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破俾斯麥體係

字數:4998   加入書籤

A+A-




    中國一直做出了支持法國的態度,但時間上確實來不及,法國人一個來月就敗了,讓人如何幫助?

    遊說議會讓議會授權皇帝可以在緊急時刻動用特殊權力,就用了三個月時間,而此時法國已經無力回天了。

    普魯士波蘭軍隊在俘虜了拿破侖總理之後,戰爭進入了一個短暫的間歇期,普波和德意誌聯軍需要時間調整部署,毛奇的快速行動,隻能是戰術上的,即便在精密的組織,在這個時代也不可能像機器一樣運作,因此也存在著後勤跟不上的問題。

    在這個間歇期,兩國進行了簡單的談判,法國可以接受普魯士合並南德邦國,承認普魯士波蘭聯合王國的地位,不阻撓德意誌的統一。但法國不能接受割地賠款。俾斯麥此時是打算接受法國的條件的,他的目的並不是割地,但此時已經被民族情緒鼓動起來的德意誌民族,以及在勝利麵前完全對俾斯麥失去了耐心的國王以及軍隊,都不支持俾斯麥。哪怕俾斯麥用辭職相威脅,此時也已經不管用了,國王巴不得趁機換掉俾斯麥呢。

    德意誌民族,此時已經不僅僅是普魯士人,包括其他邦國,都因為對法國人的輝煌勝利而興奮不已,德國人被法國欺壓了這麽多年,沒想到能英德如此輝煌的勝利,怎麽可能原諒法國,當年拿破侖是怎麽對待德意誌邦國的,大家可都還沒忘記呢。

    因此阿爾薩斯和洛林必須割讓給普魯士,原因很簡單,這兩塊地方曆史上就是德意誌民族的土地,如果光是曆史也就罷了,關鍵是這裏的人口也主要說德語。在17世紀以前,阿爾薩斯屬於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以說德語的居民為主,是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領地,三十年戰爭後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割讓給法國。當地居民不斷抵製法國統治,法國的語言習俗,法國文化等等。

    由於當地居民中,講法語的人隻占少數,絕大多數人一直在講一種德國南部的方言。直到1833年德語仍為當地小學的唯一教學語言。從1853年開始,法國政府才規定法語為阿爾薩斯地區的唯一教學語言,並限製德語課時為每天一課時,法國政府推行法語教育,有可能用法國文化,同化這裏的德國人。這種同化,讓德語民族深受刺激。尤其是毗鄰這裏的南德邦國民眾,尤其同情阿爾薩斯和洛林居民。而俾斯麥鼓動民族情緒的目的,就是為了一統德國,他需要這些南部德意誌人的支持。

    在種種厲害權衡之下,俾斯麥支持要求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的主張,但法國拒絕了。不管此地的民族是不是都是德國人,不管這裏是不是都說德語,法國都統治這裏兩百年了,突然把這裏讓出去,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兩地的經濟十分發達,是僅次於巴黎地區的第二大經濟發達地區。首先是當地的地理位置,這裏是溝通南德意誌地區和北方的通道,也是溝通法國和德國的東西通衢,是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航運條件極好的萊茵河流經這裏,有運河與羅訥河、馬恩河相通。因此這裏的進出口貿易一直都很發達,交通要道容易發展一些大宗工業生產,比如棉紡織工業在這裏十分發達,這是德國所欠缺的產業。反倒是這裏對法國極為重要的鋼鐵工業,對擁有魯爾區的普魯士沒那麽重要,但奪取這裏,卻有削弱法國的意義。

    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以及軍事上,法國都無法放棄這裏,因此拒絕了普魯士的要求,結果戰爭就繼續下來。

    此時國際環境有利於普魯士,因為跟中國的關係,英國支持普魯士削弱法國,盡管這有可能打破歐洲大陸平衡,但太強大的法國對英國威脅更大,英國需要法國不那麽強大,尤其是當法國對英國不那麽友好的時候。

    普波為首的德意誌聯軍進軍速度一直很快,法國空有龐大的後備兵員,但始終組建不起來,別說征集新兵訓練了,匆忙拉起來送上戰場,往往都不占兵力優勢,因此不斷敗退。

    普魯士甚至敢於分兵,在確保了奧地利中立之後,留下來防備奧地利的軍隊,也開進了法國,他們從斯特拉斯堡向南進攻,計劃占領裏昂,主力則直逼巴黎。

    法國其實還是有機會的,巴黎是全國鐵路中心,如果法國能將西部兵力調到巴黎,在這裏進行防守戰,避免跟普魯士進行高機動性的野戰,他們是有可能守住巴黎的。最後通過消耗戰,迫使普魯士讓步。阿爾薩斯南部城市貝爾福就一直在堅守,曆史上這裏堅持了一百多天,直到真正結束,也沒有被普魯士攻占,導致這裏最後留在了法國。

    但法國的性格,從不缺乏進攻的勇氣,卻缺乏堅持的毅力。如果他們處於順境,那倒是能利用這股勇氣去進攻,就好像拿破侖那樣,帶著新兵依然持續進攻。可一旦不順,法國人是最容易崩潰的。現在的法國雖然依然有進攻的勇氣,可他們沒有進攻的能力,又缺乏防守的耐心。

    缺乏耐心的法國人,組建了新內閣,一直反對拿破侖專製的政客埃米勒·奧利維耶上台組閣,此人是一個對戰爭盲目樂觀的人。加上出於維護統治的政治需要,他不允許前線部隊向戰區縱深後撤,更別提撤回巴黎了。他擔心隨著敗兵撤往巴黎,伴隨而來的會是一場革命,誰都知道,法國人沒有直麵失敗的勇氣,到時候人民肯定不滿,把責任都推給政府。

    這種決定也不能說完全錯誤,如果法國在前線擋住了普魯士軍隊,那就是正確的,可法軍沒能擋住,但未必就是錯誤的,因為誰也說不好法軍撤退的時候,是不是會引發革命。如果提早引發革命,那法國隻能完蛋的更早。

    可法軍又不可能擋得住普波軍隊,因為對方始終能保持四五十萬的進攻兵力,而法軍一直沒有超過三十萬,他們的軍隊總是組織不起來。

    一次次的失敗,讓法國人不滿意了,巴黎再次發生了革命。然後皇帝和政府高官逃出了巴黎,此時法國真的是完蛋了。

    這時候中國才完成了政治準備,統治法國,中國可以為法國提供軍事援助了。但此時法國人已經不需要援助了,他們需要的是和平。

    在英國的斡旋下,法國迅速接受了普魯士的條件,將除了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貝爾福之外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都割讓給了普魯士,並且賠償普魯士80億法郎。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人這筆賠款,主要是自己籌集的,是法蘭西銀行承銷的債券,而不是求助於英國金融家,法國人是真有錢。

    主要是法蘭西銀行有錢,以法蘭西銀行為主體的法國銀行業,同樣是歐洲最發達的金融業之一。此時占領巴黎的,是首次以獨立身份站在政治舞台上的工人階層,他們嚴重欠缺經驗,犯下了許多嚴重錯誤,第一沒有迅速成立政府,尋求國外的承認,第二沒有建立中央政府,沒有要求其他各地效忠,第三就是沒有控製法蘭西銀行的黃金儲備。

    法蘭西銀行執行國家銀行職能,其實是一家私人銀行,股東有一萬五千人,其中有掌握法國一半以上上市公司股票兩百個金融實業界巨頭。銀行存有金銀幣七千多萬法郎,銀行券一億多法郎,國家證券和票據八億法郎,銀行借款押品價值上億法郎,金銀錠價值上千萬法郎。此外,在銀行還存有價值一百萬法郎的貴重物品,九億法郎的有價證券,八億法郎的鈔票(未經出納員簽字)。總計銀行擁有各種資財三十億法郎。

    但工人組織建立的巴黎公社,卻沒有利用這些儲備作為金融杠杆來加強自己的統治,甚至沒有占領法蘭西銀行,自己卻發生了經濟危機。他們隻希望法蘭西銀行給公社撥付最迫切需用的錢,給自己的工人軍隊支付薪水。但法蘭西銀行並沒有接受,公社兩次要求銀行支付款項時,銀行故意刁難。就在這種情況下,公社也沒有去奪取銀行。

    此時的工人政權實在是太稚嫩,充滿了幻想和不切實際的理想,他們不謀求全國權力,不謀求外國承認,當然基本上也不可能得到認同。他們就占著巴黎這個小天地,然後做出了許多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他們召開大會討論的不是外交政策,執政理念,而是討論該不該讓銀行將破產工匠抵押的工具還給工匠之類的瑣碎事情。

    逃出巴黎的法國政府和內閣,則迅速掌握了地方權力,得到了其他各省的支持,他們開始抽調人力物力,穩定軍隊,開始鎮壓巴黎公社。

    諷刺的是,跟普波軍隊對抗的時候,他們自始至終都沒能組建起50萬以上的進攻兵力,但鎮壓巴黎公社,他們卻組織起了70萬大軍。法國並不缺兵力,缺的隻是將人力組織起來的時間而已,普魯士不會給他們這個時間,他們始終沒有為自己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之後的事態,跟曆史上沒什麽差別,普魯士主導的德意誌帝國在凡爾賽宮建立;法國鎮壓了巴黎公社,建立了共和國。拿破侖家族退往魁北克,再次遠離法國政治。法蘭西的帝國時代,徹底終結。

    帶著一統德意誌的偉大功勳,俾斯麥這個首相兼外交大臣威望一時無兩,即便是德意誌帝國的皇帝,也無法蓋過他,他的權威無比穩固。

    新成立的德意誌帝國也迅速震驚了所有人,因為無論從人口還是經濟,他都迅速壓到了所有競爭對手,他的人口高達五千萬(包括波蘭),在歐洲隻比俄國略少,但經濟實力技術力量則遠強於俄國。而且軍事實力,已經得到了證明。

    俾斯麥又借助於自己凝聚起來的統一德國的力量,在歐洲政治中開始縱橫捭闔,發揮起了中心地位,在俾斯麥時代,柏林陡然成了歐洲的中心,一係列國際會議開始在柏林召開,離開德國,似乎歐洲的問題就無法解決。俾斯麥成了事實上的歐洲宰相,在梅特涅之後,歐洲大陸開始進入俾斯麥時代。

    但鐵血宰相俾斯麥,事實上沒有多麽大野心,他的目的僅僅是統一德意誌民族,然後讓德國保持歐洲強國地位,僅此而已。為了不跟英國發生衝突,在俾斯麥執政期間,始終都沒有大力發展德國海軍,也不熱衷於擴張殖民地。而是執著於在歐洲大陸上建立起一係列錯綜複雜的外交條約,讓誰也無法單獨開戰,反而維持了緊張對立中的和平。

    如果中國不加幹涉,歐洲一定會按照這種進程走下去,這不是周琅願意看到的。

    他必須砸碎俾斯麥試圖打造的大陸平衡體係。

    周琅認為突破口就是法國!

    他的做法是,支持法國,迅速恢複實力。(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