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節 裏士滿麵包暴動

字數:4169   加入書籤

A+A-




    南方代表在歐洲和中國的活動都算有些成果,讓南方高層認為獲得成功的希望是有的,但現實狠狠的打了南方領導們一個耳光。

    就在他們的首都,裏士滿,城外是圍困的北方軍隊,城內竟然爆發了暴動。

    暴動並不是北方的特務煽動起來的,完全是自發的行為,因為市民實在是餓的不行了,暴動的目的不是策應城外北軍的進攻,僅僅是為了得到一塊填飽肚子的麵包,因此稱之為麵包暴動。

    南北戰爭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聯邦海軍對南方海岸線的封鎖日益嚴密,南方地區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越來越艱難。鄉下那些擁有大片種植園的奴隸主和有少量耕地的貧窮白人還能夠自給自足,城市居民的一切吃喝穿用度都要在市麵上購買。

    政府為了應付戰爭巨大的開支濫發紙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城市居民的財產不斷縮水,即便是富裕階層也開始變得貧窮,普通工薪階層即便僥幸保住工作的,拿刀手裏的可憐巴巴的薪水也不斷貶值。

    出門去集市甚至都得拿著裝滿籃子的鈔票才行,可是買回來的東西塞進錢包就能裝下。房租和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價格居高不下,而工人們微薄的工資怎麽也趕不上飛速上漲的物價和通貨膨脹。甚至連修鞋的費用在一天之內都能上漲一半。

    尤為嚴重的是,市場上食品短缺、物價飛漲,麵粉和培根等主食的價格比1861年高出了幾乎三四十倍!要養活一個標準的四口之家一個星期的開銷,在1860年隻需要花6.55美元,現在得花上240美元才能勉強維持一家四口不餓死。饑餓的人們對於生活必需品高昂的價格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

    這種情況,一個政府是不可能沒有防範的,南方聯盟其實早就在城市裏執行了配給製等方案,問題是時運實在不濟,封鎖本就讓運輸變得困難,還倒黴催的遇上了暴風雪。在剛剛過去的冬天裏,裏士滿遭遇到了可怕的嚴寒。這個原本習慣了溫和天氣的內陸城市經曆了超過二十場猛烈的暴風雪,一英尺以上的積雪在這個冬天屢屢出現,食品和燃料的運輸變得異常困難。

    別說這個時代的美國了,就是21世紀的中國,遇上這樣程度的暴風雪,南方的電網都會崩潰,交通都會癱瘓,所以這已經超出了南方政府的能力之外。城裏的公共秩序立刻失控,入室盜竊和搶劫等犯罪現象猖獗,到處都是三五成群的歹徒在搜尋可以下手的獵物。而春天來臨之後,裏士滿麵臨的窘境沒有什麽好轉的跡象,融化的積雪使道路變成了爛泥潭,讓居民們望眼欲穿的物資依然難以運到這裏。

    南方總統傑斐遜·戴維斯沒有辦法,他公開要求人們禁食禱告!更讓忍饑挨餓的人,感到憤怒,連那些為邦聯政府服務的行政人員都覺得,號召饑寒交迫的人們絕食禱告這實在是太不可理喻。邦聯陸軍部的一名辦事員就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在饑荒中禁食禱告?!願上帝拯救這個人吧!”

    餓的受不了的市民,憤怒情緒被點燃,立刻發起了暴亂。

    這次暴動,其實並沒有什麽傷亡,對南方實質性的威脅也不大。因為此時城市裏大多數體格健全的男人都被拉上了戰場。因此騷亂的主力是家庭婦女,她們的丈夫或者兒子被迫走向戰場,有的已經再也沒法兒回來了。失去了家庭主要勞力的生活異常艱辛,她們早就受夠了這種缺吃少穿的日子。

    街道上的婦女們揮著瘦骨嶙峋的胳膊呼喊著“要麽麵包,要麽流血”的口號,手執棍棒、斧頭、錘子、刀子甚至刺刀尋找街上的目標,看著凶狠,實際上沒幾個真敢動手的。他們襲擊的目標也不是南方軍隊,而是政府的倉庫和所有店鋪。最首要的目標是食品,其次是服裝和鞋子。雜貨鋪的老板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蜂擁而來的人群衝進來搶走麵包、麵粉、培根、火腿、服裝還有鞋子,一些賣珠寶和其他奢侈品的店鋪也被憤怒的人們洗劫一空。

    總統傑斐遜·戴維斯出來勸導婦女們趕快離開,並且掏出口袋裏的零錢分給人們,但是徒勞無功。當他開始威脅要著急裏士滿城防營的士兵們開炮鎮壓時,婦女們才慢慢散去。騷亂隻持續了兩個鍾頭,街麵上就恢複了平靜。

    雖然騷亂持續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對於南方政府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不到一個星期,裏士滿發生“麵包暴亂”的消息就成了北方佬的《紐約時報》的頭版新聞。接著,迅速傳遍了全世界。

    此時恰好美國北方拒絕了歐洲列強的照會,俾斯麥立刻利用這一新聞,從另一個角度,開始推動抨擊美國聯邦的輿論。

    俾斯麥發出號召,號召愛好和平的德國人民向無辜的美國普通民眾施以援手,他還主動提出,將自己就任首相以來的所有積蓄都拿出來,救濟美國民眾。還主動支持成立不久的國際紅十字會,希望能通過國際紅十字會的名義,向在戰爭中無辜的民眾提供幫助。

    國際紅十字會中的許多命人,比如支持紅十字會的南丁格爾等宗教界影響力很大的聖徒們,都對俾斯麥的建議積極響應。他們組織人力物力,從歐洲采購糧食,懸掛紅十字會的標誌,通告美國政府,希望聯邦海軍不要攔截他們的船,他們船上運載的,隻有糧食和藥品,沒有任何軍事物資。

    在俾斯麥的攪動下,各國請願或者不請願,也都官方發出了對因饑餓而發動暴動的美國婦女的同情,紛紛捐助大量糧食。

    這可不是什麽好心,那次戰爭中不餓死人?德國跟俄國打仗的時候,也沒見俾斯麥同情國俄國城市裏的饑民。

    一切都是政治手段。隻要美國聯防在道義壓力下,放開了紅十字會的捐助通道,讓國際救援物資進入裏士滿,那麽其他南方城市呢,查爾斯頓是不是也不封鎖了,諾福克是不是也不封鎖了,新奧爾良是不是也不封鎖了。

    如果無償援助的非軍事物資可以進入南方,那麽是不是作為商品的非軍事物資也可以進入南方,就算繼續封鎖商品,那些商品也可以披著一層援助的皮改頭換麵的進入南方,操作起來不要太簡單,找到一個大公司,讓他們送大量物資給紅十字會,製定紅十字會隻能用於對美國民眾的援助,紅十字會不會拒絕,回頭這個歐洲公司就能從某個賬戶中得到一筆巨大的傭金,這筆生意就披著援助的名義做成了。所以隻要美國頂不住壓力,那麽封鎖就會失去作用。

    一旦解除了對南方的封鎖,哪怕隻是非軍事物資的封鎖,南方的處境也會大大改善。因為軍人也是人,他們也要消耗非軍事物資,歐洲提供給平民的生活物資多了,南方提供給自己民眾的就少了,就可以將更多資源提供給軍人,最不濟,他們也可以騰出大量運輸力量,用來運輸軍火,而不是供應平民的糧食了。

    如果美國拒絕,則會讓美國聯邦背上道德負擔,俾斯麥已經將南方無辜民眾的苦難推到了北方軍隊紀律和北方封鎖上,大喊戰爭不應該讓無辜民眾承擔痛苦的高調,仿佛他是一個聖徒一般,卻不去追究戰爭的責任。但民眾就容易受這種高調的蠱惑,他們覺得就是這樣,是啊,他們民眾怎麽能承擔戰爭的痛苦呢,戰爭當然應該遠離他們,殊不知戰爭正是他們這樣的民眾發動起來的。天真的人總是願意為勝利呐喊,而不願意承擔戰爭的痛苦。他們這種天真,一次一次被政客利用,發動了一次又一次戰爭。

    現在整個歐洲充滿了這種天真,這些年他們沒少遭受戰爭的痛苦,那些痛苦突然激發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情緒,他們開始大肆抨擊美國聯邦,要求自己的政府積極介入,越是左派的知識分子,就越是為這種聲音張目。

    反戰的工會組織,婦女團體,宗教力量,都在呼籲美國人進行和談,恢複和平。

    林肯此時做出了一個最錯誤,也是別無選擇的決定,繼續執行封鎖,紅十字會的物資也拒絕入境,因為林肯是一個十分老道的政治家,他看的清楚,隻要開了一條縫隙,歐洲的物資援助就會源源不斷的進入南方。

    這讓美國聯邦的名譽更加低劣,但別無選擇,此時歐洲人因為林肯廢奴宣言那最後一絲道義支持,也消散了。

    至此俾斯麥的輿論準備已經完成,此時即便歐洲組建聯軍幹涉美國內戰,其實都已經條件具備,但歐洲國家又有哪一個願意為了美國南方流血,俾斯麥都不願意。

    所以俾斯麥隻是順勢讓歐洲國家達成了一致,開始對美國北方進行反封鎖,斷絕跟美國北方的經濟聯係,英法停止向美國出口軍火,各國禁止美國北方債券在歐洲發行。

    之後就是繼續等待,俾斯麥認為,一定會有人耐不住寂寞跳出來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