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節 德美衝突(2)

字數:5211   加入書籤

A+A-




    德國的資本積累現在還不如美國,但德國國內是一個傳統社會,缺乏開發空間,至少在農業上,對外投資的願望十分強烈,德國資本雖然不雄厚,但善於利用金融市場,他們總是銀行業聯合其他產業建立股份公司,如同集團軍一樣集體行動。

    德國在墨西哥南方鏟倒熱帶叢林,開辦甘蔗種植園,榨糖之餘還釀造朗姆酒,在北方,承包大量半幹旱地帶,經營牧場養羊,這些都是容克集團的強項,盡管他們的種植園規模,牧場規模既沒有英國牧業公司那麽大,也沒有美國奴隸製種植園大,但很集約,帶有德國特色,更像是容克莊園,兼顧德國傳統的精耕細作和現代資本化運作。

    德國人還迅速建立了鐵路公司,宣布要在墨西哥打造一張完整的鐵路網,野心勃勃,或者雄心勃勃。對此美國人倒不在乎,因為墨西哥的鐵路業,主要是中國人的領域,跟礦業一樣,中國人之前壟斷墨西哥的鐵路。但鐵路並沒有成網,而是簡單的以阿卡普爾科為中心,連接一些重要礦場和城市的鐵路。德國人卻要以墨西哥城為中心,打造一張完整的鐵路網,能否盈利很讓人懷疑,但卻會為德國的金融業、鐵路業和機械製造業提供一個巨大的市場。

    另外德國人還開始向墨西哥移民,這是誰都能想到的事情。德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造就的是最大量的失業農民,這些年德國大量向美洲移民,移民數量甚至比英國還多,後世德裔人口在美國竟然排在第一位。

    大量德國地區的移民,被墨西哥大量尚未開辟的土地吸引,來墨西哥開發土地。德國農民是歐洲最好的農民,他們在政府的鼓勵下,來墨西哥開辟。迅速形成墨西哥德國人社區,這就是為什麽利奧波德親王不拉攏土生白人的原因,對方隻相信德國人。

    除了德國人之外,德國統治區內的其他民族,主要是波蘭人也開始大量向墨西哥移民。他們也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優惠條件,免費得到土地,以及一定時間的稅收優惠。但這些優惠隻想普魯士東部地區,靠近波蘭省份的一些德國化的波蘭人。

    鼓勵這些波蘭人移民,是俾斯麥政府有意識的清洗行動。俾斯麥執掌德國政治,雖然統一了德國,但名不副實,各邦國保留了大量特權,各種勢力自行其是,這些都是俾斯麥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年普魯士攝政王跟俾斯麥的衝突就在於,俾斯麥給予了這些人太多的特權,可是俾斯麥並不是真的願意讓帝國內部割據,他隻是想先統一,後改革。這些年他做的就是這些事情,削弱各邦國權力,加強帝國政府權力。削弱其他勢力權力,加強行政機構權力。

    其中俾斯麥領導的帝國政府跟宗教勢力的鬥爭,被稱之為“文化戰爭”,主要是反對天主教對世俗權力的幹涉。普魯士等北方邦國是新教邦國,巴伐利亞等南方邦國,是天主教邦國,這就是為什麽南方分離傾向一直很大,一直親奧地利,反普魯士的原因。但大勢所趨,在民族主義的推動下,更強大的普魯士統一了德國。俾斯麥一邊繼續利用民族主義這個超越宗教的新身份認同,來壓製宗教認同,一邊不斷限製教會權力。

    以前教會管理學校,尤其在南方是這樣。現在俾斯麥要求建立普魯士式的,政府主導的義務教育製度,排除教會的幹擾,教學中也不出現宗教內容。這引起了天主教集團的反對,他們組建中央黨在議會中跟俾斯麥對抗。

    南方邦國本身強大,巴伐利亞王國依然保留王國身份,保留軍隊和外交權力,俾斯麥當初為了讓巴伐利亞國王答應加入德意誌帝國,甚至賄賂巴伐利亞國王,撥款為國王修建新天鵝堡這座奢華的城堡。這是後世迪斯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叫睡美人城堡。

    所以在文化戰爭中,俾斯麥在南方跟天主教勢力做著艱難的鬥爭。但是在北方,波蘭是一個異類,在一片新教諸侯中,波蘭是一個天主教國家,他西邊是德意誌的新教地區,東邊是東正教的俄國,他在一片異教派中間,保持了頑固的天主教傳統。壓不住巴伐利亞,還壓不住波蘭了,結果就在俾斯麥發動的針對南部天主教的文化戰爭中,波蘭反倒是成為受到打壓最嚴重的地區。

    波蘭王國領地內,俾斯麥動不了,波蘭跟普魯士組成聯合王國,就好像英國跟愛爾蘭的聯合王國一樣,各自有各自的議會和政府,相對獨立,是同一個王權下的統一。但在普魯士一邊,居住著大量的波蘭人,這些波蘭人受到了最強力的排斥。

    德國政府在東部邊境省份,製定了日耳曼化政策,打著抵製德意誌帝國東部“波蘭化”的口號,民族主義思維背景下,德國東部有一股所謂的波蘭“滲透”威脅。強製推行日耳曼化的政策,包括行政機構隻能使用德語,學校教學隻能使用德語和德文,任何官方場合,都不允許說德國之外的其他語言。

    這樣的政策,跟德國在阿爾薩斯和洛林推行的政策沒有二致,必然遭到反抗。德國政府對反抗者采取強硬鎮壓措施,甚至驅逐本國波蘭人。短短幾年之內,2.2萬波蘭人以及1萬多名擁有俄國或奧地利國籍的猶太人被趕出德意誌帝國的東部省份。他們

    當中許多人被驅逐到波蘭王國。但是在這裏,這些人甚至很難維持最基本的生計,因為波蘭本身也是一個人口過剩的國家,工業又遠沒有德國那麽發達,波蘭人本身就在向美國大量移民。由於移民形成規模,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波蘭人移民美國的流程十分簡單,隻要三個條件,50美元,1個地址,有人接應。波蘭內地的移民,一般花費一周時間折騰到但澤港口,檢查身體健康後才被允許上船。之後先去德國,換乘前往美國的船,順利的話在海上漂泊一兩周抵達紐約。下船還要接受美方的身體檢查,沒有虱子,沒有肺結核、傷寒等疾病的話,就可以獲準入境美國。

    一般波蘭猶太人會留在紐約,波蘭人則會前往芝加哥。芝加哥甚至發展成海外最大的波蘭人聚居城市,素小波蘭之稱。除了美國,也有不少波蘭人選擇留在歐洲,去了英法等國定居。但這些受到德國民族統治排擠,移民英法等國的波蘭人,往往是經濟條件較好的階層,他們是技術人才或者商人之類,不需要去美國尋求生計。

    俾斯麥的民族政策,也不能說是一種殘酷統治,在這個時代其實十分正常。不止德國在排斥波蘭人、猶太人,其他國家也在排斥德國人。其實跟猶太人一樣,德意誌人也是一個在歐洲分布十分廣泛的民族,東到伏爾加河流域,西到法國,南到黑海都有德意誌族群生活。也許是因為更加動蕩,或者因為主要聚居在中歐地區,便於向四方遷移,德意誌民族在歐洲的分布,比其他民族都要相對廣闊一些。

    拿破侖戰爭推動了歐洲的民族主義,之後的戰爭讓傳統的王朝恩怨變成了民族仇恨。民間的排擠,政府的驅逐都不罕見。比如普法戰爭爆發後,8萬名德國人被法國驅逐出境。戰後法國將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德國後,13萬不願受德國人統治的法國人離開了這片曾經屬於法國的領土。在俄國居住的德國人,也在戰爭期間,以及和平時期,不斷逃離民族意識越來越強烈的俄國。這幾年近5萬名生活在伏爾加地區的德國人下決心離開了自己的居住地。凡是新興民族國家出現之地,或是在古老的多民族帝國推行民族政策之時,便存在著民族不融合的危險。

    民族主義的衝突是一方麵,還有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帶來的人口壓力。但最大的原因,還是社會變革時期,造成的舊社會秩序變動,讓許多人失去了傳統的生計,又缺乏在新時代維持生計的能力。

    比如德國的農奴製改革,雖然不像英國那樣,嚴重保護貴族,讓貴族瘋狂圈占公共用地,也沒有像法國那樣,將土地均分給農民。而是采用了讓農奴高價向領主贖買土地的方式,有的農民咬牙贖買了小片土地,容克貴族用這些資金投資新興商業,轉化為新貴族,有的地方,農民承受不起贖買土地的代價,隻能失去土地,流離失所,要麽選擇進城作為無產工人,要麽就隻能遷移到其他地方尋找讓自己生存的土地。這讓德國不斷對外輸送移民,並超越已經完成工業化的英國,人口增長緩慢的法國,土地廣袤的俄國,成為歐洲第一大人口輸出國,有的地方,德國人甚至整村整村的向美國移民。

    以前德國人隻能去美國,但美國畢竟是一個英國文化的國家,盡管英國移民越來越少,可曆史形成的英國文化,讓後來的德國移民隻能融入英國文化背景下,這就是為什麽後世的德裔人口是美國第一大族群,可美國是一個英語國家的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親王統治的墨西哥,成了一個新的選擇,一個保持德國文化傳統,並且得到政府資助的新的移民地區。大量德國以及德國化的波蘭人移民開始湧入墨西哥,在墨西哥開始形成德語社群。

    如果僅僅是這樣,德國跟美國的衝突也不至於多麽嚴重,可問題是,就跟拿破侖當年進入魁北克一樣,德國人進入墨西哥,對美國也產生了強烈的衝擊,美國大量的德裔居民,如同當年法裔投奔拿破侖一樣,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德裔選擇道本國王族統治的墨西哥投資。這些德裔居民,有的已經不是普通勞工,而是積累了財富的資本家,他們通過開發美國的資源致富,卻將財富用於建設墨西哥,這是美國人不願意看到的。

    美國本身缺乏資本,讓美國很不願意這些德裔資本流入墨西哥,但沒有合適的法律手段進行幹涉,但民間輿論開始抨擊,盡管隻是少數德裔族群從美國遷移進入墨西哥,但卻讓掌握輿論的英裔族群將德裔描繪成不愛美國的美國族群,導致德裔在美國境內跟英裔的衝突。

    就好像德國將東部跟波蘭接壤的邊境地區波蘭文化進入,稱之為波蘭滲透一樣,美國也將德國進入墨西哥,給美國社會帶來的問題,稱之為德國衝擊!

    這些都不是美國政府願意看到的,他們吃過了拿破侖的苦,對歐洲強國勢力進入美洲,對美國社會帶來的衝擊早有判斷,所以才一直很反對德國控製墨西哥。

    可現在木已成舟,美國沒有辦法驅逐德國勢力,隻能限製德國在美洲的擴張。尤其是排擠德國以墨西哥作為基地,對加勒比海其他西班牙殖民地的滲透。說白了,美國擔心德國在吞並墨西哥之後,會如法炮製的吞並古巴、波多黎各和牙買加等西班牙加勒比海殖民地。

    有什麽辦法比美國吞並這裏,能更好的防止別的勢力吞並這裏呢,所以美國決定從西班牙人手裏奪取這裏,他們采用的辦法是重金購買,西班牙人竟然同意。美國還成功遊說了英國,讓英國不幹涉這筆領土買賣,用的理由是防止中國吞並這裏。

    說美國人是未雨綢繆也好,說是美國內部的擴張主義利用美國人對歐洲和中國勢力滲透美洲的恐慌,推動美國擴張也罷,總之美國人成功以五千萬美元的巨額資金購買了這三座熱帶島嶼。

    這些熱帶島嶼,以及之前獨立的海地,都是大種植園經濟,盛產甘蔗,經濟價值很高,但吞下這裏,對美國來說,卻未必是良藥,反而可能是苦果!

    三個打著防備德國擴張名義而吞並的熱帶島嶼,竟然成為了美國南北方衝突的導火索!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