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節 普法戰爭
字數:4566 加入書籤
這場戰爭會爆發,一點都不讓人意外,歐洲人隻是意外為什麽等到現在才爆發。
這場戰爭的結果,卻讓人很意外,大家意識到法國有可能贏,也有可能輸,但誰也沒想到法國會輸的這麽慘,輸的這麽快。一個半月時間,法國損失了七十萬軍隊,其中四十萬做了俘虜,親自領兵的拿破侖總理投降。
如果法國實力這麽弱,為什麽法國人要開戰呢?
因為法國人覺得自己不差,或許他們也確實不差。這幾年法國總理拿破侖加強了法軍的軍備建設,而且法軍的服役期更長,大多數軍官和士兵都是職業軍人,他們在軍隊中一待就是二十多年,他們積累的軍事經驗和技能,比任何歐洲軍隊都豐富。
拿破侖也給自己的軍隊裝備了後裝槍,而且比普魯士的武器更優秀,采用了金屬彈殼,解決了氣密性問題,後裝的情況下,不但速度大大提高,威力也一點不輸給前裝步槍,而普魯士還在用著他們引以為豪的紙殼彈針擊槍。
拿破侖也建設了總參謀部。
進行完這些改革之後,拿破侖分析過法國跟普魯士的國力對比,他認為即便普魯士跟波蘭相加,在人力上法國高達3600萬人,普魯士和波蘭加起來也不過3000萬人,加起來也比不上法國。人口意味著兵力,相通的義務兵役製度下,法國的可征召士兵比普魯士多一倍。財政上,法國也比普魯士和波蘭之和要多,
外交上,曆史上的拿破侖三世被認為犯了致命錯誤,沒有拉攏奧地利和俄國,而是自信奧地利一定會參戰。其實這種自信是有道理的,因為法國這幾年多次征詢過奧地利的態度,奧地利再三表示站在法國一邊,隻是戰前俾斯麥不可能不做小動作,法國犯的錯誤是,一直以為奧地利在對普魯士問題上,跟法國是盟友,因此在向普魯士宣戰之前,沒有進行確認。結果戰爭爆發後,奧地利一直中立。
由於執政的拿破侖總理判斷法國在兵力、財政、外交上都有一定優勢,可這種優勢隨著普魯士和波蘭的聯合,正在逐步下降,法國不可能接受一個人口跟自己差不多的聯合王國在中歐出現,因此普魯士波蘭聯合,法國必然開戰,這是沒有選擇的事情。
至於拿破侖樂觀與否,對結果的影響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法國軍隊表現的,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拿破侖總理的性格被評價為熱衷軍事冒險,他年輕時曾加入意大利燒炭黨,算是一個革命者,這時代的革命家都有一個特征,那就是敢冒險,哪怕隻有百分之一的勝率,他們就敢壓上百分之百的籌碼。
拿破侖也是如此,開戰之後,他迅速調動軍隊,自信的親自領兵,讓軍隊迅速開出法國,目的是要趕在波蘭軍隊支援普魯士之前,法軍就擊敗普魯士。
但他太高看法國軍隊的速度了。前鋒已經進入了普魯士,後衛軍有可能還沒有征召,要求入伍的信件還沒有送到後備役士兵手中。前方已經開始交火大炮可能還在法國的另一邊,或者大炮在這裏,炮彈不在,炮彈在這裏,大炮又不在。
後世無數人分析研究法軍為什麽如此混亂,跟普魯士相比,簡直就一無是處,完全是去給毛奇做陪襯的。
有人是因為克虜伯的鋼炮厲害,這就太外行了,就好像恩教主覺得普魯士打贏奧地利,靠的是針擊槍一樣。
事實是,當法軍剛剛開進普魯斯的盟友巴登王國境內,法軍後衛還拖在梅斯的時候,波蘭軍隊就已經部署在了萊茵河東岸。當法國軍隊還在士兵等裝備,裝備等士兵的時候,波蘭軍隊卻是齊裝滿員的投入戰鬥。
波蘭軍隊尚且如此,更精銳的普魯士軍隊自不用說。結果當法軍前鋒推進到萊茵河畔的美因茨的時候,就被包圍在了這裏。援軍被阻擋在沃爾姆斯,後衛還拖在斯特拉斯堡。
表麵上看兩國投入戰鬥的兵力都差不多,普魯士四十萬,波蘭三十萬,法國總計投入了七十萬軍隊。可俾斯麥這次依然以德意誌聯邦的旗幟作戰,而且之前幾年狠狠的煽動起了德意誌民族情緒,南德地區的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此次都站在普魯士一邊,德意誌民族認為,法國在無端幹涉普魯士君主的繼承權問題,他們認為這是大國對小國的欺淩。而且他們無法接受,霍亨索倫家族的人竟然無法登上普魯士王位這種情況。
不過主力依然是普魯士波蘭聯合王國軍隊,其他邦國的軍隊素質不差,武器也不差,但很難在這種大型會戰中配合到一起,也確實不需要他們參戰,因為普波軍隊足以擊敗法軍。前兩個興起,普波聯軍將邊境地區集結了50萬人,法軍前鋒此時隻有20萬,結果兩倍多的兵力優勢,用了一個興起,就吃掉了法國前鋒。
法軍本來分三部分向前推進,結果第一線一個星期就被吃掉,隻有半數殘兵突圍而出。讓第二線十分驚恐,選擇迅速後退,但已經遲了。論調動速度,他們輸了一籌,毛奇利用鐵路將十萬普魯士軍隊,調動到了法軍後方。第二線20萬法軍再次被包圍,攻擊法軍的,還是普波軍,兵力46萬,同樣用了一個星期殲滅法軍。逃走的法軍殘兵,依然隻有一半。
兩個星期,法軍損失二十萬兵力,而且主力被逐出德意誌地區,按道理應該承認失敗,接受和談了。但拿破侖總理卻下令繼續動員新的軍隊,法軍後備軍還沒動員起來呢,法軍極限兵力可以超過130萬人,可不等後方的新兵送到,普魯士波蘭軍隊就已經氣勢洶洶的殺過來了。
拿破侖認為自己兵力不足,他決定後撤,撤往薩爾堡再說。但此時法國人驚訝的發現,在法國境內,普魯士人利用法國鐵路調動軍隊,竟然比法國軍隊還快。結果拿破侖的軍隊沒能全部撤出去,被分割在了薩爾堡和斯特拉斯堡兩部分,拿破侖本人十分不幸的,跟著十萬士兵被包圍在了斯特拉斯堡。
經過一天半的炮轟之後,拿破侖總理選擇投降。這就是為什麽大家認為普魯士贏在克虜伯大炮上,因為跟曆史上一樣,拿破侖在被炮擊後,選擇了投降。事實上,一戰之前,大炮一直都不是一個殺傷性武器,死於大炮的人比步槍要少的多。而這場戰爭中,法軍的步槍明顯好於普魯士波蘭軍隊,老兵和軍官比例極高的法軍,進攻精神也強於普魯斯波蘭軍隊,但法軍就是輸了,輸的很慘。
輸的原因隻有一個,輸在了組織能力上,法軍的混亂和鬆散管理,在對付北非的部落武裝的時候,還能占盡優勢。
可他們在北非打的是很少超過千人的治安戰,而不是大兵團作戰。嚴重缺乏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拿破侖也建設了參謀總部,可卻流於形式,專業的參謀人員,根本就壓不住一個個老兵痞,這些老油條將隻會舞文弄墨的參謀耍的團團轉。
法國軍隊中一直流行一種反智傾向,都覺得讀書無用,耍嘴皮子無用。拿破侖總理試圖鼓勵軍人學習,但卻受到普遍的反對。法國元帥麥克馬洪一再宣稱,假使他發現任何軍官的姓名在一本書的封麵上出現,他就會立即將這位軍官從升遷名單中剔除。
這樣的風氣,對比普魯士軍隊中,軍官們踴躍發表軍事論文,毛奇甚至寫過,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作為書呆子身份的參謀們,怎麽可能在這樣的法軍中得到尊重,他們編製的作戰計劃,怎麽可能有人服從。
當法軍還在按照拿破侖一世時代的方式,先將大兵團集結起來,然後緩緩開進的時候,毛奇指揮的軍隊,卻可以做到以團為單位,分散進軍,毛奇甚至研究了法國的鐵路網,製定出了如何利用法國交通設施的計劃。他的軍隊,分散前進,在計劃中的決戰地點匯合,聽起來似乎很危險,許多軍事家多次評論普魯士必敗,其中就包括恩教主,但每一次普魯士都贏了,毛奇指揮下的普軍,就是有這麽高效的組織能力。
結果就是法國人總是發現,在他們麵前的敵軍總是比他們多,總是比他們跑的快。
就這樣三戰之後,拿破侖總理被俘,作為執掌法國大權的實權派,他的被俘,在法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法國皇帝小拿破侖是一個不太關心政治的人物,以前的政治都托付給他的叔父掌握,現在叔父被俘,他六神無主,反對派上台。
法國政府明智的求和,但雙方的條件沒有談妥,在英國支持下普波軍隊向巴黎進軍。
法國人尋求中國的幫助,這時候皇帝立刻召開內閣會議,討論這個問題。並且向議會要求權力,讓議會授權,必要的情況下,皇帝在來不及得到議會同意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向軍隊下達命令。
議會陷入了扯皮中。
這是周琅猜到的結果,他就是要讓議會去扯皮,將中國偽裝成一個政治虛弱的國家。
因為周琅覺得,此時還不具備進行一場世界大戰的條件,而且他打算通過這次事件,鍛煉一下議會應急的能力。
調整一下中國政治的反應速度,做好迎接世界大戰的準備,下一場世界大戰,一定要解決所有擠壓的問題。
讓中國可以通過一場戰爭,奠定霸主地位,讓世界徹底進入中國治下的和平時期。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