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節 產業升級
字數:4176 加入書籤
英國是第一個擺脫經濟危機的國家,依靠對外傾銷,壓榨殖民地兩大方式,英國的生產再次恢複增長。
美國是第二個擺脫經濟危機的國家,英國經濟恢複之後,美國北方的糧食,南方的棉花再次大規模向英國出口,同時在中國商業勢力開發黑海石油的動力下,美國的石油工業也起步了,美國人也是看到了地上的油苗,然後一些知道有石油這種東西存在的商人開始開發,他們引入中國和奧地利的鑽探技術,比曆史上更快速的建立起了石油工業。
在出口和石油工業的推動下,美國經濟迅速結束了危機,開始轉入增長階段。
普魯士一直在進行擴軍備戰,俾斯麥故技重施,完成了兵役製改革,任用毛奇作為總參謀長,大肆修建戰備鐵路,國家訂單向軍工產業傾斜,讓重工業在經濟危機中下降的不多,而輕工業本就不是普魯士的擅長,因此他們的生產下降一直不大,在英國經濟恢複了之後,對外傾銷行為結束,普魯士的工業恢複增長,結束了經濟危機。
之後是法國、奧地利等國。
中國的危機持續了兩年,在1856年底,日本內戰結束之後,才開始轉入增長。
經濟危機中,中國的鐵路公司破產了一大批,鐵路巨頭們趁機地價收購破產公司,主要看重的是他們手裏的特許權。當然這些公司手裏的鐵路,也是重要資產。全國鐵路公司,收購了十幾家內陸鐵路公司,將他們的鐵路並入自己的鐵路幹線上,形成了更密集的網絡,經過統一管理,鐵路運行效率大幅度提高。江南和江北兩家運河公司,則瞄準了長江沿線的鐵路公司,他們都試圖將鐵路跟他們運行的長江航運業務聯係在一起。可是往四川修建鐵路太過困難,經濟危機背景下,兩家運輸業巨頭的日子也不好過。於是他們決定合並鐵路業務,將他們名下的鐵路資產組合,建立一家控股的運河鐵路公司,跟咄咄逼人的全國鐵路公司競爭。
全國鐵路公司和運河鐵路公司,迅速成為兩大鐵路巨頭。全國鐵路公司的鐵路網覆蓋全國,勢力最強,運河鐵路,則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效益更好。
兩大巨頭之外,還有東北鐵路公司,利用較為獨立的地理板塊,糧食、礦產等大宗商品支撐發展的較好。東南則有控製了雲貴、兩廣四省,輻射到越南的雲南路礦公司的鐵路網,至此中國形成了四大鐵路巨頭並存的局麵。競爭並沒有結束,反而更加激烈起來。因為每一家都有建立全國鐵路幹線的能力和資本,每一家都有強大的融資和運營管理能力。鐵路業開始進入巨頭時代。
其他行業雖然沒有鐵路業壟斷程度這麽高,但在這次經濟危機的打擊下,集中度也大大提高。
棉紡織工業,從經濟危機前的十萬家工廠,縮減到了六萬家,可是手工作坊這種形勢,基本上從東部沿海消失了,即便是福建這個鄉村工廠一直依靠廉價水力維持的地區,最後一批作坊也停業了,蒸汽化大工廠徹底淘汰了作坊生產。
但經濟危機結束之後,這些幸存下來的工廠擴張速度極快,他們管理能力更強,技術水平更高,不到半年時間,雇傭工人的數量就已經超過了經濟危機之前,而總產量卻超過了經濟危機前的一半。顯然優勝劣汰之後,效率大幅度提高了。
類似的情況,在機械製造業,造船業,礦業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變化最大的,還是金融業。金融業是重災區,他們是泡沫的製造者,也是泡沫破裂後死的最慘的。公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救市,但金融業還是倒閉了一半之多。大量熱衷於風險的金融機構倒閉,包括數百家股份製錢業公司,這些公司之前一直被認為不可能倒閉,但依然死在了經濟危機之下。尤其是大量縣級錢業公司,他們高息攬儲,低息放貸,搶奪市場,他們的利潤空間本來就小,風險控製又不足,結果成批的倒閉。
大浪淘沙,剩下的大都是一些資本雄厚,自有資金更多,風險意識更強的大型錢業公司,跟鐵路行業一樣,金融業更是一個大魚吃小魚的行業。不過金融業的從業壁壘沒有鐵路行業那麽高,因此總數還是巨大的。
經過這次洗牌後,中國依然有數萬家金融機構存在。但開始形成了一批巨頭,有十幾家省級錢業公司,最大的是廣東錢業公司、江蘇錢業公司和浙江錢業公司三家。五六家私人銀行,最大的是日升昌票號、蔚泰厚票號。保守經營的山西人,在這次經濟危機之後,大有斬獲,過去跟他們競爭的大量江南中小錢莊,因為作風大膽,擴張極快,反而死在了危機之中。經濟危機過後,保守的山西人,在金融業中占了半壁江山。
中國度過經濟危機的方法,並沒有壓榨殖民地,也沒有出台政策限製殖民地的產業,讓殖民地隻能成為市場。但度過經濟危機之後,增長的後勁卻開始顯現。因為不壓榨殖民地,讓中國海外領土的經濟條件甚至比國內更好,這是一個更富庶的市場,更加可持續。
北美形成了自己紡織工業,不但沒有被這次經濟危機打倒,反而因為經濟危機期間,湧入了大量城市失業勞工,工廠規模更大,設備更先進的北美紡織工業反而得到了發展。經濟危機之後,中國北美領土甚至不需要進口紡織品了。他們把本土和英美棉布徹底擠出了北美市場,而且向本土大量輸出棉紗。這意味著他們的產業升級了,從提供原材料轉變為提供初級加工品。
但北美市場比以前更大,因為他們開始進口更多的機器設備,在皇太子高關稅壁壘的限製下,以前從美國、英國進口的機器,都轉向了從本土進口,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他們進口本土的紡織設備、采礦設備,出口棉紗和礦產,都是附加值較高的貿易。中國印度領土,人口更多,相對資源較少,沒有北美那麽富庶。但印度的自然條件好,他們也發展出了自己的棉紡織工業,大規模出口棉紗到本土市場,同樣進口機器。他們出口的產品附加值不高,但數量極大,種類繁多,比如棉紗、麻類、染料,各種農業中能提供的經濟作物,他們幾乎都生產出口。
殖民地經濟的發展,除了讓本土的高附加值產業,比如機器製造業快速發展,開始整體產業升級,同時也給本土金融業提供了一個龐大的投資市場。殖民地和海外領地,尚處於資本原始積累階段,遠不能跟已經完成了資本積累的本土相比,因此對資金的需求是很大的,這是金融業一個巨大的機會。金融服務,也開始成為本土向海外輸出的一個高附加值產業。
這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中國本土還沒有完成工業化、城市化,卻開始資本輸出,這勢必造成一種產業空心化現象。可現行製度和文化下,這些情況無法改變。
受害最大的是中國中西部內陸地區,在本土工業高速增長時期,他們的資源、資本被東部吸走,本地產業較為落後,當東部完成工業化之後,卻開始向海外轉移資本和產業,他們依然落後。如果時間足夠長,也許中國內陸腹地,會變成意大利的南方,相對北方簡直是另一個世界,或者變成美國的內陸,人口極少,依靠農業和礦業維持。
但中國又跟意大利和美國不同,意大利南方人可以大量遷往北方,美國內陸人口從一開始就不多,中國卻是一個人口均衡的成熟社會,內陸人口跟沿海相比,一點不少,甚至更多。而且他們不像西方人那樣,想走就走,他們即便短期進入城市打工,最終也是要回家鄉的。這讓當地人口不可能減少,至少不可能減少到隻依靠農業和礦業為生。
各種問題總是層出不窮,作為一個半退休的皇帝,周琅已經不想管了。他都不知道自己的年齡該怎麽算,對外工部的年齡都超過了八十,看起來也已經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了,時間對他格外開恩,但他卻看淡了時間和生命。
除了一些大的曆史事件,很少有事情能夠吸引他的注意,他打造的官僚機構足以應對普通內政,那些事情不是他該操心的事情了。
唯一能引起他興趣的是,德意誌民族崛起對世界格局的衝擊。
俾斯麥已經開始行動,經濟危機給了他一個有利的時機,讓他借助危機完成了最後的準備。兵役製改革,參謀部製度,戰備鐵路,現在隻等著法國人打響第一槍了。為了讓法國人先開槍,俾斯麥扔出了準備已久的,那一片引逗法國公牛的紅布。
俾斯麥成功的讓普魯士議會通過,普魯士和波蘭組成聯合王國!
法國提出了強烈抗議,向普魯士發出通牒,要求他們宣布廢除這項決議,普魯士拒絕,法國皇帝向普魯士宣戰。
1857年春,普法戰爭提前十三年爆發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