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節 德美衝突(1)

字數:4951   加入書籤

A+A-




    哥倫比亞領土劃分上,中國提出按照最東端的安第斯山脈(東科迪勒拉山脈)分水嶺劃分領土。如北美之落基山脈一樣,安第斯山脈橫跨南美,它在許多地方都十分寬廣,寬廣到不像一座山,而像是高原了,尤其是到了哥倫比亞境內,寬廣低平特征明顯。而且安第斯山脈還分為東中西三條平行的科迪勒拉山脈,不同山脈之間隻有狹長的河穀地帶,而這些河穀地帶又恰好是當年印第安人文明的發源地,西班牙滅亡這些印第安人文明後,在他們開發出來的土地上生存顯然更容易,所以許多西班牙早期的重要城市都建造在山上。

    如果按照最東端原則,連西班牙在南美大陸上的統治核心波哥大都要被劃入印加領土,因為這裏正好位於東科迪勒拉山脈上。

    在美國的斡旋下,中國做了大幅度讓步,將領土劃定為東科迪勒拉山脈跟中科迪勒拉山脈之間的馬格達萊納河,穀地被雙方一分為二,讓中國滿足了最小的要求,在加勒比海占據了一小片海岸。

    但這不算給美國麵子,因為中國勢力還是滲透進了加勒比海,真正給麵子的是,中國竟然接受了不再加勒比海駐紮海軍的要求。

    很顯然美國人已經不想成為阻擋中國進入加勒比海的出頭鳥了,隻要中國不在加勒比海設置海軍,美國也就默認了。

    這個消息不是好消息,美國人不想跟中國對抗了,那麽美國人會繼續壓製德國,顯然美國人不想美洲地區太複雜,成為太多列強的領地。

    當然,美國依然會將中國當作最大的威脅,可問題是美國沒有勇氣直麵這種威脅,卻覺得德國可欺。德國得到了墨西哥領土,這是一塊比後世的墨西哥要大的多的土地。在北方,中國跟墨西哥之間的邊界,是以科羅拉多河和格蘭德河為界,北方是科羅拉多高原,兩河之間相當於後世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西部都屬於墨西哥,這是一塊超過3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在南方,墨西哥領土一直向南延伸到了巴拿馬運河附近,當地的危地馬拉等後世的中美洲國家加起來50多萬平方公裏領土。這些領土加起來,讓現在的墨西哥領土高達300萬平方公裏左右。

    這比整個德國的領土要大的多。

    北方的科羅拉多高原、亞利桑那等地,雖然屬於幹旱半幹旱氣候,沙漠戈壁連片,但這幾年中國公司已經在這裏開始活動,發現了許多金礦、銅礦等高附加值礦產,兩條河流附近也是可以種植棉花的,後世亞利桑那州是美國四大產棉州之一,不是沒有原因的。

    這些對德國都很有價值,如果僅僅從地緣來看,應該是中國跟德國衝突最大。

    可俾斯麥是絕對不希望跟中國對抗的,他不想當英國的馬前卒,他隻會中立,這其實也是英國人能猜到的,也是能接受的,英國就需要一個不倒向中國的勢力,將中國人擋在墨西哥以西。

    德國跟美國本應衝突最小,問題是兩國都是那種打不過關張,隻能打劉備的處境,反倒讓兩國之間的矛盾看起來更大。

    但要說矛盾大到爆發戰爭,也不至於,歐洲人不重視美國,不是沒有道理的,美國內部矛盾太大了,南北方之間的分歧,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分歧,讓美國更像是一個邦聯,而不是一個聯邦,比德國統一之前的德意誌聯邦緊密,又比德國統一之後的帝國鬆散。

    這樣的國家是沒法打仗的,俾斯麥重視美國,也隻是重視美國的潛力。他不會怕美國,美國要打貿易戰,德國就跟美國打。美國加征德國重工業關稅,影響到了克虜伯等巨頭的利益,德國立刻就加征美國棉花關稅。剛好可以用墨西哥棉花替代,盡管因為生產力和其他經濟配套的限製,墨西哥棉花價格要高一些,但這種損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美國問題,還排在德國能否統治墨西哥的問題之後,不過德國親王能不能在墨西哥站住腳跟這個問題,很快就有答案了。

    德國先頭部隊,在英國海軍的護航下,在韋拉克魯斯附近海灘登陸,然後隻用了一天時間,就攻占了港口。

    德軍的戰鬥力毋庸置疑,之前威廉親王甚至打算動用波蘭軍隊的,但俾斯麥後來改變了態度,他派遣的是普魯士陸軍,三萬德軍主力,不但輕鬆攻占港口,而且還擊潰了前來援助的同等數量的墨西哥軍隊。

    不等後續部隊,就沿著鐵路線向墨西哥城推進,一路上墨西哥軍隊根本無力抵擋,大小城市相繼淪陷,一直逼近到墨西哥城,德軍才停止推進。

    墨西哥軍隊此前麵對兩西西裏軍隊就頗為吃力,兩西西裏軍隊連意大利軍隊都打不過,而意大利軍隊在歐洲也隻是二流,可以說墨西哥軍隊的戰鬥力,充其量可以跟歐洲三流軍隊一較高下,而德軍可是先後輕鬆擊敗了歐洲一流的俄軍、奧軍和法軍的,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超一流陸軍。

    最大的麻煩,還是跟兩西西裏軍隊遇到的一樣,交通運輸問題,德軍隻能沿著鐵路線活動,墨西哥人到處發動偷襲,離開鐵路線就無法保證交通運輸,而且他們還多次破壞鐵路,讓德軍不勝其煩,不得已停止了進攻墨西哥城的行動。

    一個月後,第二批援軍到達,德軍兵力增加到了六萬人,很輕鬆就攻占了墨西哥城,胡亞雷斯逃到北方地區,繼續發動遊擊戰。德國援軍放棄北上追擊胡亞雷斯,而是開始向南掃蕩,對德國來說,北方的幹旱地帶,同樣沒什麽價值。礦產資源倒是很多,可是開發的難度讓中國人都望而卻步,而且開采權還在中國公司手裏,占領哪裏沒有短期利益。

    德軍更看重南方的農業土地,派兵迅速拿下尤卡坦半島等地,並攻占沿海平原地區後,才開始向北方掃蕩。

    此時德軍已經增加到了十萬人,而且得到了一些當地土生白人的支持,這些土生白人被胡亞雷斯打壓,失去了所有的財富,十分渴望同為白人的利奧波德國王能幫助他們。

    但是很可惜,利奧波德在占領區域內,宣布繼承胡亞雷斯的政策,對於已經瓜分的白人土地,不予追回。雖然利奧波德宣布尊重墨西哥宗教信仰,但也沒有將宗教莊園從印第安人手裏收回,甚至他本人也沒有改信天主教,依然維持新教信仰。

    利奧波德顯然是不打算在墨西哥培植自己的嫡係力量,維持原狀也隻是為了安撫印第安人,土生白人無法成為維護他統治的力量,他跟宗教也沒有走進,那麽他就不打算在這裏培養自己的勢力。顯然德國人認的很清,土生白人勢力一再被打擊,已經無法承擔幫他維持統治的重任,宗教勢力太過強勢,並不是君王願意看到的事情,在被胡亞雷斯打擊之後,利奧波德正好接力讓墨西哥世俗化。至於印第安人,這個民族文化落後,永遠隻能是底層。

    在本地沒有統治階層支持,或者說利奧波德接手的,本就是一個剛剛打到了舊的土生白人統治階層,新的印第安人和混血人種統治階層尚未形成時期的墨西哥社會,一個剛剛經曆過土地革命的農業社會。

    利奧波德也保持了各地區的議會製度,默認了混血人種和印第安長老把持的地方議會,隻要他們承認自己的王權,利奧波德是願意與人分享權力的。

    很明顯,利奧波德的統治基礎,隻是他帶來的強悍軍隊。

    以軍隊為後盾,他開始推行一整套製度,改革行政機構,給各地都派去了代表國王的省督,一半都是一個懂西班牙語的德國人,這些人將去組織新政府,留用一批,塞入一批,新培養一批公務人員,建立德式行政係統。建立新的司法、警察機構。新的稅收,海關機構,新的教育,出版製度。

    在墨西哥盡可能的推行德式管理體係,安插了大量德國高級官員。

    這種改革,勢必引起激烈的對抗,德國的十萬軍隊,在這裏開始了長期服役。

    這些改革在墨西哥激起了反抗,但在歐洲評價卻不錯,都認為德國帶給了墨西哥人新的文明。隻有美國人不這麽認為,認為墨西哥的政治,完全是一種倒退,從共和製倒退到了君主製。美國輿論更多關注的是破產流浪的貧窮白人,搞的好像是德國人造成了這些一樣。

    讓美國對德國人的觀感開始不好的原因,主要還是隨著德國人擠入已經很擁擠的墨西哥灣之後,德美之間的衝突開始全麵爆發。

    在政治上,美國收留了被德軍趕出墨西哥的胡亞雷斯,利奧波德政府希望美國將胡亞雷斯引渡,美國政府拒絕。

    在經濟上,利奧波德政府承認了之前曆屆政權積欠的近億英鎊債務,但沒有同意將胡亞雷斯土地革命中沒收的一些美國資本家的大種植園歸還給這些資本家,利奧波德政府認為那是曆史問題,他們沒有追溯執法的權力,其實是利奧波德政府做不到,把美國人的少部分種植園歸還美國資本家,那麽本國幾十萬土生白人要求歸還他們的種植園怎麽辦,如果同意,那近千萬印第安人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再一次起義也就不遠了。

    以前在卡洛斯執政時期,墨西哥雖然站在中國一邊,可墨西哥跟美國的經濟聯係緊密,墨西哥產品進入美國的關稅並不高,美國商品進入墨西哥的關稅也不高。可現在,美國提高了墨西哥農產品出口美國的關稅,墨西哥同樣大幅度提高美國工業品關稅。

    美國和墨西哥關係下滑,體現的是美國跟德國對抗的加強。美國為什麽要提高墨西哥農業產品的關稅,主要原因是過去墨西哥灣一側的墨西哥貿易,主要是美國商船在經營,降低關稅的主要受益者其實是美國的航運公司,可現在德國人到了這裏,他們迅速壟斷墨西哥的航運市場,低關稅的受益者隻能是德國航運公司。讓德國航運公司通過美墨貿易獲益,隻能讓他們在墨西哥更加強大。

    另外還有投資方麵,美國在墨西哥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南方,開辟了一些熱帶水果種植園,還有一些礦產。但規模都不是很大。這主要是美國自己都還沒有完全開發,美國還是一個吸引外資而不是對外投資的國家。

    現在美國在墨西哥的投資基本上被胡亞雷斯政府的革命摧毀,德國的投資卻大量湧入墨西哥,讓美國徹底失去了這個投資空間。(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