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節 勢窮力孤

字數:4821   加入書籤

A+A-




    印加國王朱永看到現在的局勢,越來越感到有意思。

    他一開始第一個站出來,是真的打算進行幹預的,在最壞的情況下,他認為聯合墨西哥之後,兩國可以聯合出兵一百萬人,這樣可以有力的幫助南方作戰。

    他沒想到的是,墨西哥背後的德國跳了出來,俾斯麥大玩平衡手。

    朱永索性繼續躲在幕後,他無所謂誰控製美國,他對美國沒有野心,隻要美國分裂成兩國,就符合印加王國的利益,當年要不是美國的斡旋,印加王國跟西班牙殖民地之間的邊界不會是如今的樣子,他認為當時至少可以得到半個馬拉開波低地,獨占整個馬格達萊納河穀地。朱永不在乎領土一時的大小,他在乎的是,美國這種影響到印加王國領土變動的能力。

    隻要美國分裂,就是他唯一的目的。所以他既不像英國人那樣擔憂美國被中國控製,也沒有中國那麽強烈的排擠英國在南方影響力的圖謀。因此他樂得繼續站在場外看戲。

    旁觀者清,這反而讓他更能看到俾斯麥的一步步策略,感歎所有人都是俾斯麥的棋子,這個名動歐陸的外交家果然是一個善於布局的人物。

    而皇太子的一係列行動,自然是獨立做出來的,卻讓俾斯麥因勢利導,看起來好像是中國在配合俾斯麥的外交行動一樣,讓人不由驚異。

    朱永不由感慨,如果是皇帝在執政,這種情況絕對不會發生。他開始設想皇帝如果進行幹涉的情況,會是什麽樣子。也許會直接加入柏林會議,跟歐洲國家一道給美國聯邦施壓,甚至皇帝有可能牽頭組建這樣一個會議,而輪不到德國。在善於利用國際力量方麵,皇帝跟俾斯麥是一樣的人物。

    隻是看戲,其他朱永就不用關心了。這場戰爭對印加王國的影響有限,印加王國跟美國的經濟聯係不密切,受製於地理位置,主要是跟太平洋方向的國家聯係緊密,跟美國之間的貿易,甚至還比不上日本。如果說有一定的影響,那也主要是有利的影響,美國發生戰爭,讓印加王國出產的棉花,跟墨西哥一樣受益不淺。

    但這些好處朱永並不在意,因為作為一個新一代權貴,而且是商業思想濃厚的年輕人,他對印加王國的農業條件並不滿意,他認為印加王國的未來主要在礦產和工業,農業開發條件比鄰國差了太多。因此他上台後,出台了不少工業鼓勵政策,農業上主要依靠民間自己開發,而印加王國的農業,都在大莊園主、農業公司的掌握下,自耕農主要是那些印第安部落,用免稅等方法籠絡住印第安人即可,投資改善農業條件的,都是一些大公司自己。

    在工業上,棉毛紡織業有一定的支持,加工印加王國特有的秘魯棉和羊駝毛,支持這些特色產品能在國際貿易中占一席之地。重點支持的是礦業,他從美洲公司手中,以及雇傭外國技術人員,對印加王國的礦產進行了普查。根據普查的結果,招募大型資本,將礦產轉讓給這些大型公司。政府提供的服務是,改善礦產出口環境,包括建設鐵路、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許可商人成立礦業交易所等。

    在這些政策下,條件較好的智利自不用說,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銅礦、硝石出口國,秘魯的銅、鉛、鋅、銀四大礦產已經成為世界級的優勢產業。這幾年,除了拍賣給礦業巨頭的大礦山之外,中小礦山遍地開花,全國各地都在開采各種礦藏。中國人和白人是礦主和技術工程人員,混血兒和印第安人是主要的勞動力。以土生白人和華人組成的一個資本集團,開始在本土形成。

    出口帶來的巨大盈餘,隻要善加利用,對國家發展的促進是很大的。短短幾年時間,政府大量向公共設施投資,向教育機構投資,大幅度改善了印加王國的交通和教育環境,另外治安和商業條件,也比以前西班牙和卡洛斯統治這裏的時候好了太多。

    最大短板是人口不足的問題,中國對外移民已經開始退潮,每年平均在一百萬左右,但南美地區在跟其他地方競爭的過程中,沒有什麽優勢,這裏沒有適合大麵積開荒的土地,已有的可開墾土地,都被大商業公司和大種植園主壟斷。所以每年從中國吸引到的移民,大多是一些商業移民,人數很難超過十萬。印加王國總計一千來萬人,增長緩慢,也看不到快速增長的可能。

    一千萬人灑在北起加勒比海,南到南極地帶的廣袤土地上,人真的太少了。

    在這種人口規模和人口分布情況下,發展本國經濟一個礦業其實就足夠了,從北到南全長8900餘公裏,縱貫南美大陸西部的安第斯山脈上無數的礦藏,可以讓印加王國開發幾百年。完全沒有人力和動力去開疆拓土,因此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國泰民安,悶聲發大財,才是這個國家的稟賦。

    所以除非萬不得已,朱永是不打算介入美國內戰,安安穩穩做一個太平國王。

    但他知道,中國和英國都不會安分,德國又會在之間不停攪動。

    果然,隨著美國聯邦海軍開始扣押中國軍火船,雙方的對抗升級了。中國海軍開始執行從巴拿馬運河一直到密西西比河的護航任務,美國軍艦則一路尾隨,一直盯著每一艘商船確實進入中國港口,而不是南方港口才會返航。

    雙方軍事力量直接接觸,隨時都有擦槍走火的可能,中國要介入,已經可以隨時製造借口了。

    南方依然在敗退,即便有中國大量物資的支援,依然無法形成有效的戰鬥力。敗退速度隻取決於北方能抽調出來的力量,隻是因為中國動員了軍隊,讓北方開始防範,導致達到了一個相對的平衡。林肯一方麵開始在邊境集結軍隊,一方麵開始在裏士滿前線部署重兵,希望利用攻占南方首都的決戰解決這場戰爭。可以說北方已經從全麵進攻轉入重點進攻階段,但隻要形勢轉變,他們還有能力繼續全麵進攻。

    兵力捉襟見肘之下,開始擴大軍隊規模,已經宣布新的征兵法案,規定已經不是三分之一的男丁有服役義務,而是二分之一。此舉可以讓聯邦軍隊規模擴大到三百萬以上。

    但美國工業準備不足,這場戰爭,即便是北方的軍火,也無法自給自足,尤其是一些先進武器,比如韋特沃斯後膛來福炮,都是在英國設計製造的。北方自己的工業,能提供的是一些前膛炮,數量巨大,作為主力來用,但技術和性能上隻能是二流貨色。

    即便如此也無法滿足要求,不過北方有規模龐大的工業,他們已經開始轉產,用不了一年時間,就可以自給自足,到時候軍隊規模也足以繼續發動大規模的全麵進攻。

    可現實情況是,無論歐洲還是中國,都不可能給美國人這個機會。隻要看到南方敗退,中國肯定會參戰,歐洲也一直在持續施壓,希望北方能夠接受和談,不給中國人軍事介入的機會。

    俾斯麥以承認北方主持的公投為條件,希望北方能接受和談,能夠讓南方民眾自己投票決定他們的歸屬。

    這等於讓美國承認南方獨立,同時得到的報仇就是目前的占領區並入北方,因為占領區的公投是選擇加入北方聯邦的。

    這怎麽看都更像是一場侵略,北方侵略了南方,還割讓了南方領土,此後形成的兩個國家,勢必矛盾重重。

    朱永能看到的,俾斯麥也能看到,林肯也能看到,所以林肯拒絕了。林肯是一個帶有理想主義的政治家,務實之中帶有底線,有些事情不全會考慮利益,讓美國分裂這種事情,林肯無法接受。

    中國的軍事壓力,歐洲的貿易封鎖,都無法讓林肯屈服的情況下,似乎戰爭已經無可避免。

    這如果放在一個君主製國家,如果放在一個民族主義強烈的國家,可能真的隻能如此,但這是美國,一個鬆散的聯邦製國家,一個鬆散的移民國家。

    歐洲的輿論暢通無阻的進入美國,林肯甚至連簡單的管製都做不到,有多少個州,就有多少種聲音,有多少個種族,就有多少個利益。

    林肯試圖維持美國統一,但聯邦議會未必如此,聯邦想維持統一,但各州未必如此。

    於是在林肯的堅持下,議會中反對林肯的勢力開始抬頭,理智的議員們,沒人願意為了林肯的理想跟全世界為敵。

    甚至跟中國開戰,都不是一個選項,上次的戰爭,中國僅僅靠一個美洲領土就讓美國進攻無果,現在中國的北美領地比那時候更大,比美國北方綜合實力強了太多。之前美國尚未分裂的情況下,都要依靠英國來對抗越來越強勢的中國勢力,現在美國已經分裂,而且英國還不支持北方的情況下,讓北方單獨對抗中國就已經勢窮力孤,更何況對抗整個世界呢。

    林肯做過努力,做過一旦中國介入的情況下,希望得到英國的支持,援引的是英美同盟條約,可在俾斯麥的運作下,英國表示,隻有在美國停止內戰的基礎上,英國才可以幫助美國。

    這不意味著英國就支持中國介入,相反,英國外交大臣多次公開聲明,反對任何國家和勢力軍事幹涉美國內戰。事實上,如果不是擔心英國卷入,讓戰事升級為世界大戰的話,皇太子集團可能早就直接幹涉了。

    留給林肯的時間不會太多,林肯賭上了一切,甚至不惜大量抽調西線兵力,導致南方甚至開始在西線發動反攻,試圖奪回田納西等州。

    在這種情況下,一場規模巨大的戰役爆發了,北方集結了80萬軍隊,南方集結了50萬軍隊,圍繞裏士滿,雙方的決戰開始了。

    很顯然,這場戰役的結果,將影響到美國未來的局勢。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m.101novel.com(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