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節 裏士滿會戰

字數:4878   加入書籤

A+A-




    一場血戰,但最終沒有勝利者。

    北軍發動了持續的進攻,但南方成功進行了防守。

    裏士滿會戰從1864年春季,一直持續到夏季,北軍先後投入了130萬人次的兵力,南軍也動員了80萬軍隊進行防守。

    雙方使用了開戰以來的所有手段,各種新式武器先後登場,後裝步槍、火炮大規模應用於戰場,殺傷前所未有,最終進攻方的北方付出了40萬人的傷亡代價,南方付出了15萬人的傷亡,而戰線隻在局部有所變動,誰也沒有占有優勢。

    從傷亡比例就能看出來,防守開始變得比進攻更有利,因為戰爭終於進化到了殘酷的塹壕戰時代。

    塹壕戰的戰術思想,其實在普法戰爭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自從歐洲近代軍事改革,基於滑膛槍的戰術思想,一直就是進攻思想,因此戰場上最常見的,是排隊槍斃戰術,是野戰決定論。

    但普法戰爭前,隨著線膛槍的應用,法軍已經開始了一些改革,法軍要求本國士兵,要在野戰中有能力在三十分鍾內挖掘一條足以用於防守的戰壕工事。結果就是,普法戰爭中,法軍確實能夠建立防線,但很容易就被強調機動作戰的普魯士軍團包圍。

    普法戰爭後,軍事力量再次轉向進攻決定論,大家研究的是機動、迂回、圍殲等戰術,對防禦戰術的研究下降。曆史上,這種局麵持續到了一戰,以塹壕戰終結了進攻戰術。二戰時期,開始大家都強調防守,可後來德國人的閃電戰再次將戰術思想帶入進攻時代。

    攻守是戰爭的不二法門,其實沒什麽決定性戰術,什麽好用用什麽。反倒是中國的軍事想一直都強調攻守平衡,強調正奇結合。

    其實法國之所以敗給德國,並不是壕溝防守敗給了機動迂回,而是法軍敗給了德軍,僅此而已。法國人修建了壕溝,可是讓自己陷入了孤立,這是攻守平衡沒有做好。中國兵家早就發現一個道理,久守必失,歐洲人要麽是強調瘋狂進攻,要麽就開始死守,這都不被中國兵法認可。

    不能強攻,自然就要防守,但防守又不能死守。法國人在運動戰中要求士兵挖掘壕溝,轉入陣地戰,這本身就存在一個悖論。因為既然是運動戰,就強調機動作戰,可卻挖掘壕溝死守,放棄了機動,讓自己陷入被動,很容易陷入敵人的包圍之中。

    但裏士滿會戰中出現的塹壕戰不同,盡管還是挖掘壕溝防守,技術上沒什麽區別,但戰略上完全不同,因為壕溝後方是南方城市,城市後方是南方腹地,裏士滿的南軍並沒有陷入孤立,沒有被包圍。

    南軍從阿拉巴契亞山脈到大海,營造了一條壕溝加自然河流為主的防線,後方有源源不斷的物資供應,在防守中隨時可以跟敵軍展開不差分毫的炮戰,這跟被包圍下的死守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有持續作戰的能力。

    於是變成了北軍攻,南軍守,互相殺傷對方士兵,承受對方火力的消耗戰。

    放在一年以前,南軍絕對消耗不起,但現在他們得到了中國的大力支持,聯邦海軍能封鎖的物資,充其量不超過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軍火成功進入南方,中國的軍工產業,別說支撐南軍百萬大軍了,千萬大軍都支撐的起來。

    南軍唯一的劣勢是人力,但人力問題因為塹壕戰而解決了,因為防守作戰需要的兵力,顯然不比進攻多。壕溝、要塞有效的彌補了兵力不足,而且還能更好的保護士兵,讓士兵的傷亡減少,傷亡減少,有限的人力當然能支持更長時間的消耗。

    會戰結束之後,北方明白了想一戰擊潰有中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在背後支撐的南方,北方的優勢還沒達到這種程度。

    而且一場會戰就傷亡40萬人的恐怖消耗,也讓北方人心頭發涼,要是戰爭一直這麽打下去,北方人就要死光了。

    與此同時,雖然南軍情況更慘,但他們取得了勝利,無論是傷亡對比,還是戰略目標,他們都占優勢,因此士氣大大提高。而且黑人在塹壕戰中的作用,也比野戰更為有利,不太忠誠的黑人部隊,挖戰壕沒問題,躲在戰壕和要塞裏安全的開槍也沒問題,隻要不讓黑人機動,就不容易崩潰,黑人士兵也能夠用來戰鬥,這大大緩解了南方的人力緊張。

    裏士滿會戰的結果讓全世界震驚,一度外界施加的壓力都下降了,可是林肯卻明白情況前所未有的糟糕。

    裏士滿的失敗,讓戰爭的結束變得遙遙無期,本來強攻裏士滿就已經是最快捷的結束戰爭的方法,他做好了付出更大的傷亡,來換取時間,但傷亡付出了,勝利卻沒有到來。

    這種結果讓本就已經不滿的北方各州更為不滿,紛紛開始反對戰爭,如果可以選擇,他們當然更希望南方留在聯邦內部,這對於北方工業品的市場,原材料的來源都有保障。但各州有各州的利益,如果這些好處需要無窮無盡的資源和付出,他們就會權衡一下。

    鬆散的歐洲國家不可能為了南方人跟幾百萬北方人戰鬥,鬆散的北方各州也不可能為了統治南方戰鬥到底。

    真正的主戰派,其實隻有一小批擴張主義者,一小批民族主義者,但這種人在美國向來不占絕對數量。

    於是各州開始拖延上交聯邦的財政,各州的行為讓聯邦財政惡化,財政惡化又讓融資能力下降,戰況不利的局麵,讓聯邦債券價格爆跌,如果不能收回南方,聯邦的償債能力也會下降,繼續融資成本上升,已經很難借到利率在百分之五一下的貸款。

    林肯十分努力,像競選的時候一樣,在國會中慷慨激昂的發言,到各州去做演講,但效果不明顯。各州人力枯竭,三百萬軍隊,讓各州的年輕人大量進入戰場,移民已經沒有了,歐洲人可不想一到美國就為美國流血,他們是來發財的,不是來打仗的。

    開戰以來已經有上百萬北方人為戰爭失去了聲明,這比曆史上付出的代價要高好幾倍,還有多少美國人需要送命?這是誰都無法保證的事情。

    國會甚至開始醞釀彈劾林肯,最新的預算也被否決,林肯甚至沒有再次發動一場大規模戰役的開支。

    在這種情況下,民主黨在國會提出了一個議案,要求準許南方各州進行公投,願意加入北方的州將繼續成為聯邦一員,至於是否廢奴,根據對方意願決定,不願意加入聯邦的州,聯邦將承認他們的決定。

    法案獲得了通過,因為許多北方州議員認為,相比留在一個已經宣布廢奴的南方聯盟,相信讓他們繼續保持奴隸製,符合許多南方州的利益,也許可以吸引他們再次重返北方。

    但林肯反對這個法案,因為他已經頒布了廢奴法令,以新法案跟之前的廢奴法案衝突為由,要求國會宣布新法案作廢。總統跟國會的分歧最終由最高法院仲裁,最高法官裁定,新法案有效,而廢奴法案違憲,因為美國憲法中明確規定,南方可以保留奴隸製,但不能從國外進口黑奴,是否保留奴隸製是南方的意願和權力。

    在這種情況下,林肯宣布,戰爭結束後,他將辭職,之所以不立刻辭職,是因為上帝賦予他的使命。接著在得到國會同意之後,林肯向德國首相俾斯麥發出了請求,請求俾斯麥斡旋南北議和。

    南北方代表在柏林會談,北方接受了南方的要求,將進行一場公投,讓南方各州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不管公投結果如何,美國分裂就已經形成,中國也好,德國也好,都完成了自己的戰略目標。

    相比以前,中國在打中英美俄戰爭的時候,需要自己親自赤膊上陣,到了後來隻需要打代理人戰爭,不管是希臘和奧斯曼帝國之間,關於爭奪黑海海峽權的戰爭,還是俄國跟普奧爭奪領土的戰爭,中國都不需要直接出麵,隻需要讓烏拉爾王國這樣的代理人出麵就能達到目的,現在更是連代理人都不需要出麵,準備好的印加王國根本就沒有動用,隻通過軍事威嚇和經濟援助,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跟十年前相比,中國的影響力和國力進一步提高,世界距離中國時代隻有一步之遙了。

    最後,南方的投票結果,依然是選擇加入南方,盡管南方聯盟宣布廢奴,可戰爭中讓南方人對北方佬的仇恨加大了,全民公投的話,情緒的影響太大。而且南方公投,他們不肯承認黑人的投票權力,理由是黑人沒有納稅記錄,基本上完全由白人進行了投票。

    結果是戰前自由勢力和奴隸主勢力相互爭奪的肯塔基州選擇了北方,他在這次戰爭中分裂,奴隸製勢力支持南方,自由勢力支持北方,但自由勢力占優,因此戰爭中是奴隸製勢力南下,整個州都為北方作戰。

    但回歸的白人士兵和奴隸主組成的選民,讓田納西州重歸南方懷抱。

    這樣一個南方聯盟,盡管做出了廢奴的承諾,可實際上不可能真的廢奴。

    戰爭結束之後,他們以財政壓力為由,一直不開始廢奴計劃,隻有已經在南軍中服役的一百萬黑人立刻得到自由人身份,並且通過一部服役自由法令,規定黑人隻有通過為聯盟政府服務,才能獲得自由身份。或者有奴隸主放棄對奴隸的所有權,則奴隸也可以獲得自由人身份。這開了一道口子,至少讓黑人可以成為自由人了。

    結果是南方保留了奴隸製,北方的奴隸製度也沒有廢除,因為一直留在北方聯邦內部的馬裏蘭、肯塔基繼續保留了奴隸製。

    和談完成後,兩國簽訂和平協議,互相承認對方為獨立的國家。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m.101novel.com(WWW.101novel.com)