆侖奴國,這讓嘉慶惱恨不已,卻除了感歎世態炎涼之外,隻能對自己目前的處境,報以哀怨,誰讓自己這個皇帝落魄至此,能怪別人什麽呢?

    去年之所以跟大周交惡,是因為嘉慶在伊犁開始采取了一係列擴張政策,倒不是向中國內地擴張,而是對周邊不服王化的勢力進行打擊,嘉慶即便淪落到現在,手裏依然掌握著十萬大軍,其中五萬是陝甘鄉勇,兩萬蒙古牧民,兩萬成分複雜的綠營兵,真正的正印八旗,卻隻有一萬人。

    由於兵力太弱,加上主要是接連的戰敗,讓大清在伊犁周邊的威信掃地,各路諸侯於是有了異心。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天山以南的外藩回部,這些人早在乾隆中期就爆發過大小和卓之亂。乾隆也沒有在這裏進行強力的統治,一直以羈縻為主,沒有直接管理,導致這裏的叛亂勢力始終存在。結果看到大清勢弱,當地領主竟然再次打起了叛亂的異心,勾結境外的安集延(浩罕汗國)多次劫掠天山以北蒙古部落。

    嘉慶的局麵一直就處在瀕臨崩潰的邊緣,他一直忍辱負重的維持著岌岌可危的局麵,就是想保住宗廟社稷。天山以北遊牧的土爾扈特等蒙古部落,是嘉慶現在能依靠的最大勢力,他不能放任回部對蒙古部的騷擾。

    於是嘉慶在財政無比緊張的情況下,發兵回部,他手下那些談大周色變的軍隊,竟然爆發了相當的戰鬥力,事實上他們並不弱,多年的戰爭洗禮,加上俄國人的訓練,戰鬥素養是有的,隻是沒有了必勝之心。回部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趁火打劫的匪幫能有多少戰鬥力,雙方相遇之後,很快就發展成一邊倒的局麵。

    這時候嘉慶有了更多的想法,當然他還是不敢跟大周決裂,他心存遠征昆侖奴國,存續大清江山社稷的想法,所以總覺得兵力不足。手裏握有十萬人,可真正能打的不過兩三萬,他擔心昆侖奴國萬一強盛,他根本無法立足,畢竟他最近從各種渠道收集到的昆侖奴信息,發現明末時期鄭成功麾下的昆侖奴大軍頗為強悍。

    於是在剿滅了回部叛亂之後,嘉慶開始整編回部軍隊。此時伊犁一帶的畏兀爾回部人口大概在百萬人左右,除了部分天山以北吐魯番等地種植為生的畏兀爾人外,大多數都在天山以南遊牧,丁口二十多萬。這是一股不可放過的人力。

    嘉慶收編回部,擴大軍隊的情況,被大周政權視作威脅,馬上派人來質詢,一年之氣將近,大周甚至做出了軍事準備,要求滿清放下武器,讓周軍入境。

    此時嘉慶表現的相當強勢,嚴詞拒絕,結果引來大周陳兵邊境的局麵。

    後來盛住作為使者前來遊說,通過盛住將他們的態度轉達到了大周,對方才放棄了軍事行動,甚至在一年時間結束之後,也沒有進入伊犁。

    其實嘉慶這個皇帝,能力是有的,在乾隆的羽翼下忍辱負重那麽多年,對和珅都恭敬有加,他是能屈能伸的,之所以表現的強硬,是因為在征服回部的軍事行動中,他看到大清群臣的心氣突然高了一些,原本已經墮落到賭錢、褻玩的一群人,竟然開始給嘉慶出謀劃策,開始對政事有了興趣。

    所以嘉慶借這個機會,開始整頓吏治,整頓吏治這種事,必須是強力的皇帝才能進行,柔弱隻會引起混亂。嘉慶一邊大量裁撤那些已經徹底沒有希望的官員,提拔一批年輕的朝氣蓬勃的官員,氣象一新,這時候大周過來要求他們放下武器,要是真的答應了,不但有任人宰割的危險,還有可能讓剛剛鼓起來的朝野士氣迅速崩潰。

    於是嘉慶選擇了強硬,做出一副強勢君主的形象,贏得了許多年輕官員的崇敬。但私下卻通過盛住,向大周說明,他們之所以整編回部兵馬,是為遠征昆侖奴做準備,絕沒有與大周爭雄之心。

    大周接受了這個說法,並且暫時放棄進入伊犁的打算,給了嘉慶充足的時間。

    這時候那群年輕的官員,開始慫恿嘉慶為回部編定旗分,按照統治內外蒙古的辦法,把整個回部編成八旗。由朝廷派官員管理,這樣回部就永不會亂。就好像外藩蒙古一樣,朝廷西遷伊犁,一聲令下,依然大量蒙古兵馬前來勤王,原因很簡單,兵權不在當地王公手裏,而在烏裏雅蘇台將軍、科布多將軍手裏,他們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軍隊都得來。

    嘉慶正有此意,於是趁機在回部推行八旗製度,保留回部王公的地位,削減他們的權力,派駐大量的八旗都統、將軍去管理回部人丁。從回部中抽調青壯,組建回部八旗。一時嘉慶兵力大增,當然反抗也是有的,辦法隻有鎮壓一途,草原上的征服總是極其殘酷,嘉慶拿出了當年乾隆對付準格爾殘部的方法,按照草原上的傳統,對反叛者進行屠殺,車輪高的男丁一律斬殺。

    經過這一番血的征服,回部人口大減,可嘉慶手下的兵馬卻達到了二十萬,其中新增的回部八旗就有十萬。實力的壯大,也有新的麻煩,嘉慶手下的年輕官員們開始雄心勃勃,他們過去大多在底層,對朝廷上層跟大周之間的秘密協定不清不楚,根本不知道他們還要去異國他鄉,這也是為什麽這些人還能保持鬥誌的原因。高層的那些文臣武將,許多知道自己要去昆侖奴國,今生無望歸國之後,尤其是一些漢臣,恨不能死在伊犁,至少也留了屍骨在大清的國土上。

    這些野心勃勃的少壯派官員,開始慫恿嘉慶出兵,先收複外藩蒙古,在奪取滿洲故土,接著入關在與大周爭天下。

    嘉慶此時既不敢真的跟大周開戰,也不願意熄滅了這些官員好容易升起的鬥誌,於是開始頻繁對外用兵。征討的對象已經變成了中亞的浩罕汗國,該國本是大清藩屬,卻看到大清如今的困境,落井下石,威脅要釋放和卓後人在回部建國,以此要挾大清給予浩罕汗國在喀什噶爾貿易特權。嘉慶拒絕之後,回部就開始混亂,很顯然有浩罕汗國在背後使壞。於是現在嘉慶實力增強,馬上就決定對浩罕汗國用兵,一來打擊這個不安分的藩屬國,二來鍛煉一下新建的回部八旗。

    另外他還有一個不能說的想法,一旦昆侖奴國強盛,與其渡海去與一個未知強敵爭雄,還不如就近奪了浩罕汗國,然後大清舉國牽走,在安集延保存江山社稷,豈不比去異國他鄉要好一些。

    隻是如果距離大周太近,恐怕大周依然不會放過他,這隻是一條後路。萬一昆侖奴國太過強盛,他隻能被迫冒險在浩罕汗國試一試。不過浩罕汗國這幾年兵力強盛,首領阿利姆開始稱汗,此前他們是依附於布哈拉汗國的,現在自立為汗,而且多次跟布哈拉汗國開戰。

    於是嘉慶聯係了安集延西部的布哈拉汗國,布哈拉海達爾·圖拉可汗答應一起興兵滅掉安集延。浩罕汗國這幾年頻繁擴張,不但對伊犁境內的回疆野心勃勃,跟布哈拉汗國也多次衝突,從布哈拉汗國手裏搶走了霍占特和烏拉丘別等地,早已引起了布哈拉汗國的不安。

    這一戰打的極為殘酷,阿利姆帶有新興草原民族首領的一切特質,有很強的軍事素養和個人勇武,親自帶兵跟布哈拉與滿清交戰。可是勢力差距太大,取得了無數戰術勝利,卻無法阻擋兩大敵人的步步推進,最後在安集延決戰中中槍而死,安集延國滅。

    與布哈拉汗國一起吞並了浩罕汗國,安集延以東的費爾幹納盆地歸屬大清,塔什幹、奇姆肯特等錫爾河流域歸屬布哈拉汗國。

    隨著軍事勝利,不但老部隊經過的鍛煉,回部八旗也展現了良好的戰鬥力,並且證明了八旗製度對遊牧民族的有效管理,此時就連嘉慶心中也不免升起了一點野心來,也許他可以不用走?

    就在這時候,他收到了從非洲傳回來的,德楞泰的奏章。(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